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比完美更可贵
2016-04-11汪春蓉
汪春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不少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被漫不经心地忽视。这学期经历的一件小事,让我由衷感慨,真实比完美更可贵!真实虽有瑕疵,可是直抵人的心灵!
在全县课改公开日上,小李老师准备上一节习作讲评课,前一天,她把教学设计及课件发给我,诚恳地要我指点一二。小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挺有新意的,无可挑剔。在欣赏佳作环节中,将展示的习作是小静同学的,小静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自己学会骑自行车的经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我暗暗叫好。第二天,我怀着期待到了学校,小李老师把作文纸质稿给了我。接过稿纸,扑入眼帘的小作者却是菲菲。我纳闷了,迷惑不解地询问缘由,小李老师很认真地告诉我,作文的确是小静同学的,课堂上作者要上台去接受同学提问,而小静腼腆内向,恐怕上台会紧张,所以换活泼大方的菲菲上台。我反对道:“这样怎么行呢?”小李老师没有听出我的言外之意,胸有成竹地说:“放心,不会露馅的,我已经和同学们讲好了,全县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我们必须要有完美的表现。”我反驳道:“可是,上台展示自己的习作是多么荣耀的事,小静一定渴望上台,现在为了表面的完美,或许会扼杀一棵热爱写作的幼芽呢。更重要的是,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诚实纯真,老师自己却弄虚作假,以后该如何面对这些孩子呀?”
小李老师听了我的一番话后,似乎感悟到了什么,低头思考了一会儿,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后来,在课堂上展示习作的是真正的小作者。小静同学站在台上,红扑扑的小脸挂着腼腆的微笑,清亮的眼睛一直闪烁着明亮的光彩,她的内心一定澎湃着激动和欢喜!她说话轻声细语,不够响亮,可是她所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她自己构思创作时的真实想法。
课改公开日早已结束,可这件小事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挥之不去,促我深思。我们常常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挂在嘴边,可一旦涉及学校形象或教师面子时,为了所谓的“完美”,为了掩饰真实的“瑕疵”,真正的“学生主体、儿童中心”便像枯萎的花朵一样被置于最卑微的位置。此时,教师就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教学实践中,透过纷繁的表象,去省察与思考,坚守住教育之真。
突然想起一位校长曾经写过的一个真实故事。中国西部偏远农村的一个小学生合唱团得到了一个在北京展演的机会,纯朴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用心用力地彩排,渴望在梦寐以求的舞台上一展歌喉。就在登台亮相前,却被告知为了确保演唱质量,必须得“假唱”。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多想展示自己清亮的好嗓音,然而无力抗拒,只得“假唱”。他们的“假唱”很完美,得到了展演组织人员的夸奖。然而这光荣的进京展演,从此被烙上了肮脏屈辱的“假唱”标记,孩子们怎么也笑不出来。这样的完美多么可悲!这位校长曾这样说:“在完美的虚假和有瑕的真实中,如果让我选择,我会一万次地选择后者。”
在一次学习培训会上,非常震惊地听到这样一个案例,某教师上一次公开课,授课的内容为介绍一种水果,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香蕉,有的说雪梨……表述准确生动,好词佳句脱口而出,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出彩,博得了听课教师的一阵阵掌声。老师微笑着又问孩子们,谁来介绍苹果?一个孩子大声地回答:“老师,说苹果的今天没来!”老师的笑霎时冻僵在脸上,虚假的学生主体瞬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反复操练过的演课表面上很风光,可刻意制造的完美恰恰暴露出这种反教育行为的浅薄与鄙陋。
因为短视,因为无知,因为功利,我们往往不自觉地沉迷于追求完美中。完美其实并不存在,成长孕育在缺陷中,不完美正是真教育的自然状态。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时时警醒自己,让心灵的视线穿越“虚假完美”的玫瑰色迷雾,以教育之真为原点,关注生命成长,把目光投放到更辽远的未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我们的教学工作其实是为“精神打底”。 “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是坏的教育。”真实的教育培养真纯的人,而虚假的教育生产伪善的人。教育呼唤着真实,只有立足于真实的土壤,教育才会拥有蓬勃的生命力,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