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央视春晚:媒介仪式下的建构和塑造
2016-04-11策划黄永文宫承波周丽静
□策划/黄永文 宫承波 周丽静
2016央视春晚:媒介仪式下的建构和塑造
□策划/黄永文宫承波周丽静
至今举办了34届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除夕夜的新民俗,被赋予了不同于普通文艺表演的身份及意义。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风雨,春晚的组织原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取向,成为全球华人普天同庆传统新年之时集体参与的媒介事件。与春晚节目自身相比,家家户户齐聚一堂观看春晚的行为更具社会意义,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虽然年年都有对春晚的批评,而年年春晚又总是能够收获全国性关注。
通过划过天空的电波,春晚将共同的文化符号及价值体系传递到各个角落,在分散的受众心中树立起对“中国人”这一身份的集体认同。借助宏大绚丽的舞台场面,春晚渲染出喜庆欢腾、歌舞升平的节日氛围,将春节所代表的传统节庆内涵形象化,将国家社会一年来的发展变革浓缩化,同全体观众一起完成一场“天涯共此时”的媒介仪式,进而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
本组专题文章即从对2016猴年央视春晚的审视出发,省察了其内容生产背后的主导因素,揭示作为主创者的央视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公益之间面临的取舍难题;又讨论了语言节目编排所遵循的原则,阐释其如何通过媒介仪式塑造国家文化形象;也分析了时隔多年重登舞台的分会场设定,解读此编排设计所建构的文化符号体系;更观照了猴年春晚在海外广受赞誉这一事实,研究积极反馈背后民族化符号所起的作用;历数了猴年春晚舞台所应用的新技术,总结主创者为更好地服务于主题而做出的探索;梳理了猴年春晚积极应对新媒体浪潮的实践,总结了其全媒体传播的努力及收获;又将猴年央视春晚放在与地方卫视春晚相比较的视角之下,从形式表象和思想内在两方面做出分析和阐释。
(黄永文系《视听》执行主编,宫承波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丽静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