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疗法: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行为范式*
——以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为例

2016-04-11刘志国于晓宇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隐性馆员疗法

刘志国 张 薇 于晓宇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阅读疗法: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行为范式*
——以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为例

刘志国 张 薇 于晓宇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

当前图书情报界对知识服务存在许多模糊认识。阅读疗法服务是典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知识服务特征的分析价值。通过对阅读疗法工作实践的深入分析,可以印证已有关于知识服务观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阅读疗法服务的工作实践也充分说明,基于隐性知识理论可以深刻认识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情境建设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和落脚点。

知识服务 阅读疗法 隐性知识 知识情境 图书馆空间

知识服务是当前图书情报界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关注的热点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服务的概念提出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知识服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并且在“知识服务是以馆员服务能力和知识再创新为基础的服务”“知识服务是针对不同用户的各种问题、环境,参与到用户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的服务”等方面达成了共识[1]。但是,当前国内图书情报界关于知识服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知识服务应该包括哪些要素以及如何运营”等问题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免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混乱感觉,影响了知识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典型的实践模式来进行分析和印证。阅读疗法服务是图书情报界在新形势下为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传统功能的延伸和信息服务的新拓展[2-3],具有典型的知识服务特征。本文以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工作实践为例,通过分析阅读疗法工作的知识服务特征,探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本质和实践模式等问题,以期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认知和工作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阅读疗法的概念由美国人塞缪尔·克罗色尔斯于1916年提出,内容指“利用书籍治疗精神疾病”。在国内学者的大力推动下,阅读疗法服务近年来逐渐受到图书情报界的关注,成为图书馆开展读者辅导、阅读推广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教授、泰山医学院图书馆的宫梅玲研究馆员最早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我国图书情报界阅读疗法服务工作的发展。

华北理工大学建设路校区图书馆(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该馆)依托医学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阅读疗法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于2010年成立阅读疗法工作机构,正式开始为全校学生提供阅读疗法服务。阅读疗法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求学、求职、求偶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解决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由于人手短缺无法有效应对、大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隐私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的矛盾,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不足的问题。为了高水平的进行阅读疗法服务,该馆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4]。

1.1 建立阅读疗法组织和制度体系

首先,该馆于2010年10月正式成立了阅读咨询室,该名称一方面考虑到要涵盖阅读疗法服务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阅读咨询室具有心理健康咨询、书目推荐与阅读指导等功能,是该馆阅读疗法服务的推广与实施基地。阅读咨询室配备了4名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作为阅读疗法服务馆员。在对读者心理健康问题与阅读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购置了心理咨询、人生哲理、择业就业、交际恋爱和休闲读物等五大类图书以及近百种期刊。此外,还建设了丰富的电子资源。阅读咨询室设有阅览区与谈话区,另有网络终端为同学们提供便捷服务。

其次,建立阅读疗法工作团队。阅读疗法服务需要具备图书情报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实施难度大、服务涉及面广,单靠某一个人或某一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成立阅读疗法服务团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该馆阅读疗法服务团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人员:一是工作的领导者,馆长黄晓鹂亲自对此项工作进行谋划、组织和管理;二是具体工作人员,包括阅读疗法师4人、阅读疗法书目编制工作人员3人、阅读疗法服务推广人员1人、阅读疗法资源建设人员1人、阅读疗法服务网站建设人员1人,这些人员都具有医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专业背景。三是外聘专家,包括心理学院、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心理学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5人,主要工作是协助图书馆进行阅读疗法人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与图书馆开展合作。

第三,建立阅读疗法协会。大学生是阅读疗法活动的受益者,也是阅读疗法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活动的认识水平、参与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项工作能否成功。为此,经过积极的筹备,2011年4月10日,该馆与学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合作,正式成立了阅读疗法协会。阅读疗法协会为学生自治组织,会长、副会长等由学生竞选产生,图书馆阅读咨询室进行业务指导。阅读疗法协会成立以来,在阅读疗法团队的指导下,开展了读书沙龙、会员纳新、书方收集推荐、团队辅导、读书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该校阅读疗法工作最积极、最具活力的板块。

此外,该馆还建立健全了阅读疗法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工作例会制度、阅读疗法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业务学习与交流制度以及阅读疗法服务档案管理制度等,保证了阅读疗法服务工作的规范、健康发展。

