APP下载

画龙点“境”:为随文练笔指点迷津

2016-04-12江苏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曹静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2期
关键词:随文文本课文

江苏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 曹静芳

画龙点“境”:为随文练笔指点迷津

江苏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 曹静芳

随文练笔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巧妙选择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学生负担小,效率高,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写作辅助手段。近年来,颇受教师的青睐。但是,现实教学中由于理解偏差等原因,随文练笔流于形式,效率不高,看起来“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里笔者试着为其诊断,以探求随文练笔存在的迷津,并提出提高其效率的对策。

一、迷津探因

(一)雾里看花、路径模糊——点不准

【案例1】《梦圆飞天》一课教学临近尾声,教者要求: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你看,杨利伟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你的梦想又是什么呢?快快拿起笔,将你的梦想写下来吧!原以为如此一来,学生会文思泉涌,可结果呢?多数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有梦想成为孙悟空的,有梦想成为某个大款的……读之令人哭笑不得。

【案例2】一位老师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在文本的理解上下了很大的工夫,课堂上也精心设计了小练笔,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文本的理解与言语的表达难以融合。下面是本课练笔的设计:

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以描写一处景或场面等为内容练写一段话(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题练习):

(1)我们的校园真美啊!()。我喜欢学校,因为这里是知识的宝库。

(2)我家的小狗可逗人喜爱哩!()。它真是条人见人爱的的小狗。

(3)春天在哪里?到大自然中找去!()。到处都有春天,真是春满人间。

【案例3】《爱如茉莉》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讲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了母亲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了母亲的真爱如茉莉后,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怎么想?

母亲的一句话:“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我听了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这水饺味道难道爸爸吃不出来?。

爸爸坐在窗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此刻,我心想:平时爸爸睡觉肯定习惯拉着妈妈的手。

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你的理解是:花香很浓郁,钻进我的心底。

这几则案例中小练笔共同的弊病在于训练点找得不准。有目标模糊之嫌疑,路径不清之困惑。案例1教师本意是想让学生感受到梦想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以杨利伟为榜样,写一篇文章。但“梦想——理想”界限在哪里,是像杨利伟一样有一个近乎理想的执着,还是可以天马行空的幻想?是源于文本类似读后感的梦想的延伸,还是抛开文本纯粹的习作练习?案例2中,课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示了秦兵马俑恢宏的画面,感受秦兵马俑一号、二号坑的震撼气势。但所设计的练笔点随意,只是为训练而训练,导致课堂显得漫无目的且内容杂沓。教者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总分总的构段方法去引导学生练习并加以巩固,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该练笔训练的目的为何?是融读写为一体,还是纯粹为写而写?是对文本理解的拓展深化,还是与文本割裂的纯形式化写作?案例3中,本意是老师让学生体会父母之间深切的爱意,但因为没有找准合适的情感引发点,没有营设好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学生无感可发,无情可抒,更无法写出精彩之言。

(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境无效

【案例4】《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得出神入化,细致传神。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情境:“我们刚才通过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已感受到人物的内心,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们也来练习一下这种写法。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情境,辨析人物的心情,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

(1)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得意扬扬;

(2)看到妈妈买生日蛋糕,我一丝幸福感涌上心头。

(3)拿着不及格的卷子,我伤心地回到位置上,痛哭起来;

(4)拿着不及格的卷子,我悲伤极了,头也抬不起来;

从四位学生的汇报来看只有“痛哭起来”“头也抬不起来”是表示动作,“得意扬扬”是表示神态的,学生表达之简单,根本不需要用心思考。

所谓“情动而辞发”“言为心声”,没有一个合适的情感引发点学生是很难表达的。上述练笔表面上创设了三个学生常见的情境,但却忽视了这几个情境与文本内容的关联,这样的练笔注定是缺乏活力的。所以我们不能只为“随文练笔”而练笔,学生通过随文练笔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语言,同时还能提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思维能力。关注到了情境的营造,还要精心设计,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三)放任自流、学情不顾——评缺失

【案例5】《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徐悲鸿生活十分清苦,却能够励志刻苦绘画,并取得如此成功,用一句俗语形容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你想对外国嘲笑者说些什么?结果很多的学生只是一味地写“外国人,我恨死你!”“我要杀了你!”……教师边巡视边感叹:咋就这么没话说呢?这些学生哟……

一直以来,在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认为:学生会写作,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效的,大多数学生榆木脑瓜,老师又有什么办法呢?正是源于这种心理,学生随文练笔后,教师或若无其事不作评价,或浮光掠影略评,或指名少数优生读读即可。换言之,教师对评价不重视、不探索、不研究、不落实。看似轰轰烈烈的随文练笔处在了“有写无评、有写无引”的尴尬境地,使得练笔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点不准,境无效,评缺失”是随文练笔普遍存在的三大迷津,因此,我们提出在课堂上画“龙”,必须注重“‘点’的选择、‘境’的营造、‘评’的引领”三大对策,让“蛟龙”呈现应有的气象和活力!

