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特供烟”
2016-04-11李兆奎郑树义
李兆奎 郑树义
我办公桌上一直有一盒没有开封的“沂蒙山”牌香烟,而且已经放了多年。自然,它的故事也发生在多年前。了解原委的同事们戏称这是一盒“特供烟”。
那年,我中途接了一个班,虽然我知道了这个班的不少“故事”,对个别刺头学生也有所闻,但我依然信心满满。谁知道,突然就起了狂澜,一个夜晚,有人在学校贴吧上传了一段往日的视频。视频里,在教室里吞云吐雾的学生,正是我班“班哥”王智。
在我上任伊始,就有学生上传旧作,企图扔出这块石头试探新来的老师。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处理这件事务必“一招制敌”,否则后患无穷。
第二天早读,我还像往常一样准时到达教室,奇怪的是教室里响着琅琅读书声。我知道,学生犯错误后,都会特别积极表现,有的是希望得到原谅,有的是试图蒙混过关。我猜想,书声后面一定还有期盼,期盼着我抓狂,露出愤怒的一面;期盼着收获一份“获胜”的甘甜。大家或许有同样的经历,有时一些学生不辨对错,和个别同学沆瀣一气,与老师斗智斗勇,甚至多年后还津津乐道。我暗喜,“小子们,先等着吧!你们还嫩着呢”!因为,我已经有了应对方案,只是有些冒险。
中午,我专程买了一盒本地的畅销烟——“沂蒙山”,揣在口袋里,准备找准时机当做手榴弹扔出去。第三天,学生们上体育课,我“偶然”遇见了王智他们几个。
“王智”,我叫住了他,“别人送给我一盒烟,我也不会抽,送给你吧”。经验告诉我,面对新老师,学生大多会收敛一些,估计他不可能毫无顾忌地当众接受这盒烟。
“我不要。”他果然拒绝了。
“别客气,人家大球王贝利先生小时候曾经也抽烟。”我开始“迂回”。
“啊!真的吗?”面对那双瞪大的双眼,我暗自窃喜:“傻小子,你上套了。”
“贝利小时候经常偷偷抽烟,有一次比赛结束后又抽烟,恰好被他爸爸看见,经过一阵子沉默,他爸爸对他说,‘你踢球有几分天资,也许将来会有出息。可惜,抽烟会损害身体,更影响比赛。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面努力,但是努力与否,还要取决于你自己。孩子,你该懂事了,自己选择吧’。他爸爸又掏出一些钱,并继续对贝利说道,‘如果你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这点钱也拿去买烟抽吧’……(说到这里,我刻意停顿了一会儿)从此,小贝利戒掉了这个坏习惯,并最终成为一代球王。”
当他还沉浸在故事里时,我趁热打铁,问他:“这盒烟你还要吗?”
“我不要了,老师。”这次他竟然称呼我“老师”了。
“你看这样好不好?”我说,“我就把它放在我办公桌上,你啥时候想抽就过来取。”
“好的,老师。”他用蚊子哼哼似的声音说道。
我们的这次谈话就这样告一段落。
根据观察,我认为这次交锋会有良好的作用。但是,我内心也还有一丝丝忐忑。
后来听说了一件事,才终于使我确信,我这步险棋赢了。这次谈话过后没几天,王智删除了视频,但他的几个死党嘲笑他胆小,扬言要通过决斗争夺老大的位子。据说王智的一番话语平息了内讧。大意是,他并不是害怕这个老师,而是这个老师太不一样,这个老师始终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对待。作为男子汉,他必须改过自新,否则没有脸面直视这种老师。是不是老大不再重要,如果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他也没有颜面继续当老大。
或许因为王智转变引领的缘故,我们的班风逐渐好转,同学们的学习也愈加上进。
直到今天,这盒“沂蒙山”还依然置之我的案头,它似乎在眨巴着眼睛提醒我:做学生工作有时也需要出其不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