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结构分析与主题评价
2016-04-12林敬堂吴园园仰恩大学图书馆福建泉州362014
林敬堂吴园园(仰恩大学图书馆,福建泉州362014)
近20年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结构分析与主题评价
林敬堂吴园园
(仰恩大学图书馆,福建泉州362014)
[摘要]以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为样本,对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态势进行系统性评述,结果表明:研究结构在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等维度表现出多样化特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6个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主题领域,即职业道德伦理建设、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职业倦怠防范与纾解、去职业化风险与治理以及职业精神培育与践行,并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资格职业生涯职业倦怠职业精神
[分类号]G252
从社会属性和职业角色来看,图书馆职业是知识资源与知识受众之间的“经纪人”,并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交叉影响,知识时代的图书馆职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但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职业特点,职业形象也在不断改观,图书馆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得到稳步提升[1]。在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图书馆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启迪着图书馆人对自身职业的深度反思,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集中反映了图书馆界人士对此问题的学术认知。图书馆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了解现状、发现未知,需要我们不断地跟进研究动态。笔者运用多元化的计量和展示方法,对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发展创新提供借鉴素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次选用中国知网(CNKI)所属的CAJD期刊库进行主题检索,经过前期文献调研和测试对比,以下检索策略能够获取最大范围的检索结果,即主题=“图书馆”并含“职业”,或者主题=“馆员”并含“职业”,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含扩展版)”,年份选择“1995~2014”。检索结果夹杂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剔除“通知”“简介”和“广告”等非论文以及增刊和无关论文,排除档案馆员职业类论文,共收集到433条有效数据,检索时间为2015年7月8日。本研究将运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2]提取论文的题录数据,包括年份、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等,并使用UCINET及其内嵌的Netdraw工具处理过程性数据。知识图谱绘制工具选用的是荷兰Leiden大学Vaneck和Waltman开发的VOS⁃viewer知识图谱绘制软件[3]。它是一款用以构建和展示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的开放获取(OA)应用程序,与其他的可视化分析工具相比,VOSviewer更加注重图形化和结构化展示,在标签视图(Label view)中,项目在整体性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与其所反映的节点大小成正比关系;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备对较大规模数据(≥10000条记录)的图谱绘制能力,采用一种特殊算法来确定标签的显示效果,从而避免了标签相互重叠的弊端。
2 结构特征
2.1时间分布
将提取的年份信息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分析,近20年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5~ 2003年是探索徘徊期(S1),2004年至今为深化拓展期(S2)。通过对CNKI进行不限制条件检索发现,从出现的时间先后来看,1995年之前发表的图书馆职业论文聚焦的核心议题是职业道德,随后涌现的热点是职业资格制度、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倦怠等主题,且国内学者对这些领域的关注热度一直持续至今,并呈现出交叉渗透、互动发展的态势。在S1期内,年度论文量均低于20篇,且仅有3个年度的论文量高于10篇,2003年度的论文数出现较大的增量,可能与2002年《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的颁布有直接联系,以此积淀催生的相关主题自2004年始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S2期内,年度论文量均≥20篇,并呈现出“增减交替”的锯齿形演化轨迹,且总体上有减弱的趋势。从近5年的研究主题来看,“去职业化”“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发展”仍是热点,但无论是理论层面的学术研究还是应用层面的实践探索,所面临的社会基础与政策环境都在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而更新,图书馆人应当及时跟上前沿趋势。
2.2期刊分布
提取期刊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共获得47个期刊,特征分布如下:①从期刊的“集中-离散”格局考察。刊发1篇论文的期刊有21个,约占期刊总数的44.68%,载文量≥10篇的期刊共有16个,载文量总数约占全部论文的83.60%,其中,《图书馆论坛》(39篇)载文量最高,载文量介于[31,40]区间的期刊有6个,每个期刊载文量间距不超过3篇,载文量排名Top10的期刊均入选2014-2015年度“CSSCI来源期刊”目录。②从期刊所属的学科领域考察。图书情报类期刊共有22个,载文总量为370篇,约占全部论文数的85.45%;职业教育类4个期刊的载文总量为36篇,其次为档案类(9篇)和高校学报类(8篇),而余下的11个期刊所属的学科领域具有多样化特征。综上所述,载文期刊的“长尾现象”不显著,即载文量越低的期刊越少,相反,载文量≥2篇的期刊共发表了95.15%的科研论文。图书情报类期刊是知识传播、交流与共享的核心载体,尤其是纯图书馆学类期刊,在推动研究主题走向深入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诚然,也与本主题所处的学术特色和行业生态有密切关系,同时,跨专业的交叉视角也优化了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载文期刊分布态势。
