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研究

2016-04-11李鸥漫

社科纵横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众化宣传教育大众

李鸥漫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研究

李鸥漫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内容摘要】从宣传教育语境下,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有利于国家健康全面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要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教育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教育方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转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

【关键词】宣传教育语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和程度也在日益提升。在宣传教育语境下,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管理资源优势,做好对国家公民大众的正面引导,让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庭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要逐步更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创新教育内容,让教育方式方法更加符合国家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公民大众适应社会、文化、社会思潮的能力。

一、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的时代意义

在当前较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从宣传教育语境下,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从国家自身发展来看,有利于其健康全面发展,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对社会建设的意义来看,有利于提升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国家公民大众置身于其中,必定会受到中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感染和熏陶,并通过他们独有的方式,不断地向外推介和交流。从这方面来看,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考察,这样能让国家公民大众们更加意识到自身使命和任务的重要性,让更多的公民大众更好地展现和继承中华文化。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大众群体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困难的抵御能力,快速深入适应国家的生活。国家在不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可以逐步的规范公民大众的行为,提升国家公民大众自身的素养,向社会各界传递当代公民大众的正能量。

二、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宣传教育缺失化程度也随之提升。由于国家的人员构成、地域构成差异大,导致国家公民大众在生活习惯、民族宣传教育、思想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也较大。同时,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层次不高、构建水平存在欠缺等因素,这些问题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开展公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如下的必要性:

一是公民大众自身行为特征要求必须在开展宣传教育语境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体系的构建。公民大众群体是以一种相同的生活模式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的。这样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他们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交织的群体关系,也为他们接受群体教育提供了空间,行为方式更具可控性。但是同时,由于当代公民大众群体行为不太讲究习惯规范,思想意识积极活跃,有着美丽的中国梦梦想,但是也有部分群体由于接触社会少,成熟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帮助,指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是公民大众个人价值的体现要求必须在开展宣传教育语境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体系的构建。作为主要教育工作对象,广大的公民大众群体才是真正需要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关照的人群。无论他们处于多么困弱的状态,他们都会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追求,都会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和愿望。公民大众群体能实现自我管理以及自我锻炼,他们既是治理的主人,也是参与的主体。然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的进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尊严,而忽视群体的共识,就会过分迁就少数不良的个人思想行为,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

三是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要求必须在开展宣传教育语境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体系的构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内容必须是符合时代要求,与国家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内容的选择上,要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部门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要热爱自己的公民大众同胞和公民大众事业,要把对待公民大众事业的热爱和公民大众同胞的情感变为自己工作的核心。因此,从长期来看,在任务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公民大众群体,必须在相关的纪律要求下开展个体的活动,因此公民大众的相关管理规定约束了公民大众群体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过着有约束性的生活。

三、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策略

(一)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教育内容

一是要让国家选择与他们的成才观、国际观、劳动观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公民必须拥有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必须在中华文化熏陶的大环境中,积极吸收中华文化的精神,转变自身的生活、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诚实守信的群体特性,不断提升公民审美情趣,激励公民树立正确的品行,彼此之间互相信任、包容,在教育的内容上也更加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

二是要加强国家的实践。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的丰富理论成果与国家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国家的各种社会实践、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等过程中,鼓励他们锻炼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强化各种活动的影响力,扩大公民大众的参与范围,充分展示公民大众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彼此相处与活动的过程中,使其思想得到提升,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公民不应该被物质世界所遮蔽,应该以更开放的人文精神,实现自身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完美统一,成为一个有责任、有修养的、完美的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公民逐步建立其共同的社会秩序理念,并在不断的强化中塑造成为一种“公共”品质,这种公共品质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谐社会的营造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行为保障。

(二)进一步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教育方法

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方式要注重将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统一。国家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时的传播和教育方式必须是合情合理、能为广大公民能力范围内所能接受的。因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是有差异的。对于广大公民大众群体来说,理论往往是高深难懂的,系统地掌握理论体系是一个很大的学习难题。因此,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应该依据现实情况,注重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的可实践性,实现高深理论语言与普通群众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

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方式要注重将国家的情感关怀与精神面貌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者要增强与国家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随时掌握他们的情感状态和精神状态,进一步更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价值观念。广大公民大众事务管理部门在实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务工作中,要做好表率和发挥带头作用,在公民大众事务管理考核上,要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要选择一批受到人们喜爱的能力强、职业道德高尚的人开展公民大众事务管理工作。

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方式要注重将群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要进一步创新教育工作体系构建工作的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其群体的共性特征。同时也要尊重国家的个性化特征,并结合国家各个地方的情况以及个体生活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体系构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体系构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的方式,既要保证整个教育方式让群体接受,也要保证让所有公民大众个体都参与。

(三)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的组织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参与性很强的工作。层次分明的实施程序、纯熟的操作技术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一体系的构建为公民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识提供了基础。笔者认为,要组建国家公民大众的自治组织,通过这一组织的构建,激发他们自我完善的激情,给予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培育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引导公民大众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要建立社会与全方位合作管理的体系。要做好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构建工作,它不仅需要自身做好相关的教育工作,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此背景下,就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服务事务回应性建设,要及时解决社会和公民大众反映的呼声和强烈的问题,对一些突发事件都应该具有很强的快速反应、驾驭和处理的能力。为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这种快速及时的回应,才能更好地为公民大众服务,获得公民大众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更好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人员在公民大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应当根据公民大众的自身特点,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营造良好的公民大众文化氛围,开展维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秀公民大众”等评比活动,表彰表现突出的公民大众,并将他们的事迹通过橱窗、报刊、网络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先进典型引导激励公民大众不断进步,可以为公民大众提供一个教育的机会,分享心得感悟的平台。

(四)转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发挥公民大众主体性

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还是在使用传统的、由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灌输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这种情况不仅对于公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运用能力形成了忽视,更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内容不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中的应用模式的转变中,第一,灵活引入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任务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等,科学地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进行调整。要做到在有限的课堂资源背景下最大程度达到优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能够充分完成。同时,宣传教育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要做到使公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得到明显上升,在生活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要以公民大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主体。第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积极发挥公民大众的学习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工作由之前的灌输、传播知识转化为对于公民大众进行引导、启发公民大众主动学习和思考。这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重视公民大众的动手实践能力,重点关注公民大众具体的学习和思考过程,避免了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中只注重考试能力,不关注知识实际应用的误区。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要转变思路,所传输的内容不应该单纯只是已知的教科书上的结论,而应该是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民大众能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充分思考和认识,从而对知识点能够做到切实的掌握,进而完成公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整个知识建构过程。第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要重视公民大众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公民大众在学习中的擅长点充分挖掘,进而对于公民大众所拥有的擅长的智力部分进行发扬,使公民大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更加注重培养公民大众学习方法和思路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不仅能从长远方面提高公民大众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更适合大众化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科学的特殊现状。针对公民大众的这一特点,在平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要重视情感教育,对于每个公民大众的个性特征进行了解和把握,与公民大众建立起深厚的教育感情,以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个人情感魅力影响公民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态度,并根据公民大众个体情况的不同,对于公民大众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公民大众感受到被重视,在情感方面增加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

参考文献:

[1]谢地.马克思语境下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2).

[2]吴宣恭.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7).

[3]佘双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

[4]北京劳动者收入状况调查课题组,张艳华.北京市海淀区劳动者收入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工人,2013(06).

[5]侯惠勤.人民的慧眼大众的心声——读李瑞环同志的《看法与说法》[J].理论视野,2013(05).

[6]李立培,李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03).

*作者简介:李鸥漫(1981—),女,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015-04

猜你喜欢

大众化宣传教育大众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