1.2 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阅读疗法服务

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针对学生个体的阅读治疗,主要通过谈话和推荐具体的书籍进行。几年来,该馆应用阅读疗法帮助380余名因自卑、孤独、学习压力、恋爱交友等原因导致精神抑郁的大学生摆脱疾病困扰、重获心理健康。同时他们还建立了详实的阅疗档案,为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珍贵素材。二是针对学生群体的集体阅读疗法服务,具体形式包括:(1)举办阅读疗法专题讲座和真人图书馆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采用自办讲座、邀请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精心选择主题,向同学们宣讲阅读疗法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共举办讲座20多场,参与学生达2000余人次,深层次宣传推介了阅读疗法,在同学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多次邀请在相关学科领域有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的专家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与有需求的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2)阅读疗法团体干预辅导,选择“人际交往,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密切协作”“战胜挫折,走出困境”和“超越自我,树立自信”等主题,开展了10余场阅读疗法团体辅导活动。活动指导老师通过组织心理游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推荐相关的阅读疗法书目,并采用心理学量表对效果进行评测,参与学生达300余人次。(3)组织心理电影赏析活动。阅读咨询室精选部分心理电影,举办心理电影赏析活动。放映前,指导教师对影片进行点评,放映后组织大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开展讨论,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深受同学们欢迎。(4)编制阅读疗法书目。阅读疗法以书当“药”,阅读疗法书目是进行阅读治疗的基础,也是该馆阅读咨询室开展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他们利用集体的智慧,编制了《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推荐书目》,遴选了包括书刊、影视作品、音乐等类型文献共300余种书目,供不同适应症的学生使用。(5)举办阅读疗法主题征文。近年来,该馆分别以“阅读伴我成长”“撑起一片心灵的绿茵——维护身心健康的100本图书”等为主题,开展了阅读疗法主题征文暨评奖活动,并选择部分获奖作品进行交流。征文活动不仅宣传了阅读疗法书目,同时也对这些书目的阅读疗效作了验证。(6)讲授阅读疗法课程。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该馆黄晓鹂教授面对全校学生开设公选课《阅读与阅读疗法》,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阅读疗法知识。(7)编制《阅读疗法工作通讯》,面向全校大学生宣传阅读疗法理念,普及阅读疗法知识,介绍图书馆阅读疗法工作动态,推荐阅读书目,报道阅读疗法协会活动。

1.3 建立阅读疗法服务网站,推广网络阅读疗法

网络既是宣传推广阅读疗法的良好媒介,同时也是开展阅读疗法的重要平台。随着网络阅读率的持续上升,通过网络开展阅读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该馆自阅读疗法服务开展伊始,就开发建立了阅读疗法服务网站,网站设有阅读咨询室、阅读疗法协会、工作团队、书目信息、动态信息、专家链接、成功案例、留言等8个主要栏目,发挥了通报工作进展、报道业界动态、展示服务形象、宣传阅读疗法、推行网络阅疗等重要作用。

1.4 大力开展学术研究,推动阅读疗法工作的深入发展

阅读疗法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阅读疗法服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提高阅读疗法服务的科研含量。自2011年以来,该馆的阅读疗法团队先后申报了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类课题12项。围绕这些课题,公开发表论文54篇,编写相关著作3部,在国内阅读疗法研究中居于前列,获得了学术与业务的双赢。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馆员的业务素质,而且通过与业务工作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阅读疗法服务工作的水平。

通过以上的工作实践,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工作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不仅充分开发利用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帮助众多大学生读者解决了各种心理问题,而且培养、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工作成绩出色,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多次被评选为“阅读推广实践最佳案例”,并于2011年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于2012年、2013年被河北省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 阅读疗法工作的知识服务特征分析

通过对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是典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知识服务特征分析价值和示范意义。分析、探讨该馆阅读疗法工作的知识服务特征,不仅可以印证知识服务已有核心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可以获得许多新的启发,从而进一步丰富知识服务理论和认知的内容。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之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知识服务模式,是因为此项工作始终围绕着“知识”展开,具有鲜明的“知识”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既包括以图书、期刊、数据库等为载体而存在的显性知识,更包括以人员个体和组织为载体而存在的技术、经验、认知、信仰和情感等隐性知识。根据隐性知识的特征,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5]:一是通用隐性知识,如个人的价值观、认知、心智模式等,是能够满足多种工作需要、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的隐性知识;二是专用隐性知识,如专业技能、技巧和工作诀窍等,是只适用于特定工作、在不同情境下难以转移的隐性知识。

