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实然之义及应然之路

2016-04-11梁广东刘晓霞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农村文化

梁广东,刘晓霞

(绥化学院,绥化 152061)

地方高校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实然之义及应然之路

梁广东,刘晓霞

(绥化学院,绥化 152061)

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其角色是区域“三农”人才输送和培养的重要基地、乡土文化保护与发掘的重要推动者、农业科技推广的排头兵及先进思想传播的创新智库,地方高校应着力发挥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基层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村文化生态的建构。

地方高校;农村文化生态;角色定位;实然之义;应然之路

1 问题的提出

实现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主题,农村文化生态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生态是一个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它是农村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家园”[1]。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农民离开家园进城务工,直接造成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缺位;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农村文化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更好的保护、发展、重构农村文化生态成为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可回避的问题。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参与“三农”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地方高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认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挑战,明确自身角色,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人的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都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2 地方高校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实然之义

“高等教育面对文化及其传统的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主动地反作用于文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保存、批判、创造等”[2]。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地方高校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过程中应肩负使命,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参与,促其发展。

2.1农村为地方高校提供彰显“文化传承”功能的文化平台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人的新农村”建设,“物的新农村”当然是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构成,只有注入了人本主义和文化精神的“人的新农村”才能呈现“三农”发展新常态的本质,才能确保新农村在建设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发生了一些令人可喜的变化,但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仍然落后。一部分农民不能按照理性认同的文化价值及规则去标定自己的言行;磨灭原本纯朴的伦理道德,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大批农民远离农村,走进城市,农村文化生态主体锐减,乡土文化断层,使农村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和记忆中的故园。如何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培植先进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品位,不仅是各级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更为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地方高校拥有人才资源,可以完整的对农村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行有效发掘和整理,更好的延传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沉寂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焕发时代的光彩;可以深入农村一线,探寻传统农耕文化中映照的实践智慧,以此催生农业科研平台中新的科研主题,从而加速科研成果论证、研究、转化与落地;可以走近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农村文化生态研发基地,带动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引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领崇德向美的时代风尚,营造纯朴自然的乡风乡俗,构建“美丽”乡村的精神家园。在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凝聚农村文化力量、浓郁农村文化氛围、重塑农村文化内核等方面发挥作用[3]。

2.2农村为地方高校营造“文化创新”浓厚校外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地方高校多远离省会等发达城市,地处偏远地区,天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地方高校服务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优势,地方高校是所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传播基地,更是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的重要研究基地,这也促成地方高校成为地方新观念、新思想、新思路的催生和孕育基地。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进步的不竭动力,地方高校注重在农村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在农村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地方高校拥有大量熟悉了解地方农村文化的专家学者,他们深谙当地农村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知道当地农民实际的文化需求,清楚当地农村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瓶颈,这些专家学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入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重新整合创新,在发挥地方高校人才集群优势的同时,推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快速发展。

2.3农村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彰显办学特色提供实践场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和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4]。地方高校应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地方高校全面深化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实现将办学特色和转型发展与区域发展全面融合。

地方高校在大众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办学方向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不能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区域发展特色,进行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出现区域服务职能虚化,人才培养匹配性弱化、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强、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地方高校的发展。所以说,地方高校要以地方区域特色为转型发展和办学特色的重要依托,将参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做为地方高校办出水平的一个重要路径。因此,地方高校在参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汲取丰富的地方文化滋养,依托区域特色,不断拓展办学渠道,将专业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设立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及课程,丰富和拓展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较近专业的内容,培养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中急需的落地人才,努力将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成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的实践场。

3 地方高校参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应然之路

3.1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化生态服务能力

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基础,农村文化生态的发展,有赖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虽然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在财力、物力等方面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行一定的投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文化实际需求已不能得到满足。地方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理应为农村文化发展助力。一是共享、提供图书资源。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源,与农村现有的乡村图书馆进行网络互联,农民通过网络就可以查找和阅读农业相关图书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尝试作为公众图书馆免费开放、借阅,农民可以到图书馆亲自查阅资料;在校内募集各类农业相关的书籍,捐赠乡村基层图书馆,丰富农村图书馆书籍种类。二是助力农村体育、文艺设施建设。传统的北方农村,农闲时光更多的是被赌博等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所充斥。农民们无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文化素质的提升,更无法谈到在此活动中得到快乐与休闲,更多的引发消极的思想情绪。地方高校在体育、文艺等方面拥有众多的人才资源,为农村兴建体育休闲场所、文化小剧场等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导。

3.2丰富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加固农村文化生态持久张力

地方高校要不断鼓励、引导、支持教师参与农村文化生态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创新工作,每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人文地理特色和传统,同时也彰显着它特色的乡土魅力。如何更好的保护、研究、延传宝贵的农村文化资源,也是地方高校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地方高校要积极出台相关的支持、鼓励政策,引导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田野、走入农家、找寻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优秀农村文化资源,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农民纯朴的生活,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实际需求提供真诚服务。地方高校还应加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研究,设立各类研究中心,丰富高校教育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师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农村传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还可以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的时代精髓,全面散发农村传统文化的时代光辉。在此基础上,加速农村文化产品的转化与升级,使农村文化产品成为文化市场的重要门类,创新地方文化产品的种类,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保护农村文化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更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3.3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浓厚农村文化生态氛围

当前,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活动贫乏。作为地方高校要与各级部门合力开展好农村文化活动,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形式多样的文化形态参与其中,让农民在潜移默化的参与和参加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5]。开展“三下乡”活动,将活动长期化、项目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要积极发动、组织师生共同参与,让农民也有机会共享优秀文化成果。在实践活动的操作过程中,地方高校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现实需求,组织不同形式的实践服务方式,例如:国家政策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留守儿童周末学习互助组、大学生田野夏令营等,通过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心理辅导、网络媒体等媒介,用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广泛宣传国家政策方针、身边典型等,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品味,营造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使地方高校真正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信息、人才和文化体育重地。

3.4构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农村文化生态的智能力量

2014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人的新农村”。这表明人才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地方高校一方面为地方输送优秀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对农村各级文化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农村文化工作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所以说,地方高校有责任做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工作[6]。地方高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民的现实文化生活需要,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实际水平,结合地域农村特色和学校专业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培训。提升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1]严俊杰.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严曙光,周建存.地市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与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437-438.

[3]刘晓霞,刘军.新农村文化生态发展中地方高校介入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7):40-42.

[4]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07):109-112.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 moe_189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2015-10-23.

[6]潘愁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2-3.

责任编辑:吴艳玲

The Ought-to-be Road and the Actual Signification of Local Colleges in Rural Culture Ecology Construction

LIANG Guangdong,LIU Xiaoxia
(Suihua College,Suihua152061)

Rural culture ecology construction is indispensabl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tent,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servic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regional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Its role is to regional"Three Agriculture"talent and culture,local culture protection,and explore the important bases of important enabler,populariz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oneer and spread advanced ideas of innovation,a think-tank,local colleges should strive to play to scientific research,education training,basic service promotes the countryside cultur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rural culture ecology;role positioning;the actual signification;the ought-to-be road

F323.22

A

2015-12-25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5D02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011113)

梁广东(1979-),男,黑龙江省通河县人,讲师,从事高校高等教育理论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
生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