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符号融合的可为性与局限性
2016-04-11赵利利
□赵利利
浅析符号融合的可为性与局限性
□赵利利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符号的种类日益增多,符号的物质实体呈现出多维膨胀的态势。符号边界的进化伴随着新闻文本符号系统的多样态组合。作为媒体融合的重要向度,新闻文本建构中的符号组合体现在符号功能的有机协同促进新闻的全媒体传播、所指的容量扩充提高了新闻文本的信息量、再现的客观性潜能提高文本的新闻价值等方面,本文从符号边界进化和符号融合的角度阐述了媒介融合另一个向度的可能性。
关键词:符号边界;符号融合;媒体融合
一、符号的界定
人们通过符号认知世界,但对符号本身的界定并没有得到本质意义上的抽象。瑞典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代表了现代符号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他的符号范畴建立在对语言的深入研究上。在索绪尔看来,作为特殊符号系统的语言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关系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①代表了现代符号学另一个思想源头的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则开辟了符号三元论的理论视域,认为符号是再现体、客体和解释项的三元组合。②与语言和逻辑方向的研究路径不同,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开辟了符号学研究的哲学维度。卡西尔认为符号是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特征。符号系统是人类除了作为动物种属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的另一个实在之维,它存在于后两者之间,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个部分,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凭借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件本身。③
社会语境的抽离与否体现了符号认知的纷争和现代符号理论进化的基本转向,符号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成为符号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符号的哲学认知为厘清人、符号、社会的关系储备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基础。无论符号学家如何阐释符号的实质属性,符号自身的再生性几乎得到了所有符号学家的认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符号高度发达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促进了符号物质形式的激增和多元。
二、符号边界的进化
在传播领域里,符号的分野纵贯传播史推进的整个历程。从原始社会的自然现象到具有结构化潜能的信号的开发,从口语符号传播到其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文字和广播上的延伸,再到今天信息时代各种符号种类的融合,符号的边界在决定媒介的不同属性、传播规律、运营方式和经济价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符号类型依赖不同的媒介渠道,更塑造了媒体机构的多业态共存的局势。
边界意味着差异、区隔或界限。符号边界为社会行动者在对人和物进行分类时所获得的概念上的区分,并且这种区分是社会共识性的。④新闻符号类型通常可以划分为: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声音符号等。不同的符号类型分别由不同的符号组成,如文字符号包括书写语言符号、标点符号和空符号等;图像符号包括颜色、线条、光泽等元素及其按一定的视觉传播规律组合后形成的图片符号、影像符号、漫画符号、空符号等,近年来流行于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各种表情符号等可以看作是传统图像符号的变种,是传统图像符号的重要补充;声音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音乐符号、自然声符号(具有指示或象征作用)、空符号等。
这其中,空符号是指以人为的“空白”“空格”“空位”“中断”“间隔”“停顿”或其代码作为符号的能指。例如绘画中的“留白”,口语中的“停顿”,等等;空符号的所指需在各个符号系统中具体显示。⑤不同的符号类型遵循各自的传播规律组成了不同媒介的符号系统,这其中包含了符号边界的重构,例如,纸质媒介是由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按空间逻辑组合起来的;广播媒介是由声音符号按时间逻辑组合起来的;而电视媒介则是由声音符号、文字符号、图像符号按强时间逻辑和弱空间逻辑组合而成。三种媒介代表了三种新的符号边界。符号类别组合关系的强弱决定了“媒介的偏倚”,⑥组合关系越强,组合后的符号系统越有机,单个符号类型单独传递符号所指的能力越弱,反之,组合关系越弱,组合后的符号系统越趋向于机械关联,即越趋向于单种符号类型之间的物理靠拢,单种符号类型可以单独表征完整信息文本,实质上没有促成边界的融合与再造。从这个意义来看,网络新闻聚合平台尽管汇聚了文字符号和视频符号系统,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机械的,其实是两套符号系统重复表达了同一个意义空间,它的符号区域包括了两种符号边界的并列。
符号的进化是传播方式进化的重要动力。符号的进化不仅包括新兴符号的诞生,也包括符号边界的融合。
三、符号融合的可为性与局限性
作为人们认知世界、与外界保持联系和建构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手段,意义的深层次建构客观上刺激着符号实在的不断运动。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符号的物质实体呈现出多维膨胀的态势。符号边界的进化伴随着新闻文本符号系统的多样态组合。符号融合作为媒体融合微观层面的操作需要,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充满了可为性,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在新闻传播实务中,文本符号组合的可为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号功能的有机协同促进新闻的全媒体传播
全媒体传播是现代新闻传播方式的大势所趋。当前,国内外的媒体机构都在进行全媒体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全媒体的传播规则依然停留在同一文本多介质再现的初级阶段,不同文本的符号调度依然按照以传统媒介为区隔的符号使用陈式,渠道与文本内容不兼容的矛盾普遍存在。全媒体传播本身的意涵是不同媒介和渠道各尽其能共同发挥信息传播功能。符号功能的有机协同有助于新闻文本的生产者跳出以媒介为中心的思维惯性,建立以传播内容和传播意图为中心的文本架构理念。新闻工作者将根据内容本身的需要和内容表达的最大精准度和效度需求来选择符号类型和符号元素,然后将制成的文本分配到相匹配的传播平台上,从而提供新闻的传播效率,实现真正的全媒体传播,达到新闻传播应有的社会功能。
(二)所指的容量扩充提高了新闻文本的信息量
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符号组合成系统之后的所指容量往往大于单个符号所指容量的简单相加,是所指容量的扩充,更加有利于降低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在到达受众过程中的失真,提高了新闻文本的信息量。新闻的时效性特别强调新闻文本在时间维度上的规定性,新闻文本信息量的增大节省了新闻工作者进行文本写作的时间,提高了新闻时效性,从新闻“有机运动”的角度考量,总体上有助于新闻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
(三)再现的客观性潜能提高文本的新闻价值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符号化却是新闻生产机制的核心要求。无论传播新闻信息的技术手段多么发达,符号化和再符号化都是新闻事业不可避免的流程,符号本身就是客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传播的对象。人们无法脱离符号的物质外在去达到与纯粹真实意义的有效通连,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改造符号的物理外壳尽可能接近客观世界的本原。因此,真实性和客观性历来是新闻传播事业最根本的要求,是新闻本文的价值体现。符号的组合具有逼真再现外部世界客观性的巨大潜能,景观式传播场景的建构使新闻文本的建构由文字符号阶段的“求真”转变为视觉符号的“仿真”,人们看到、听到、触到的都是基本社会经验的“复现”,因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以及解码者之间的认识层次区隔造成的信息传递误差进一步消解,新闻文本的信息价值得到更大的提高。
当然,过分追求符号的能动性也会造成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新闻传播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积极发展需要多层次、多面向、全方位因素的共同发力,这其中包括新闻传播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新闻传播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关系,符号作为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一部分在决定整个系统的动态发展上作用有限。夸大符号组合的传播效果容易使新闻传播工作者进入“形式大于内容”的认识论误区,在操作上忽视传播的内容取向,而专注于符号的“把弄”“炫技”,甚至形成信号的狂欢,信号结构的意义难以捉摸,意义的社会黏合功能瓦解,最终造成新闻传播事业的异化,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问题。
注释:
①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32-40.
②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7.
③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2-33.
④方文.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6.
⑤韦世林.空符号论[M].人民出版社,2012:58.
⑥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