2.3作者分布
提取作者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得到481位作者。以下从两个视角解读作者分布的微观态势:其一,从发文量的比例结构来看。仅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共有434位,约占总数的90.23%,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4],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应为N=0.749≈2.12篇(Nmax= 8),共有16位作者入选,亦即边缘作者所占的比例超过96.67%,也没有出现发文量超过10篇的作者,产出最高的作者是来自南开大学的徐建华(8,发文量,下同)。这说明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团队化的科研集群效应。其二,从作者共现关系考察。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作者共形成了7个成员数大于2的聚类簇(也称为子群体),其中,最大的子群体是以徐建华为中心的科研小组,其他成员包括:崔轲娃(4)、唐承秀(3)和李超(2);另外6个子群体从数量关系上看均为“两人合作模式”,他们分别是:肖希明(4)和彭敏惠(2)、曹歌(4)和王芳(2)、王子舟和吴汉华(2)、陈传夫和丁宁(2)、宋琪和孔丹(2)、安月玲和尹亚雷(2);此外,宋显彪(6)、沈光亮(6)、盛小平(5)等多以独立署名为特征的作者也有相对较佳的学术表现,其他作者不再赘述。
3 主题评价
提取关键词信息并导入Excel中进行统计,采集到543个关键词,其中仅出现1次的关键词多达409个,约占总数的75.32%。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主题的分布特征,将出现频次≥3的关键词生成80*80的共现矩阵并转换成.net格式后导入VOSviewer软件,调整节点的参数设置和空间布局以优化显示效果,截取相应的共词网络图谱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此前已对未标注关键词的题录进行标准化处理,即重新遴选并添加3~5个关键词。利用软件内嵌的自动聚类功能,80个高频关键词可以归为11个聚类簇,簇所含关键词数量≥5个的聚类有8个,最少为3个,根据词义特征及属性,研究热点可以划分为6大主题。
图1 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论文共词网络图谱(频次≥3)
3.1职业道德伦理建设
本主题涉及的核心关键词包括:职业道德(81,频次,下同)、职业道德准则(21)、建设(20)、职业伦理(11)以及职业道德规范(5)等。图书馆职业道德是指与图书馆从业人员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要求的准则、情操和品质的总和,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图书馆事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客观地把握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应从社会性、专业性、时代性等层面去认知[5]。自2002年《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颁布施行以来,我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职业行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6]:一是功能定位不准,职业行为规范范围越位;二是职业信仰模糊,赖以依存的精神基础不扎实;三是建设主体不明确,缺乏个性化引导;四是制度安排不足,具体表现为制度规范供给不足、监管评价机制欠缺。中、日、韩等亚洲国家分别制定了不同特色的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蔡金燕[7]从时间、形式和内容等层面对此展开了比较分析,并对国际图联《IFLA图书馆员及其他信息工作者的伦理准则》进行了解读。整合有关论文的观点,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应当突破路径依赖的约束框架,从国际视野审视本土化的职业道德培育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完善政策法规顶层设计中的引领作用,重视弱势群体的图书馆权利保障工作,兼顾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保证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形成权责义务关系均衡的职业生态圈。
3.2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本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关键词:职业资格(48)、认证制度(17)、证书制度(9)、认证(9)以及人才管理(8)等。研究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的引介,包括美、英、韩、日、澳等国家;二是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涵盖实施的意义、类型与管理以及实施战略等切入点。早在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论证并完成课题报告,王世伟[8]论述了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创建的背景与环境,在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至今仍具有前瞻性价值,但就实际应用来看,进展缓慢,效果不理想。孔丹等[9]总结了英、美、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特点:一是法律制度保障有力,二是行业协会全程参与指导,三是对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四是完善的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从宋姬芳等[10]发表的调查报告来看,我国图书馆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行业管理和政策保障,如何妥善处理该制度与现行评聘考核制度的关系也是一大难题。结合有关论述的要点,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符合体制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构建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强自上而下的行业组织指导作用,赋予图书馆自主权限,实现对专业人才的灵活管理;在图书馆立法中充分体现职业资格准入、认证与实施的法理诉求,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和保障体系。
3.3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
