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爱
2016-04-11赖艳艳
赖艳艳
最初知道张斌全的名字,是在学生食堂。那天,他端着一个小碗,看到哪张饭桌上有骨头,便走过去,扒拉进碗里。身边的同事说:他叫张斌全,是汽车学院的老师,在食堂吃完饭后,经常会收集一些骨头,带给学校的流浪猫、流浪狗吃,他还帮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学生,2014年接受了天津卫视的采访。
一颗爱的种子
张斌全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清远县王河乡,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条件一般。为了下一代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父母咬着牙,把家里4个孩子都送上了求学之路,也因此承受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懂事的张斌全一方面不忍心父母为自己再增加负担,一方面却无法抑制求学的热情。直到2005年,他的生活中吹来了一阵爱心的风。“那时候我读初三,学校忽然来了一大帮大学生,他们和我们聊梦想,陪我们做作业,带着我们开展活动,还给我们捐书捐钱。”
他们,是天津工业大学义缘助学服务中心的师生,第一次到张斌全的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张斌全回忆说,“一群和你素不相识的人,不远千里给你们帮助,他们一无所求,只希望受助者变得更好,这不值得感动吗?”
因为得到了这个爱心组织的帮助与鼓励,缓解了求学的经济压力,他得以继续完成学业。
“在他们来之前,我天天上学,成绩也还不错,但不知道上学是为了什么。直到和这些大学生接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山外的世界那样精彩,原来我也是可以上大学的。”张斌全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人的爱,给了张斌全这个山里娃一个希望,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爱逐渐发芽
2008年,张斌全参加高考,他的目标是天津工业大学,他想去那里看看,找寻那一群阳光可爱的老师和大哥哥姐姐们。
可惜的是,他没能如愿以偿,但幸运的是,他考上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校在天津,这样也还好。”张斌全安慰自己。
成为大学生的他,忙着上课、做兼职……但是,再忙他也没有忘记联系天津工业大学义缘助学服务中心。经过一番周折,张斌全找到了这个爱心组织,开始慢慢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那之后的每年,张斌全都会作为义缘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向导,带领队员去甘肃走访,或者放寒暑假在家的时候帮助团队运送捐赠物资。
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对张斌全的影响最深。他叫李志鹏,天津工业大学赴甘肃暑期实践团队的带队老师。“他是我们的老大哥,从2005年认识他开始,他那种无私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
“我有着和你一样的境遇,那时候家里的状况也很紧张,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正值青春的你不应该辍学,你们是充满希望的……”有一次,张斌全遇到一个因家庭困难想辍学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终于做通了这个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张斌全还积极联系义缘组织提供物资,帮助她渡过难关。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而谈起这些,张斌全却只是微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爱因传递而变得更有意义
2013年,张斌全大学毕业了。来到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工作的他,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后,尽自己最大努力捐钱、捐书、捐物。
“张斌全先生,承蒙惠赠《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等12册图书,悉数收讫,所赠书籍将上架于清水县王河乡中学心义书柜。”“张斌全先生,已收到您的善款人民币200元,感谢您对‘心义’微公益项目的支持。”……一张张捐赠证书或感谢信,见证着张斌全的爱心与奉献。“义缘给我最深的影响是教会了我如何感恩,并让我明白真正的感恩是回馈社会。”
张斌全一直和记者说:“资助活动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是整个团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可能做不了什么,但是一群人就可以。”张老师这样感慨地说。
2014年,张斌全和义缘理事会签订了一个10年的捐赠合同,每年捐赠200元,给甘肃等地需要帮助的学生。
在他的影响下,学院的邓妍、张昱亮、廖腾辉等老师也参与到了助学的队伍,签订了长久助学捐赠。“我的许多好友都被我带入到捐赠行列里来了。看吧,爱心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张斌全说。
这些老师和张斌全一样,被问起捐赠的理由,都很低调地表示,“这个没什么”。邓妍老师说:“只是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张昱亮表示:“多帮助贫困儿童,尽己所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看到很多好心人,做出一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会给自己带来无限快乐。”廖腾辉老师说。
最近,张斌全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在他下去走访的时候带上两个学院的学生,带他们去走访西部贫困地区,让他们体验一下那里的生活,锻炼锻炼。
他说:“2005年,我是受助者,在过去的10年里,收获最多的是爱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穷可分为多种,缺钱可以挣,缺少希望和视野就退化了。也许你的加入,正是带给大山深处落后地区希望和爱的种子的开始……”
一个故事这样说:海水退去后的沙滩上留下无数小鱼。一个小男孩将一条条鱼用手捧回大海。路人问他:“这里有几百几千条鱼,你这样做有谁在乎?又有什么意义呢?”小男孩捧着手中的鱼回答:“这条在乎。”
微善常举,只有做了,才知道意义何在。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