2.1 阅读疗法服务是解决读者深层次知识需求的服务

阅读疗法“以书当药”,在个体治疗中主要通过阅读书籍、观赏视频等方式治疗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还往往要辅以阅读治疗师的谈话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团体干预辅导中,要通过组织心理游戏、真人图书馆等活动并辅以推荐书目的方式进行。阅读治疗服务通过“分析读者需求——推荐书目——读者阅读——效果评价——再次分析需求——……”,使得读者的心理问题逐渐好转直到痊愈。以上阅读疗法行为,从表面上看读者获得的是书籍、音频、视频以及话语等显性知识,读者的需求似乎集中在显性知识层面。但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读者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读者的价值观、认知、经验和情感等隐性知识无法处理、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读者通过阅读或者观赏馆员根据读者心理问题而甄别、选择的书籍、视频等文献信息,从中感受、学习到了作品主人公或者作者的观念、经验、认知以及情感等隐性知识,从而重构了自己的隐性知识体系,提高了自己的隐性知识水平。当读者的隐性知识水平提高到能认识、应对自己遇到的情感、压力等问题时,读者的心理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所以,阅读疗法中读者的实际需求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读者获得相应隐性知识的中介,隐性知识才是读者的根本需求。在团体干预辅导中,读者通过参加馆员组织的心理游戏、真人图书馆等活动,直接体验、学习到相应的隐性知识,从而解决了自己的实际问题。所以,阅读疗法服务解决的是读者深层次的隐性知识需求问题。

阅读疗法服务关注读者隐性知识需求的特点也印证了“知识服务重视用户需求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观点。张晓林[6]、孙成江[7]、李慧敏[8]等认为,传统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文献、信息的物理获取,基于固有内容和固有过程的服务。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服务,通过充分分析用户需求,馆员直接介入用户问题的最困难和最关键部分,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提高资源的价值,贯穿用户问题解决过程动态地和连续地组织服务,从而最终帮助用户找到和形成解决方案。

2.2 阅读疗法服务是主要依靠馆员能力即隐性知识开展的服务

阅读疗法“以书当药”,读者通过阅读书刊、观看视频、聆听音频的方式治疗心理疾病。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书刊、视频、音频等显性知识之所以能对读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是因为阅读治疗老师利用自己的能力,包括经验、技术、认知等隐性知识,根据读者的心理问题的实际,从海量的文献中分析、选择了恰当的内容并进行组织和整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给读者,这正如临床医生从数量众多的药品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对症的药品形成治疗方案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治疗馆员的能力即隐性知识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阅读治疗馆员通过调动认知、经验、技术、信仰和情感五个方面的隐性知识存量,对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判断,从而赋予显性知识以新的内容和更高的价值,使其形成为新的物化的知识产品提供给读者使用。馆员投入的隐性知识比例越大,显性知识的增值幅度就越大[5]。在阅读治疗谈话以及心理游戏等环节中,阅读治疗馆员更是以谈话和游戏的方式将自己或者他人的隐性知识直接传递给了读者,从而取得了治疗的效果。所以,与其说是显性知识起到了阅读治疗的作用,不如说是馆员的能力或者隐性知识发挥了真正的价值。

阅读疗法基于馆员隐性知识开展服务的特点也印证了“知识服务是利用馆员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服务”的观点。张晓林[6]认为,知识服务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馆员利用自己的能力对文献进行加工,把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提供给读者,解决用户的知识和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韩宇[9]认为,知识服务是以馆员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的创新服务,知识服务促进了知识含量的增加。吴秀珍[10]认为,知识服务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创新,馆员利用自己的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进行加工,使显、隐性知识形成集成的智力型产品,并通过馆员与用户的共同参与和互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2.3 阅读疗法服务是可以或者需要通过多种模式开展的服务