职业生涯也称为职业发展,主要涉及设计(6)、规划(8)和管理(7)3个方面,研究的切入点包括国外案例解读、国内调查分析、管理系统设计、契约理论、人文视野以及新环境下的发展等,其中,理论分析偏多,实证研究偏少。图书馆实行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其他资源有效开发的有效手段,徐建华等[11]把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职业准备、进入组织以及职业生涯的初期、中期和后期5个阶段,并从组织功能的视角提出了方法体系。网络时代的图书馆事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信息技术走向成熟,社会文化更加多元,在线服务方兴未艾。近年来,图书馆界为馆员职业生涯发展付出了努力,但实践中折射的一些切实问题仍然值得思考,王春凤[12]指出当前公共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存在以下窘态:职业认同感较弱、发展模式单一、职业瓶颈难以突破、职业压力增大,并提出治理对策:开发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完善和健全馆员流动机制、加强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储结兵[13]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现状进行样本调查,发现管理缺失和粗放式管理仍是突出问题,可运用EAP(员工援助计划)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加以解决。此外,笔者认为: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员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融入职业生涯,图书馆也应主动拓宽馆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渠道,对专业人才实行分类岗位培养,如设置数据馆员以满足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等。
3.4职业倦怠防范与纾解
本主题涉及的关键词有:高校图书馆(41)、职业倦怠(32)、馆员(26)、公共图书馆(9)、职业高原(6)、对策(6)、成因(5)等,研究方法和视角包括问卷调查、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3个维度。职业倦怠也称为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等,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现已延伸至各个职业领域。张馨[14]通过专题问卷调查得出社会偏见是导致图书馆员萌生职业倦怠意识的核心因素,从社会、组织和个人3个层面探究职业倦怠根源,并提出防范与纾解策略。王凤娥[15]认为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个人不良评价、职业压力以及负性事件的长期积累3个方面,运用工作要求—控制(JD-C)和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D-C-S)理论解释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现象,并提出基于心理过程的干预模式。针对图书馆行业的特殊性质,胡唐明等[16]构建了图书馆职业倦怠“干预与柔化”模型,认为解决职业倦怠“表象”需要在心智维度下重构积极人格、在管理维度下构建柔性化管理模式并在认知维度下创建学习型组织。职业倦怠不仅是个人心理问题,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妥善处理职业倦怠问题是预防图书馆行业“蝴蝶效应”的现实要求,结合有关成果的观点,笔者认为应从双向路径出发,开展治理工作,即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对外提升职业形象,包括完善岗位责任与能力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建立健全竞争上岗与轮岗机制;实施定期访谈制度,解决馆员的心理诉求,提高职业幸福感。
3.5去职业化风险与治理
本主题涉及以下主要关键词:去职业化(10)、职业素养(10)、职业素质(9)、高校(9)、职业化(7)、图书馆馆员(6)、职业技能(5)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是与“职业化”相对的概念,是专业职能和职业价值偏离应然标准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可以归为4个方面:表现、原因、影响(弊端)和对策(措施)。陈传夫等[17]通过对英、美、日、中等国图书馆职业发展现状的数据分析认为,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表现主要有:图书情报院系更名、馆员结构非专业化、业务外包和人才供需失衡,由此引致的弊端也是显见的,即削弱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叶顺晴[18]认为影响高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根源性因素主要包括图书馆法律、行业规范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缺失,图书馆界对核心价值尚未达成共识,图书馆业务与科研存在偏移,图书馆职业精神践行力度肤浅以及馆员核心能力处于低位状态等。汤妙吉[19]提出去职业化思潮下的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路径,即以“法制”为基准,优化图书馆员职业资质;以“兴趣”为引导,培训图书馆员职业技能;以“热爱”为目标,端正图书馆员职业行为;以“服务”为主导,提升图书馆员职业素养。若把图书馆员职业化比作一颗茁壮成长的大树,则职业素养就是其嵌入社会土壤的根系,专业技能、服务水平是其枝干,必须着力培育发达的根系,才能有效治理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发展趋势所涌现出来的风险。
3.6职业精神培育与践行
本主题主要由职业精神(29)、图书馆精神(7)、职业价值(7)、核心价值(7)和现代性(4)等关键词构成。虽然本主题与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内容密切相关,但也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风格,研究切入点包括制度分析、公民行为、心理学、价值观、内涵、模式以及培育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图书馆职业精神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内涵特质,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肖希明[20]认为图书馆职业精神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以及职业信誉7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要义,并使其在表达形式和调节范围上更具可操作性。对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研究应该突出职业特点和规律,徐洪升[21]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特征归纳为平等性、崇高性和民主性3个层面,并指出图书馆职业的核心精神是为维护和促进公众的信息获取自由而提供相应服务。任庆文[22]认为归属感的缺失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图书馆职业精神建设应以实践工作为依托,坚持走制度规范与精神自律相结合的路子,促进图书馆员文化自觉的不断积累和升华。作为职业道德的上位概念,职业精神是凝结了图书馆人职业行为的价值观,反映着图书馆人的内在涵养与职业情操,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并自觉践行。
