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室里栽下一棵苹果树

2016-04-11窦桂梅

江西教育A 2016年3期
关键词:苹果树批判性态度

窦桂梅

曾在苏州太仓的一所小学里,看到一棵苹果树,长在校园里。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假的,人工制造出来的。可小孩子们还是那么喜欢,坐在树下,讨论着什么;仰着头,似乎要摘下一只;围着树,做着游戏……

为什么要“栽种”一棵假的苹果树?校长说,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苹果成了创新的代名词。一定还会有第四只、第五只……但是,它们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吗?它们掌握在中国学生的手里吗?我们只不过想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氛围,时时刻刻提醒教师,也提醒学生,我们向往、憧憬第四只苹果。虽说它是假的,但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教师的心中,它却是真的,是有生命的,会向我们发出特有的召唤……

我好不感动。

三只苹果改变世界,传说了好多年,已略显陈旧、落后,新鲜感已逐渐失去。但它未过时,因为,创新永远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不竭源泉,今天,今后,我们仍然让它在心里回响,否则,真的会陈旧、会落后、会过时。于是,我常有一种意象,那就是在校园里,在教室里,应当长起一棵树,它是虚拟的,是想象中的,是长在每一个人心里的。也说不定,哪一天,成熟的苹果掉下来,砸醒了哪个学生,于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意象,其实是一种崇高的想象和追求,是种永远的召唤和光照。我把这叫作教育的“再圣化”——课堂教学、教育的神圣。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好不神圣。

我们不能停留在诗意的表达,还应讨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苹果树长在教室里,意味着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毫无疑问,接受学习很重要,也毋庸置疑,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接受学习十分重要,在坚持改革要回归的旗帜下,常常隐含着另一个意思:发现学习走过头了。这是一个滑稽可笑的判断,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自主学习,我们实现了?合作学习,我们达成了?探究学习,我们提升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发现学习还只是刚刚抬起了脚,准备跨出去,有的还准备再跨一步的时候,却说跨得太快了、太大了,应该收回来,应该止步。这一论调当然是不值一驳的。那棵树长在教室里,常常望着我们,盼望我们,把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坚持下去,否则,那棵苹果树就会萎缩,以至消逝。

说到学习方式变革,自然想到批判性思维。2000多年以前,苏格拉底就倡导在接触某种有价值的观念时要提出深刻的问题,而非直接接受。他的努力和推动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产婆术。他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于是他接续了西方学术中求真、质疑的深远传统。杜威更是提出要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目的,认为“如果没有足以判断的理由,就不轻易地接受任何信息或作出断然的结论”。可以说,苹果树上的苹果有个特殊的名字:批判性思维。

但是,究竟什么叫批判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46位北美地区的批判性思维专家,经过两年的研究后提出,批判性思维具有认知技能和精神气质两个维度,认知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断、说明和自我管制;精神气质包括对生命或人生的一般态度、对待特定议题或问题的态度等。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性架构。可见,批判性思维内在地包含着态度问题、勇气问题、信心问题、反思问题等等。可以认定,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闪耀着精神、思想的金光。

前段时间,我又去了太仓的那所小学,看到那棵树还在,看到苹果树仍然枝繁叶茂,看到苹果仍然金光闪闪,看到孩子们仍然围着它。我心里很踏实。

苹果终有一天,会砸在中国人的头上,砸醒中国人。我们乐观地期盼着,其实,那一天,是从“栽”下这棵苹果树开始的。

猜你喜欢

苹果树批判性态度
做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态度决定一切
“苹果树”大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