通过分析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工作可以发现,为解决读者的知识需求、维护读者的心理健康,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采用了多种知识服务模式,这也印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可以或者需要通过多种模式进行的观点。首先,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根据读者的心理问题,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把符合读者心理问题需要的知识产品提供给读者,是典型的基于分析和基于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6]。其次,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由阅读咨询室全面负责阅读疗法领域的所有工作,包括信息资源建设、参考咨询、用户教育(包括开设选修课、请专家讲座、组织读书交流等活动)、信息服务组织等工作,从而提高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力度,是典型的专业化知识服务模式[6]或者垂直化知识服务模式[11]。第三,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针对有心理问题的读者的需求和过程连续提供服务,是典型的个人化服务模式[6,12]。第四,该馆的阅读疗法通过团队的方式,集中了馆内外的相关专家和知识资源,并建立了阅读疗法协会,是典型的团队化知识服务模式[6,13]。第五,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根据读者心理问题适应症,从馆内外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书目,编制了《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推荐书目》,并邀请馆内外具有相关经验和技术的专家举办讲座、真人图书馆等活动,是典型的知识管理服务模式[6,12]。第六,该馆开发了阅读疗法服务网站,为读者提供书目信息、专家链接、成功案例等知识,通过网络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是典型的门户网站服务模式和知识库服务模式[14,15]。总之,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综合利用了多种资源、手段和技术,形成了既有静态资源也有动态活动[15]的多种服务模式,充分说明了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 阅读疗法服务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认知与工作实践的新启示

该馆的阅读疗法实践不仅可以印证当前图书情报界关于知识服务已有理论观点和工作模式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同时也为认识和实践知识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可以澄清当前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许多模糊认识,从而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该馆的阅读疗法实践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认知和工作实践的新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隐性知识理论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图书馆知识服务

通过对该馆阅读疗法工作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典型的知识服务形式,阅读疗法服务与隐性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隐性知识的价值已经引起部分研究者的关注[10,16-17],但当前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业界对隐性知识与知识服务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关系仍然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18]。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充分说明,隐性知识理论有助于图书情报界更好地认识知识服务。

其一,有助于深刻认识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关系。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重要前提是深刻认识其本质内涵,尤其要很好地理解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的区别和联系[19]。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表明,隐性知识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两者的关系。根据Michael Polanyi的知识分类理论,文献(确切说是文献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因此文献、信息服务的本质是显性知识服务,在图书馆中表现为主要基于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服务。例如,图书馆的书刊借阅工作只能称为文献服务,因为在文献借阅环节基本没有或者附加了较少的流通阅览部门馆员的隐性知识。这些文献资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读者建构了隐性知识或者解决了问题,并不是文献服务关注的重点。阅读疗法服务虽然也主要是依托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开展的服务,但是这种服务从一开始就关注读者的隐性知识需求,同时由于给读者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附加了馆员更多的隐性知识,因此这些显性知识就能与读者的隐性知识需求更好匹配,能更好地帮助读者建构信仰、认知、技术、经验或者情感隐性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服务就达到了知识服务的层次。所以说,知识服务主要是依靠馆员的隐性知识开展的服务,这种服务一方面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显性知识(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帮助读者获取和建构隐性知识;知识服务、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是满足读者不同形式知识需求的服务,两者将一直并行存在,但给读者提供的知识产品的形式、内容和深度有显著区别。

其二,有助于澄清当前图书情报界关于知识服务的另外一种模糊认识[20],即认为“只有为专家级的专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才是知识服务,其他服务不是知识服务”的观点。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充分表明,为专家的专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固然是典型的知识服务,但能帮助一般或者普通读者更好地获取显性知识和建构隐性知识的服务同样是知识服务。阅读治疗馆员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等隐性知识,对符合读者心理问题治疗需要的馆内外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进行全面的汇总、甄别,形成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建构隐性知识从而解决心理问题的知识产品,这种服务是对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深化,本质上就是知识服务。基于隐性知识理论理解知识服务,除了具有“可以避免将知识服务的对象人为地缩小到‘专家级’这个很小的受众客体,保证普通读者也能享受知识服务,从而彰显图书馆的公益服务性质”的价值外;同时也深刻说明,任何类型、层次的图书馆经过努力都能够开展某种类型的知识服务,因为隐性知识需求属于个体的最根本需求,是形成个人和组织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读者都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需要获取和建构的知识形式。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经过努力,都可以为读者的某些方面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服务,从而帮助读者解决问题。因此,基于隐性知识理论认识图书馆知识服务,可以说明知识服务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服务模式,而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和完成的,从而增强业界开展知识服务的理论自信。