4 结语
通过对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进行多维视角的系统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以时间为轴线考察,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经历了长期的学术积淀,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2003年以前是研究的起步阶段,近10年来属于提升阶段,但总体走势有所下滑,表明相关研究已经进入深化期;②从载文期刊来看,图书馆职业研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学术界线,专业领域高度集中于图书情报学科,载文量排名靠前的10本期刊均为图情领域知名的核心刊物,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图书馆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③从作者结构来看,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理论图书馆界,尚未形成核心团队或中坚力量,绝大部分作者对图书馆职业研究缺乏持续性和专一性,这说明本主题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学术领地;④从研究热点考察,我国图书馆职业研究主要分布在职业道德伦理建设、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职业倦怠防范与纾解、去职业化风险与治理以及职业精神培育与践行6个相互联系且互相交融的专业领域,这些主题共同构成了一个衔接有序的学术生态链,在图书馆事业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职业创新发展已成为图书馆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子舟,吴汉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16-23.
[2]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0-58.
[3]Nees Jan van Eck,Ludo Waltman.Software Survey:VOS⁃viewer,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Scientometrics[J].2010(2):523-538.
[4]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7-60.
[5]杨萍.试论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三个层面[J].图书馆论坛,2011(2):163-165.
[6]张世良.我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反思[J].图书馆建设,2010(10):106-108.
[7]蔡金燕.亚洲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和IFLA图书馆员伦理准则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4(3):72-76.
[8]王世伟.论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J].图书情报工作,2003(1):7-10,82.
[9]孔丹,宋琪.境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国内的启示[J].现代情报,2011(2):122-124.
[10]宋姬芳,祝小静,于淼.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问题探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9):44-51.
[11]徐建华,付娇.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19-22.
[12]王春凤.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设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55-57.
[13]储结兵.EAP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3(15):16-21,28.
[14]张馨.高校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问题解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5):53-55.
[15]王凤娥.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与干预模式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89-93.
[16]胡唐明,郑建明,秦嘉杭.知性的干预,德性的柔化——图书馆职业倦怠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9):4-8.
[17]陈传夫,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18.
[18]叶顺晴.高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成因解读[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9):70-72.
[19]汤妙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与馆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新世纪图书馆,2014(7):49-53.
[20]肖希明.论图书馆职业精神[J].图书馆论坛,2004(6):64-66,79.
[21]徐洪升.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与特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86-87.
[22]任庆文.归属感与图书馆职业精神刍议[J].图书与情报,2013(5):44-47,52.
林敬堂男,本科学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
吴园园女,助理馆员。
收稿日期:(2015-11-25;责编: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