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野下我国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6-04-11李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体系人才

李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郑州450000)

国际视野下我国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李妍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郑州450000)

当今国际人才培养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以未来发展为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国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人才培养;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1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高校培养什么样人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价值观的集中反映。首先,想要理清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仔细盘点和耐心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并与高校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进行比对,从中找出实际差距,有效弥补这些漏洞,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高校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其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确保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得以有序实施的重要前提。最后,在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上,必须要牢记培养目标的共性要求。

全面分析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绝不能空口而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高校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要付之实际行动,合理规划发展方案。因此,在制定人才体系培养目标时,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环境及国家负责的时代主义精神;(2)具有国际视野、宽广胸怀和国际社会适应能力;(3)具有自我发展和创业、创新的能力;(4)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等[1]。

然而就目标特征而言,则必须体现本专业的知识能力和品质要求,必须体现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教学理念和生活环境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以及这些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及优良传统等,从而对培养目标起到推动的积极作用。

从培养人才角度上来说,必须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素质还缺乏深刻有效的研究,并且略显模糊。因此,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规划标准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这里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涵盖了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2]上述这些培养目标,不仅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路,让我们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有理可循,而且对我国高校人才体系培养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

2.1全面提高知识、能力、素质

对于高校人才,可以简单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在一起的多元化人才。就这三者关系而言,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素质是保障,三者之间紧密相连。

首先,知识的提升。正常情况下来说,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渊博的知识才会激起大脑思绪的迸发,才会在知识融会贯通中有新的发现;一个人知识底蕴越深厚,就越容易在其专业领域里创出新的硕果。

其次,能力的提高。高校人才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应注重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并在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最后,素质的培养。虽然知识和能力可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但并不能以偏概全的定位一个人一定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素质囊括的内涵极为丰富,其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能力、体质健康、心理条件等多种内容。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质健康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此,高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应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质健康的培养[3]。

2.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自主型的,强调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按照学科专业的新思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革新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增强课程体系的“柔韧度”,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创新课程体系是构建高校人才体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安排要从传统思维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转化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从专门化、职业化的人才培养转化为多元化、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因此,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可以遵循以下四个级别分类:

一级课程为重点课程,即需要学生认真学习研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按学期挑出1~2门课程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级课程为必修课程,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自如、灵活运用。但其主要目的是针对知识内容及专业技能的需求。

三级课程为外围课程,即内容仅要求一般性地了解和掌握。

四级课程为选修课程,即倡导跨专业、跨院系选修学生自我感兴趣的课程,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多元化的文化素养。

2.3因校制宜,整体优化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布局,它包括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门类和人才培养模式四方面因子。这就要求不同学校和专业要辨别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优势,因校制宜,多层研发。就人才培养层次而言,由于创新层次呈现金字塔形架构,知识发现位于塔尖,其下面还有应用拓展、技术创新、集成创新等。这就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由低层向高层的教育及时提供需要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各种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人才培养的类型而言,要处理好一般高等教育与其它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强促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就人才培养的门类而言,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适应中不断创新,避免人为倾向等问题的发生。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要注重确立能够体现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的培养目标、培养规范和培养手段。

2.4强化基础,增强实践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能力必须以一定的理论背景作支撑,因此,基础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是极其重要的。由此,要促成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融与互补,以专才教育为根本,努力尝试通识教育。正常来说,创新不是教而得之的,只有学生积极地、多角度地探索,创新才能成为其灵感迸发的硕果。所以,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并在实践中激发探索兴趣,磨炼道德品质,加强抗挫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实训基地、创业平台、社团协会等载体,同时要努力创新出新的实践载体。

2.5高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面向国际化。这囊括了培养体系的所有内容,其核心是办学理念和时代观念的国际化,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培养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面向世界,并站在世界的角度进行改革创新。

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想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顺应国际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整合出一套符合我国特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此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还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即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生产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充分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方案

3.1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要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品牌学校是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传统只依赖于文化课竞争思维早已不能满足教育需求,要提升办学品位,势必需要面向全世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主趋势,进入2016年以来,学生期待出国留学的呼声愈演愈烈,为与国际化教育趋势相匹配,且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不断追求,进一步拓宽学生教育渠道。此外,为充分将国外优秀教学资源为我所用,遵循先进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并逐步开设了“国际教育课程实验课”,将这种新兴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4]。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沟通,及时掌控学生全方位的动态信息,从起初开始就为每一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留学)方案,为学生进入国际化院校提供优质的保证。与此同时,国际教育组织也正在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精心优化多种课程项目,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此外,高等院校还制定了优秀学生培养方案,依据每一名学生的水平,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阶段的课程及指导服务,从而为学生开辟一条崭新、舒适的发展环境。

3.2文化融合塑造多元化人才

3.2.1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但绝大多数只是走于过程,趋于形式罢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意义,有些高校甚至将其作为宣传手段来用,由此产生的弊端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国际先进学校却能把本土思想与其他国家优秀教育理念融合在一起,并将这种教学思维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倾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内,使学生发展成为多元化人才。

国际高等院校不仅将注意力放到文化教学当中,而且也逐渐开始在教学中添加中国元素,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深化道德品质。例如一些高等外国语学校,就将国内和国际教育的精华整合到教学范畴之内,不仅开设中英对照双语教学课程,又在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惯中投入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给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灵营造出一片祥和的氛围,并在世界背景下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3.2.2有助于人才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人才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势必需要充分利用校企文化交流的优势,通过企业的优质文化与人才培养理念的完美结合,进一步丰富校企文化的内涵,积极学习企业文化知识,掌握行业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形成校企合作的时代新风尚,并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才发展是以就业为前提、以服务为目标,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校企双方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方案,并进一步巩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人才长期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1]张德强.高校杰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J].高教领导参考,2010(22):55-60.

[2]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探究[J].成才之路,2015(4):78-80.

[3]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1(11):44-46.

[4]范胜武.中西合璧铸魂育人——探索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国际教育之路[J].中小学校长,2015(4):102-104.

责任编辑:建德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s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I Yan
(Henan Finance College,Zhengzhou450000)

In today,inter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s also a subtle change,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s the goal,make the plan on a global scale,make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to a good position in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alent cultivating;practice ability;system build

G642.0

A

2016-04-20

李 妍(1974-),女,河南省遂平市人,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体系人才
人才云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