其三,可以使图书情报界更好地认识知识服务与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关系,这也是当前图书情报界关于知识服务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张晓林老师认为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能力[6],王均林、岑少起老师指出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是高素质员工队伍[20],周久凤老师提出将以上二者并列为图书馆的核心能力[21]。通过分析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可以发现,以上观点均存在不足之处。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表明,馆员素质和能力的本质是他们掌握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和保证;馆员的能力是图书馆能力的重要基础,但将馆员的个人能力提升为图书馆的能力还需要必要的组织和良好的管理。因为馆员掌握的隐性知识是个体层次的知识,不能直接形成图书馆层面的能力。只有通过管理行为,把馆员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团队甚至是图书馆组织层次的知识,比如团队的认知、技能、经验和图书馆的文化、工作惯例等,即图书馆的管理特性,才能形成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才能通过知识的交流、共享不断创新和发展。就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现状而言,每个馆都有隐性知识水平很高或者能力、素质很强的馆员,但各个馆在实际服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却有很大不同,知识服务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关键原因在于对知识服务的认识以及对馆员隐性知识的管理不够。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对此项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建立了健全的规章制度,组织馆员不断进行学术研究,即管理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隐性知识及其管理能力(也被称为“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才是图书馆的核心能力[22],对隐性知识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管理才能推动图书馆知识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2 知识情境建设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和落脚点

图书馆实践知识服务的具体形式称为知识服务模式。当前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观点众多,其中有许多模糊认识[23],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工作的健康发展。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所提出的服务模式是对具体实践工作的汇总分析或规划设计,不是在适宜理论框架指导下的本质认识和恰当行为。通过分析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读者通过与治疗馆员、文献信息资源、阅读治疗室等物理环境、阅读治疗网站等虚拟环境以及阅读治疗谈话、心理学游戏、讲座、真人图书馆、教学等活动的互动而进行和完成的,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知识建构理论中的“知识情境”的概念。潘旭伟[24]认为,知识情境是与知识、知识活动相关的情形特征,既包括背景、条件和环境等外部客观因素,也包括知识主体的经验、认知、心理等内部主观因素,由时间、地点、过程、资源、目标、领域、人员、组织、产品8个维度构成。徐金发[25]认为,知识情境由组织现在拥有和运用的知识以及将来可以接受和使用的知识构成,它由组织的文化、环境、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技术和运营5个维度所决定。

知识建构理论代表人物、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情境的支持下,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情境包括4个部分[26]:情景,即真实的任务环境,其价值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协作,包括读者的自我协商(例如反思)和与他人的相互协商,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交流,指协作学习的过程,是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和环节,其价值是促进每个学习者的想法被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即深刻理解所学习的内容,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知识情境理论的内涵及要素,结合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不论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形式和称谓如何,其本质都是某种类型的知识情境。知识情境建设为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提供了基础和支撑,是图书馆知识服务工作实践的抓手。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首先要对知识情境的相关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2.1 读者及其知识需求

读者及其知识需求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之所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工作成绩,是充分尊重读者、深刻分析读者知识需求的结果。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呈现出泛在化、碎片化和超载化的特点,导致读者对图书馆的知识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读者希望从图书馆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以及认知、技能、经验等隐性知识。为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图书馆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读者类型以及需求的多样性,图书馆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全面满足读者的需要,而是需要整合馆内外的各种相关知识资源为读者服务,图书馆作为知识平台和知识情境[27](也被称为“知识场”“知识空间”“知识中心”等,图书馆建设的知识交流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是具体体现)的价值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该馆根据图书馆外部形势和读者需求的变化,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有效整合馆内外的各种资源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从而有效地开展了知识服务。所以,读者及其知识需求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进行知识情境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读者知识需求及其满足条件的这种特点也很好地诠释了技术决定论者关于“图书馆必将消亡”的观点是错误论断[27]的理由,因为隐性知识具有依附于人以及路径依赖、情景依赖的特点[5],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更多地依赖实体的情境和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无法有效处理隐性知识,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

3.2.2 实体或者虚拟存在的环境

人进行活动总是要基于一定的环境,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展同样如此。通过分析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可以发现,阅读疗法工作是基于实体和虚拟的环境进行的。实体的环境包括阅读治疗阅览室、阅读治疗谈话室、专家讲座或者做报告的报告厅、讲授选修课的教室、组织心理学游戏的场所以及大学生之间进行经验、体会交流的场所等;虚拟的空间包括阅读疗法服务网站、数据库等。依托实体或者虚拟的环境,有心理问题的读者既可以独立阅读、思考或者体验,也可以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系统接受专家的知识。所以,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首先要根据用户的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实体或者虚拟的环境,这是图书馆知识服务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图书情报界正在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热烈探讨图书馆空间建设问题,图书馆作为知识情境和平台的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图书馆空间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知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和支撑,所以其本质是知识情境建设。因此,以知识情境理论来认识和建设图书馆实体和虚拟的环境,除了可以促进图书馆的环境建设达到“自由、宽松、便利”的第三空间建设要求外[28],也可以使图书情报界更好地理解图书馆空间建设与知识服务之间的本质关系。

