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解读

2016-04-11周学良

社科纵横 2016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四个全面

周学良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解读

周学良

(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内容摘要】“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逐步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视角解读“四个全面”,有助于我们形成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四个全面”辩证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一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总结我国发展经验,逐步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紧密结合的产物。“四个全面”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解读“四个全面”,有助于我们形成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科学认识。

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我们认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基础

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认识事物、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对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即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存在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存在有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任何超越阶段和违反实际的实践和活动,不仅对现实问题起不到解决和促进的作用,相反,会走向反面,阻碍问题的解决,甚至造成失误和损失。对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必须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以此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1]一方面,我国的最大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仍是发展生产力,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进步,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阶段上又呈现出许多不同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这些在新发展阶段上的党情、国情、世情,又成为我们制定政策、提升理论的新依据,只有在把握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和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解决问题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2]面对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经济下行的压力、贫富差距问题、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腐败问题、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现代化治理的困境等“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步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基础提出来的,正是符合了我国人民大众和现实国情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3]“四个全面”不是一蹴而就提出来的,而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以往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在紧密结合现实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提出来的,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观符合客观,来源于实践的真理性的认识能够促进事件问题的解决等基本观点和原理,正是我们认识四个全面的提出及其内容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四个全面”,更好地认识现实。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表明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人们考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整个世界可以被看作是这个过程的集合体。“四个全面”的战略构想,如前所述,不是一蹴而就提出来的,不是理论的从天而降,更不是教条的组合,而是有其发展的逻辑和科学的演变过程,深深植根于我国历史的土壤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寻的理想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说:“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用“小康”的概念比喻中国的现代化,提出“小康的国家”、“小康之家”[4]等概念,并且确立了我国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5]的战略目标,这是第一次使用“小康社会”的概念。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反映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对以往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和提升,反映了与现实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至此,“四个全面”以实践对理论的新要求的呼之欲出的形势全部提出来了,并且,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6]这是首次“四个全面”并提,虽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依法治国”有两字之差,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四个全面”的内容已经基本形成。而“四个全面”的概念和表述的正式定型和形成,普遍认为是习近平在2015年初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使用了“四个全面”[7]的概念,“四个全面”的新提法正式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最新结合,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内在逻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而存在。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一种状态,系统具有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三个基本特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是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与后“三个全面”是分不开的,后“三个全面”服务于和统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样,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不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目标引领的作用,另外“三个全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系。改革是动力,是破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必要手段,通过改革,可以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矛盾,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系统;我国是法治国家,我国的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是维护人民利益和诉求的根本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系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要明白自身的主体地位,加强自身建设时刻不能松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8]全面从严治党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系统。因此,“四个全面”的内容体系可以概括成目标、动力、保障、主体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结合成的系统,四个方面的内容须臾不可偏废。

四、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是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方法

矛盾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是我们科学认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根本方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问题导向的意识,直面事物矛盾,正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9],是对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生动阐释。“四个全面”是总体谋划,是两点论,其中的每一个全面就是“牛鼻子”,是重点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首先敢于直面矛盾。“四个全面”就是直面我国现阶段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改革有待深化和拓展、依法治国有待健全、治党管党不严等矛盾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的问题导向意识和不畏艰难直面矛盾的勇气。其次认真解决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普遍性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特殊矛盾,要解决普遍矛盾,也必须解决特殊矛盾,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目的与手段、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共同推进事物的发展。

五、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提供了创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理论视野

实践范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以及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抽象的理论,而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进行理论创新,又用新的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不断互动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从实践中总结科学理论,再用来源于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发展永无止境。“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正是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过来必将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不断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增添更多的真理性认识,丰富和发展“四个全面”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1-2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9.

[3]曲青山.十八大精神是“四个全面”的总源头——谈“四个全面”形成的历史逻辑[N].北京日报,2015-3-2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238.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

[6]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 [7]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上报,2015-2-3.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49-350.

[9]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1-25.

[1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周学良(1989—),男,江西农业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027-04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四个全面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
论毛泽东“创造战场”的战略思想
秋山真之及其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