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素《我为何而生》中的博爱精神

2016-04-11莫宇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罗素解读

莫宇芬

内容摘要:《我为何而生》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晚年为其自传而作的序言,序言虽篇幅较短,但文采横溢、意味深长,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他在序言中说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单纯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罗素一生都在追求高贵与和平,他用仁者的胸怀,智者的思考,勇者的行动,为自己书写了完满的人生。从《我为何而生》我们可以窥见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特别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爱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关键词:罗素 《我为何而生》 解读

伯兰特·罗素(1872—1970)是英国二十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现代西方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社会政治领域内,罗素都享有崇高声誉。在学术领域,他不仅是风靡20世纪的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而且对数学逻辑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甚至被看作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他在宗教、教育、社会学、伦理学方面也都有极大建树。他还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为《婚姻与道德》),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我为何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是罗素晚年为其自传而作的序言,这篇优秀的散文,篇幅虽短,但文采横溢、意味深长,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它既是作者心灵的抒发,也是生命体验的总结。这篇散文似乎信手拈来,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情文并茂,逻辑性和感染性极强。“我为何而生”的问题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以其独特的感悟,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对这个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表达了他对爱情、对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智者博大而深沉的胸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爱、知识和怜悯,这三者囊括了西方文化的精髓。纵观罗素的一生,可以说痛苦与欢欣并存,不过自始至终,痛苦也是他生活的动力,在心底里,他还是像雪莱的诗里写的那样:“爱波涛暴风狂和狂澜,——几乎任何事物”,深沉的爱和痛苦汇成一股崇高的悲悯的力量,指引他去追求人类更为理想的生活。从《我为何而生》我们可以窥见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特别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爱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罗素的好友爱因斯坦曾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激发我们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

《我为何而生》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罗素说“我之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爱情”的魔力有三:曰无可比拟的狂喜,曰摆脱孤寂的法宝,曰触摸天堂的云梯,这三者的结合正是古往今来圣者贤士、骚人墨客所梦想的天堂;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去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爱情与知识的可及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渴求知识”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表现,我在关于外界的和人类心灵的知识当中充分地体验生命的美好;爱情和知识的获得使我的灵魂充盈而圆满地向天国的方向飞,然而有一根无形的绳索使我不断地眷顾人间的苦难,“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却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我欲留不甘、欲去不忍,智者的道义感使我无法漠视现实的苦难,我不能离去!我要在人类苦难的磨练中进一步丰富已经拥有的“爱情” 和“知识”。

在作者所展示的精神世界中,“爱情”和“知识”是指向“自我”的,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相反,是对“自我”的一次严重挑战。那些现实世界中的“痛苦的呼喊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回响”,个人理想与全人类的理想一样为现实的苦难存在所粉碎。我痛苦,所以我存在,我在与痛苦的抗争中——即使是失败的抗争,即使始终与痛苦相伴——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意义。

罗素是富足的,这种富足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精神。一个朝圣着美好事物的生命,在爱情中寻找力量的源泉。一个崇高的灵魂,以改变人类的悲切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只为世界而活。他的心灵已经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世俗,他的精神已成为永恒的存在。事实上,衡量伟大与渺小的一个永恒的尺度,是所作的一切是否有意义。对于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达不到某种目标或境界,而是你把曾经追寻的弄丢了、忘记了。

罗素无论是文风还是性格都显得严谨而犀利,没有太多的热情作依托,却用他特有的冷静成就了一份大气和坦然,他用仁者的胸怀,智者的思考,勇者的行动,为自己书写了完满的人生。

罗素曾说,如果一个人哪怕只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他就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孤独。自小失去父母的经历,以及天性中的沉静让罗素在年幼时便对孤独有了一般人所无法体会的深切感受,同时他也过早地领悟到了人类与身俱来的悲剧性质。

如果说孤独和悲观让尼采走向疯狂,让叔本华走向绝望,那么罗素和他们的不同就在于:他始终在孤独中寻求着与人类以及宇宙的和解。罗素说:“我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愿景,包括个人和社会。就个人而言,为着什么是高贵、什么是美好与什么是和平的事物而操心;至于社会,想象一个有可能被创造出来的社会,其时所有的人在自由中成长,仇恨、贪婪与嫉妒逐渐消失,因为它们找不到润土。”罗素对人性本身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痛恨狭隘的嫉妒、暴力、仇恨和贪婪。然而,即便如此,他没有让自己变得愤世嫉俗,而是勇敢而仁慈地选择宽容和体谅,作为与自己,与人类的和解。他是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一个反战主义者,不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不是出于对强国的畏惧,不是出于对国家之间矛盾的妥协,而是出于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罗素在反战宣言中向人类呼吁:请谨记你们人性的善良,忘却其他的一切。如果你能够这样做,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通往新乐土的康庄大道;如果你不能这样做,展现在你面前的只能是整体的死亡。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创造生活、开拓未来的路标与动力。作为人类成员的罗素人生充满了理想,美国作家德莱塞说:“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当我们在为人生奋斗的时候,如果高悬起一轮理想的红日,那么我们的努力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就有了更强劲的动力,甚至有了更厚重的意义。理想之光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罗素一生都在追求高贵与和平,他用智慧和仁慈不断化解着生命中的善与恶,爱与孤独。这是一个真正博大的人才可以做到的事,他用高贵的人格和追求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往快乐的坦途,使自己坦然地走过了漫漫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罗素.《罗素自传》.商务印书馆.2004

[2] 文姝.读为何而生——读罗素《我为何而生》. 时代教育.2005

[3] 沈文慧.博大的胸襟 高洁的情怀——罗素《我为何而生》解读.阅读与写作.2002

[4] 李炳才.关于《我为何而生》.语文学习.2002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罗素解读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幸福自知
罗素的坦诚
充满喜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