3.2.3 经过系统组织的针对性强的知识资源

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是基于针对性强的知识资源开展的。首先是以文献、信息资源为载体的显性知识资源,包括图书、期刊、数据库、音频、视频资源等。但阅读疗法服务依靠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出发,经过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阅读疗法馆员的选择、甄别后形成的,是包括了多种文献形态的集成产品,尤其以《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疗法推荐书目》为代表。阅读疗法服务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这种特点对知识服务的启发在于,应该根据读者的知识需求进行最大程度的针对性采购,而不是传统上的基本上只根据馆员的认识进行采购决策(这也对当前业界关注的“读者决策采购”[29]的必要性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图书馆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应该基于读者获取信息的省力法则,按照学科、专业进行集中配置,而不是传统上的根据文献的类型分散摆放配置。其次是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资源。在阅读治疗谈话、专家讲座、真人图书馆、读者经验交流、心理游戏等活动中,图书馆针对读者的需要,通过组织适当的活动,将他人掌握的知识尤其是经验、认知、信仰等隐性知识传递给读者,为读者获取有价值的知识提供了一条更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3.2.4 高素质的馆员

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表明,馆员素质是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最关键因素,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核心变量[30]。该馆的阅读疗法服务工作,是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业务知识的黄晓鹂馆长亲自进行谋划和布置的;阅读疗法服务的具体工作,是由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进行组织实施的。正是这些馆员的认知、经验、技术、信仰和情感等隐性知识的投入,才保证了对读者知识需求的充分尊重和对此项工作的深刻理解,才能对此项工作进行良好的战略规划和系统组织,才使馆内外的文献信息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作用。所以,高素质的馆员是图书馆知识情境建设的最核心要素,是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最根本保证。馆员的素质由价值观、心智模式、认知等通用隐性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和工作诀窍等专用隐性知识构成,尤其馆员的专用隐性知识在解决读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前提、基础与核心是提高馆员素质,即馆员的隐性知识水平,尤其是专用隐性知识水平,这也充分说明了知识服务中馆员专业化、学科化发展的必要性[31]。

3.2.5 促进知识交流和建构的活动

在阅读疗法工作实践中,阅读咨询室通过推荐书目、谈话治疗、专家讲座、征文交流、课程讲授、心理学游戏、真人图书馆等活动,使得有心理问题的读者与文献信息、治疗馆员、学科专家以及其他同学实现了知识的交流、互动,有价值的知识或有意识或潜移默化地被读者吸收,从而重构了读者的知识体系,更新了读者的认知结构,提高了读者的认识水平,心理问题最终才得以解决。所以,组织开展促进知识交流和建构的各种活动,可以为读者的知识获取与建构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从而把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社会、读者与信息有效地联接起来[32],因此是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实现知识服务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3.2.6 图书馆的管理特性

任何资源效益的发挥都需要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图书馆知识服务和情境建设当然也不例外。该馆的阅读疗法工作实践说明,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研究和宣传,才能使馆员和读者深刻认识到该项工作的价值,从而提高馆员开展知识服务的积极性、自觉性以及读者参与的主动性;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才能充分调动馆内外的各种知识资源,为知识服务的开展提供物质和人员基础;只有确立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建立了健全的制度体系和适宜的组织文化,才能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实践工作的长远发展和不断进步。因此,管理特性是图书馆知识情境建设必备的关键因素,是形成任何形式知识服务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以上要素共同构成了读者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情境。图书馆根据服务人群和目标的不同,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恰当的组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识服务的具体模式,从而推动知识服务工作实践的发展,更好地帮助读者获取和建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过程是对文献信息资源、环境资源、馆内外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深度建设、优化、整合和开发的过程,其本质是知识情境的建设过程。以知识情境理论作为分析、探讨图书馆知识服务工作实践模式的理论框架,不仅可以与隐性知识理论相呼应,而且可以对当前图书馆界大力倡导的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的内涵、价值和实现途径给予合理的说明和有效的指导,从而共同服务于图书馆的能力建设和读者的知识需求。

