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先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016-04-11江苏省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潘平平

数学大世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三角形情境探究

江苏省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潘平平

以问题为先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江苏省灌云县新区实验小学 潘平平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课堂学习活动的载体。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其核心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有根据地引入对学生来说的“新问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寻求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完成研究事物、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努力把关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转变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行为。

一、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1.教师精心设计难度适当而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困惑及问题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如三年级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待学生看明图意后,老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了多少个呢?”“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同学想知道老师踢了多少个吗?”由于这一环节较好地达到了激疑,引思的效果,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自主的探索中,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相对于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的认知活动基本上都要依赖于具体的实物、图画,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去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

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师引入课题后,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待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1)哪一些物体的面非设计成圆形不可?(让学生感知圆的外部特征)

(2)车轮要用轴来固定,那么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感知圆心的意义)

(3)怎样找一个圆的圆心呢?(让学生自由地把圆形的纸片反复对折找出折痕的交点,经过讨论,寻找确定圆心的方法)

(4)你能肯定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去确定这点是圆的中心,进而得出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3.由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这是较高的目标。要把对新知探求的不同方法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又一新的层次,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样这时仍需要精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

例如: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自主探究,将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是否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由于有刚才学习的经验,很多同学通过把一个三角形进行剪拼,同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后者对前者而言是发展更高一个层次的创新。

为了让学生得以发展,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是开阔思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状态的前提。

二、引导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不等于就把问题问在点子上、关键上,往往会出现提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的要害,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内容无关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还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程序,创设教学情境等一系列教学行为中自觉地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时间和空间。其次,要引导观察,让学生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一年级“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环境,提出“教室里的学生多,老师少”,“教室左边有三盆花,右边有两盆花,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盆花?”等数学问题,较好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很多时候虽然有教学情境的激励作用,但仍然需要教师明确要求,让学生按要求提出数学问题。

三、自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或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猜测,发现,探究等活动凸现出来,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思维的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将问题解决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给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独立探究最基本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情境的激励下,在数学问题的先导下,如果再有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且实践也证明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真实和有效。

四、注重应用,总结引申反思

当教学使学生经历了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探究下解决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形成技能,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设计新知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练习和新课结束后的综合性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形式的丰富多彩,又要注重难易程度上的拾级而上,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最后,组织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引申和反思。如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方法进行评价等等。

总之,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纽带,让问题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

猜你喜欢

三角形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