二、迷津对策

(一)找准“点”——源在“文本”

我们在选择随文练笔“训练点”时,立根应在文本中,即尽可能具有可源性。尽可能做到三个可源:内容素材尽可能源于本篇课文、本单元、本册教材;语言形式尽可能源于文本;情感基调尽可能与原文一脉相承。例如:

1.选在空白补充点

每一篇课文中都不乏“留白”之处,教师可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徐悲鸿受到外国人嘲笑后的心情怎样,书上并没有写,教师设计补白:“如果你是徐悲鸿,此时此刻如何想?”教师这个空白点抓得准,及时的评价,引领学生写出鲜活语言。

2.选在典型仿写点

所谓典型,是指文本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精彩,如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典型的表达手段与技巧等。在教学中,把这种特别“典型”的地方找出来,并付之于练笔,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写植树造林后的变化,教师让学生想象变化情景,尝试着也来写一写植树后的变化。学生笔下灵动的文字也出来了:孔雀抖动翅膀,来到草坪上开屏;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乐呵得眼儿眯成了一条线;孤独的荒山有了绿色的陪伴,风儿吹过,便涌起阵阵林涛。

3.选在情感充值点

一旦文本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如案例3,文本课后有道思考练习题“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教师完全就可以抓住“掏”字体会父母之间的浓浓爱意,而后引导学生你从文中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再让学生据此练笔,自然情动而辞发,效果颇佳。

4.选在拓展延伸点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练点。拓展延伸点或者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长征》的主题是表现红军战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将思维拓展到问题当中,诸如长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有哪些,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让你钦佩,举例说明。

在选择拓展延伸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练点敲定,关注呈现。慎用“某某,我想对您说……”的语句,尽量不用议论文体,多用记叙性文体,以防学生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众口一词,缺乏真情实感,不能真正发挥随文练笔以读带写、以读促写的优势;第二,练点敲定,注意落点。一篇课文可以训练的点很多,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可供练笔的地方就有:猜写:彭德怀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了大黑骡子呢?写颁奖词,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彭德怀写一段颁奖词,要写得朴实而真挚。想象描写:彭德怀失去大黑骡子后的日子里。写议论。设想,你当时是彭德怀身边的士兵,你会怎样看待这件事?以上这些练点有针对性切中要害,根据实际设计,选取最有价值的练笔。

(二)营造境——缘在“文本”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语境的影响,而是可以自觉地利用语境,以此来提高自己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技能,这就是语境意识。读写结合中的语境意识,就是在读写结合中自觉地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读写结合训练,与文本“结缘”联姻,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而不是机械的、附加的任务,使学生在语境中确立一种需要意识、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等。学生真正进入情境了,“情动辞发”才成为可能。设情境策略示例:

1.并列句式,语言描摹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当学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张祖庆老师让学生看图想象,运用并列句式激发、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们与神话主人公“心灵相遇”。

在炎炎夏日里,烈日当空,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

在寒冬腊月里,风雪皑皑,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

在漫漫长夜里,一片黑暗,他既不能……也不能……,日夜遭受着……

2.假借任务,角色表演

《牧童和狼》一文中,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得面如土色。读到这里,教师这样创情境:

下面我要请几个同学来演一演“牧童”,为了使表演更精彩,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做?比如说,他们会对牧童说些什么?然后把它写下来,待会儿我要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为了争取上台表演,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写得极其认真。

3.课件欣赏,提供场景

《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教师指导学生仿写“()变成了()的()。”

(1)让学生看盘古用身体创造的美丽宇宙。(课件播放一组图片:有满天的繁星,有茂盛的花草树木,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有纵横的道路……最后定格在一张高山的图片。)(2)形容一下:这是怎么样的山峰?(2)这是盘古的什么变的?(3)这幅图和我们刚才看到的很多图片,书上都没有写,用了什么符号来代表?(4)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也来写一写吗?出示:()变成了()的()。

(三)评引领——援在“文本”

我们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的环境,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教师在学生的练笔之后要有所作为。小学生就是一株极为纤细的花朵,关怀勉励的话能使其盛开,熟视无睹会使之失色,不当的批评亦能使其凋零。评价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所以随文练笔时,教师引领学生向课文求援,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同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让练笔真正促发思考,与文本共振。

1.语言上:和气贴心

教师的评价是融洽交流和激发生成的“点金棒”,因此批改时可以运用表情图激励、闪光点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评奖激励;可以带一点商榷、来一点幽默、用一点情感,以如同朋友般轻松、亲密的谈心式、商量式、探讨式、启发式的语气。例如:“你能够把文中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真不错!”“你和作者的心贴在一起了,了不起!”“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果想法一样,可以比较谁写得精彩。”“哇,你写的真是与众不同啊,赶紧跟大家分享吧!”

2.效果上:豁然开朗

随文练笔时,教师要适时巡视,及时关注学生的学情,在学生有困惑处帮助打开思路,在众口一词中引领另辟蹊径……如在教学《游子吟》一课中,在学生汇报自己写的片段后,教师可以表扬学生细节抓得特别好;母亲眼中的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一滴一滴地滴在刚刚缝制的衣服上;如果学生用第三人称写比较平淡,可以建议他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试一试。像这样在评价中教写作方法,学生易于接受,也能真正提升言语质量。

3.方式上:多样灵活

至于评价的方式,完全可以灵活一点,时间允许,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时间仓促,则可在课外进行。我们可以把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开展自己评,同桌评,组长评,抽奖评等多种形式,还评于文,“还评于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

让“龙”腾飞还需“画龙点‘境’”,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材料选择源,随文练笔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在随文练笔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在热衷于随文练笔的过程中,要冷静地反思,恰当地实施,使随文练笔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由此我们期待“随文练笔”在语文教学的这块“方塘”中大放异彩,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可喜局面!♪

猜你喜欢

随文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