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2016-04-11罗强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价值观核心

罗强

(闽江学院经管学院,福州 350108)

浅析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罗强

(闽江学院经管学院,福州 350108)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更是继承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当前,一些大学生不仅对“意识形态”一词缺乏概念,甚至对这一词持贬义态度,缺乏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分析其原因,认为高校在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意识形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自然就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然而,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1面临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带来的社会变化,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思想、价值观念随之活跃起来,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断涌入,这些多元的价值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我国因传统价值失落留下的价值观空白区域,但日益多元的价值观念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这种多元化价值趋势在社会的蔓延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淡化,进而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严重扰乱了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树立。

1.2面临网络新媒体发展的挑战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新媒体发展十分迅速,网络新媒体在为人民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当前,互联网领域虚假信息、谣言以及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等信息的大量存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这些“垃圾信息”在网民快餐化和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下不断加剧和膨胀,导致互联网领域谣言泛滥、错误思潮层出不穷。同时,这些错误信息还挤压了正面舆论信息的活动空间,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开展的正面宣传效果日渐衰微,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使得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这就给具有网络依赖性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带来巨大的冲击,给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挑战。

1.3面临民族国家意识淡化的挑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使用,不仅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数字化的生活空间,也让全世界连成了一体,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世界地球村概念的形成,就使人们容易产生世界终将形成一体的意识,致使部分大学生自以为生存于网络中就可以超然于国家、民族之上,从而忽略现实世界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这种由虚拟世界所幻化出的超然于国家、民族之上的全球一体、大同社会给大学生带来了对全球意识的增强、民族意识的弱化和现实国家观念的模糊。这就直接重创了我国长期以来构筑起来的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基石的思想大厦,给我国当代大学生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巩固蒙上阴影。

1.4面临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薄弱的挑战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成长于和平环境下的大学生享受着和平与发展带来的优越条件,但在这种环境下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仅看到世界和平的一面,而忽视了世界仍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对我国面临的威胁重视不够,风险和危机意识、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均较为淡薄。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国家安全的概念认识片面,缺乏将意识形态安全放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领土安全等国家安全的同等高度来看待,甚至存在不将意识形态安全当做国家安全的观念。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正日益薄弱,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应对严峻挑战。

1.5面临大众文化世俗化倾向带来的挑战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为消费对象,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批量生产的,以文化商品生产为特征,通过现代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流通文化”[1]。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日常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庸俗化、低俗化、功利化倾向。大众文化产品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如电影中充斥着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网络中充斥着的屌丝文化、恶搞文化、非主流文化等等,这些日益世俗化的大众文化极易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方向混乱,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困惑,进而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疑惑。

2 大学生意识形态挑战形成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际国内环境原因,也有历史现实原因,还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2.1从国际环境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日益隐蔽

苏联的解体让西方国家尝到了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甜头,也使西方国家不断强化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输入,意图通过意识形态的输入扰乱人们的思想,进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的这一方针,给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西方国家不断地通过网络文化、电影电视等形式向我国输入大量的大众文化产品。这些大众文化产品一方面隐性地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我国的文化市场。这从目前我国文化市场充斥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就可见一斑。西方国家通过文化产品输入这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青年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

2.2从国内环境看,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混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进行他们的价值选择,这就导致了社会价值需求的多元化,而这种价值需求的多元化也就导致了价值观的多样化。诚然,多样化的社会价值选择对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其前提应是建立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下。然而在当前社会,人们越来越呈现一种以“利益至上”尤其是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正日益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导价值观,导致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力日趋衰微。这就容易造成多元价值存在现实情境下,人们容易产生价值选择混乱。

2.3从历史来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价值的消解带来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在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时所说的“资产阶级已经在它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自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也一直处于转型之中,我国在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文化灵魂和核心的价值一直遭受着消解,价值的消解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正如孙向军先生所说“近代以来的革命和变革,打破了封建社会仁义道德的光环,虽然其也在努力倡导新的价值和伦理,但否定封建价值的同时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生活领域对崇高的、理想的价值的消解”[3]。

2.4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过程存在的不良因子带来的现实困惑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全成熟,其自身还存在着盲目性、趋利性,现实社会中还存在很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不公平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部分大学生对改革现状的抵触与不满情绪,更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力的下降,从而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并进而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2.5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受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影响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水平走向成熟的阶段,当代大学生批判性和独立性较强,但辩证思维能力却比较薄弱。他们喜欢独立地发现并自行解决问题,也更喜欢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来批判和审视周围的事物,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但是,如果大学生的这种成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非常容易适得其反。由于大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还比较缺乏,他们还不善于运用辩证、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容易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看得过于简单、片面和极端。因此,在看到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时,他们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造成对国家、社会缺乏信心。

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3.1加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等途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而增强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隐性教育载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加强日常生活教育,发挥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性

根据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理论,人们在进行物质创造的同时也进行着价值观念的创造、进行着精神的生产。所以,日常生活领域也是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培育也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重大社会活动、校园活动,积极发挥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进而重视对自身思想的改造,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主导地位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高校校园文化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该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自觉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袭。

3.4规范大众传媒,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

米歇尔·福柯提出了关于话语权的著名论点,他提出:“话语即权力”,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因此,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掌握了对世界秩序的整理权,也就掌握了“权力”。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一直被人们称为第四种权力,可见大众传媒所拥有的话语权。因此,在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规范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意识形态取向,净化网络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十分必要。

一方面,大众传媒要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方针,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近年来,我国在规范大众传媒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但关于互联网管理的立法仍比较滞后,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因此,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媒体氛围仍然迫切。

3.5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和推动本民族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同时它也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从而最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1]王迎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33-5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3]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2):14-19.

责任编辑:吴艳玲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 abou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Field

LUO Qiang
(Min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Fuzhou350108)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social development,also are the core strength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urrently,many of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word“ideology”.Even hold a derogatory views to the word.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ducation when our universities began to practice and tra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deological;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G1

A

2016-06-20

闽江学院社科项目(学生教育管理专项)(YSZ15044)

罗 强(1987-),男,江西省吉安市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