4 结语

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深入的应用,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均衡的配置,用户获取显性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图书馆作为显性知识资源中心的垄断地位逐步丧失[6]。为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图书情报界提出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阅读疗法服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作为典型的知识服务模式,阅读疗法服务充分说明知识服务是在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理念从以“书”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33],其本质是从重视读者的显性知识需求向重视读者的隐性知识需求,从重视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资源的作用向更重视馆员能力、素质以及图书馆管理特性等隐性知识资源作用的转变。为适应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实现知识服务的目标,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的深层次需求,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大读者决策采购的力度,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学科化布局,努力提高馆员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馆内外各种资源的作用,根据读者知识获取和建构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优化知识情境的相关要素、打造高水平的图书馆第三空间。同时,该馆的工作实践也充分说明,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是根据读者需要确定的服务模式。由于读者类型、层次多样导致的知识需求的多样性,知识服务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将长期并行存在,这也是“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

〔1〕任萍萍.国内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综述(1999-2011)[J].图书情报工作,2012(7):5-10

〔2〕黄秋玉.“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延伸[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3):57-60

〔3〕杨丽兵,孟默涵.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拓展[J].现代情报,2010(3):109-112

〔4〕王景文,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阅读疗法推广模式实证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104-108

〔5〕李作学.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26-29

〔6〕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7〕孙成江,吴正荆.知识、知识管理与网络信息知识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2(4):10-12

〔8〕李慧敏.面向 21 世纪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情报杂志,2003(5):76-79

〔9〕韩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03 (5):14-16

〔10〕吴秀珍.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的途径[J].图书馆,2008 (5):92-94

〔11〕李家清.知识服务的特征及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4(2):16-18

〔12〕田红梅.试论图书馆从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4):312-314

〔13〕赵静,王玉平.支撑高校科研的团队式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5 (8):91 -94

〔14〕庞爱国.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服务[J].图书馆学刊,2005(2):78-79

〔15〕靳红,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59 -61

〔16〕罗彩冬,等.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运营思路和方式之探讨[J]. 情报杂志,2004 (11):86-88

〔17〕刘志国.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研究述评[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1):14-18

〔18〕刘志国,等.隐性知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与行为范式[J].图书馆杂志,2015(11):40-45

〔19〕单世侠.图书馆知识服务辨析及分层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5):9-11

〔20〕王均林,岑少起.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与张晓林先生商榷[J].图书情报工作,2002(12):115-119

〔21〕周久凤.图书情报机构的核心能力与关键要素——对“知识服务不能作为图书馆核心能力”的质疑[J].晋图学刊,2004(6):1-3,40

〔22〕刘志国,等.隐性知识、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的核心能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10):5-9

〔23〕马国振,侯继仓.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2(3):140-142

〔24〕潘旭伟,等.自适应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和本体的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41-48

〔25〕徐金发,许强.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2):54-60

〔26〕阳哲,刘志国.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 (3):30-33

〔27〕徐进,朱菁.国内外知识情境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9(3):23-26,30

〔28〕段小虎,等.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图书与情报,2013(5):35-38

〔29〕樊国萍.读者决策采购——用户需求驱动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6):57-61,82

〔30〕何晓红,梁启华.隐性知识:图书馆服务优势的核心变量[J].图书情报工作,2005(1):40-42

〔31〕胡良.学科知识服务:大学图书馆专业化发展新视角[J].图书馆,2010(2):91-93

〔32〕李华伟,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1:36-38

〔33〕黄晓鹂,等.阅读疗法实证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9:26-28

Reading Therapy: the Behavior Paradigm of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Tak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s Working Practices for Instance

Liu Zhiguo Zhang Wei Yu Xiaoyu

Nowadays, there exists vague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service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group. Reading therapy service, as a typical mode of knowledge service, has high analysis value of knowledge service. The rationa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xisting views on knowledge service can be confirmed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reading therapy practice. The work practice of reading therapy service also fully shows that tacit knowledge is importa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and knowledge context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foothold of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service; Reading therapy; Tacit knowledge; Knowledge context; Library space

*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HB16TQ014)研究成果之一。

G252.17

A

刘志国(1972-),男,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研究馆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医学信息学。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2项。张薇(1994-),女,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疗法工作的学生代表。于晓宇(1986-),女,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发表论文20多篇。

猜你喜欢

隐性馆员疗法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