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使不再“陨落”
2016-04-11邓刘斌志
邓 刘斌志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谁来说都无比宝贵,值得珍惜。近期,我国多地发生多起令社会震惊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中,青少年是自杀风险最高的人群。有数据显示,欧洲国家中青少年自杀率较高的俄罗斯,平均每年有1500名青少年自杀身亡,而有自杀倾向者是这个数字的3至4倍。
谈到自杀,或许很多人脑海中会联想到邻国“日本”。的确,自杀似乎已成为日本的一个“代名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1998年以来,日本的自杀死亡人数已经连续16年超过3万人,其自杀率在世界发达国家中远远排在前列。世界卫生组织 2006年的资料显示,世界平均自杀率为每十万人中有13人,而日本的自杀率为每十万人中有25人,接近世界平均值的 2倍。而日本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972年到2013年,总共有18048名未成年人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自杀现象越来越低龄化。
“想不开”背后到底是为什么?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不寒而栗。原本是花季少年,而今却纷纷“陨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在最美的年华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日本文化中的阴影。日本是传统上的自杀大国,自杀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日本人心中,自杀成为一种修身律己、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因自杀而死的人不会受到谴责,反而会受到称赞,被认为是勇敢和负责的表现。然而,这种轻视生命及对自杀者的宽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在自杀频发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未成年人很容易仿效成人,视自杀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用自杀来寻求解脱和逃避责任。可以说,崇尚自杀的文化传统无形中成为未成年人自杀的文化根源。
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孩子的独立性比较强,对父母依赖程度较小,他们很少将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这造成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再加上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容易让他们在面临挫折或者困扰时采取自杀行动来解决问题。
层出不穷的校园问题。日本《青少年白皮书》统计,在校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占当年青少年自杀死亡总数的53.69%。在青少年自杀案件中,其原因与学校问题有关的占24.2%。据总理府青少年对策本部调查,31.5%的学生对学校生活不满。2015年7月12日,日本名古屋市南区发生了一起中学二年级男生跳楼自杀的事件,据警方表示,死者是附近中学二年级学生,家里的笔记本中写着“在学校被欺负”“想要自杀”等内容。令人惊讶的是,有班级学生证实,在场的教师D曾说过煽动自杀的话。根据日本自杀预防办公室对过去40多年整理的数据,9月1日是全年日本中小学生自杀率最高的日子,而这一天正是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的时间,自杀现象主要受校园暴力的影响。日本文部省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的“强欺弱”现象近年来呈明显增长趋势,校园暴力行为激增。此外,随着校园中网络化和手机的普及,校园暴力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比如将某同学受欺辱的画面用手机拍摄下来,制成动画上传至网络,这对中小学生的身心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沉重的学习压力。日本自杀问题专家湛吉野敷说:“在我们的青年人中,日本的入学考试制度是自杀的最大原因之一。”他同时指出,“在日本这样一个大国社会里,个人只有通过受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学习成绩,包括所在学校的校史,都是确定他们日后职业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大学入学考试成了雇主挑选新雇员的第一阶段考试,整个教育制度成了一种分拣学生未来潜力的选择机器。”升学竞争使学生负担极为沉重。
怎样挽救折翼的天使
为了解决自杀这个难题,日本社会从上到下都作出了许多努力。2006年,日本通过了《自杀对策基本法案》,在立法层面公开向社会宣布,自杀已经成为日本社会全体成员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2007年,日本又公布了《自杀综合对策大纲》,明确了具体工作方针。而在200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早就在有关的《指导方针》中指出,青少年学生生活的四个重要场域∶学校、家庭、社区、媒体信息环境,应该加强多部门合作,进行珍惜生命、预防自杀教育。针对学校场域,文部科学省指出学校自杀预防措施分为三个层级,即“第一层级预防”,增进精神卫生健康与自杀预防教育;“第二层级预防”,潜在自杀状态的早期发现、早期对应与自杀实施企图前的危机干预;“第三层级预防”,自杀未遂者的再发生预防、自杀连锁反应预防。
在全民参与的大背景下,日本各级学校针对教师和学生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针对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自杀预防教育主要应以“第一层级预防”为主。日本在中小学校大量地举办健康成长讲座,让学生学习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学会应对不安和烦恼的方法,以及让中小学生了解自己身体的成长、第二性特征、身体与生活习惯等内容。除了传授相应的知识以外,日本中小学校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比如,群马县某小学以五年级学生为对象,开展“掌控我心”彩卡大制作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带领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学生的受挫事件。然后再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自己面临这种情景时应该怎样去解决,并且将自己的办法写在卡片上,通过小组间进行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继续讨论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紧急或者不知所措的事情,并且按照遇到事情的紧急程度,把卡片涂上不同的颜色,并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组成一个“彩卡应对本”。在日常生活中,实施 “Let's try !”活动,尝试使用自己开发的应对方法,并定期交流感受,还可以不断思考、丰富这个事件分级“彩卡应对本”。
教师对于预防中小学生自杀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文部省针对中小学教师会定期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首先关注教师自身的问题,提高他们自身的压力应对、情绪管理技巧,进一步学会发现和评估学生自杀危险性的方法,并实施有效的第一层级预防。自杀预防ABC、自杀预防机制讲座、压力应对技巧、角色扮演、倾听体验、小组讨论等形式和内容常常会出现在培训课程中。
除此之外,学校也是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意识,通过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处”,每月对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更引人注意的是,日本精神医学专家小组为了预防自杀编写了一套漫画教材,向学生们介绍了人们较为苦恼时的身心变化,并向学校免费发放。
日本中小学自杀防御措施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在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借鉴吸收日本中小学自杀防御的措施对于我国完善中小学生自杀防御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整合自杀预防与身心健康教育,积极应对自杀问题。学校是中小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因此,学校应该认真设立并且落实心理咨询室,定期发放心理健康量表,积极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此外,学校应该把自杀预防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教育结合在一起,落实“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两大课程,注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如认识自我、与人沟通、情绪控制、压力应对等,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积极参与,让学生学会接受挫折、应对挫折,并且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通过主题的设计,把如何幸福生活、如何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融入自杀预防教育之中,把积极、幸福生活的理念和可操作的方法,通过班级活动、同辈启发、实际演练等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从行为方式到日常生活习惯发生转变,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是重视教师预防自杀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完善援助体系。教育部曾于2012年底公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然而某些心理教师在心理教育和行为矫正等方面经验不足,而普通教学教师在自杀防御教育方面更是不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于是便提出了加强专业指导的意见和措施。教师作为第一层级预防教育的主力,帮助教师转变意识、提高自身应对能力、组建互助团队和专业指导体系,是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使教师由“完成教育任务”到把“珍爱生命、追求理想的快乐”通过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生动自然地传递给学生,做到自杀预防教育与学生全人健康发展的结合,从而使自杀预防常态化。
三是转变教育制度和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学业压力过大是导致中小学生自杀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严格的高考制度面前,中小学生不得不成为“低头一族”。然而,由于现实条件所限制,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标准、更合理的升学机制的前提下,高考制度是如今较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减负”“素质教育”等也随之成为形式。因此,改革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才是学生减负的根本之策。当然,学生家长也应该给学校及教师一些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加码,也要适可而止,至少应该在孩子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多给孩子一些休闲娱乐的时间。与此同时,父母要加强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