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舞剧作品创作路径的思考——以舞剧《风筝》为例

2016-04-11李可如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秧歌舞剧风筝

李可如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舞蹈学院, 济南 250103)



关于高校舞剧作品创作路径的思考
——以舞剧《风筝》为例

李可如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舞蹈学院, 济南 250103)

近些年来,舞剧创作已经不再是专业艺术团体的专利,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高校也开始在此方面崭露头角。生发在山东本土的大型民族舞剧《风筝》即是地方性普通高校创作舞剧的成功范例。它以展现山东本地域的特色为初衷,经过了长期的编创、修改、演出、巡演等过程后,逐步积累了地方性民族舞剧创作方面的宝贵经验。

民族舞剧;高校舞剧创作;路径探索

“舞剧”这一形式在中国成型并且逐步兴盛,已然走过了几十个年头。从西方芭蕾舞剧在中国的复排到本民族的大型舞剧创作成功,再到八十年代前后出现的舞剧创作繁盛期,可以看出舞剧这一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显然是走出了“高端路线”,舞剧在中国早已成为受万众追捧的“宠儿”。随着舞剧的创作被大家捧在手心里的现象越发明显,能够“生产”一部优秀舞剧作品已经成为专业舞团能够证明自身实力的“代表性”成绩,所以国内各大舞团跃跃欲试。然而,受舞剧作品的大规模、大投入、大制作、高投资,艺术的高标准、演出团队的高要求等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能够制作并且推出一部优秀舞剧作品并非易事。因此,专业舞团在这条路上跌跌撞撞的前行,全国各大高校在自身实力逐步提升之后,也想在舞剧创作方面“分得一杯羹”。

专业舞团在长期的工作模式中拥有了较丰富的经验,而除了北京舞蹈学院等特殊高校之外,全国各大高校却是在近些年才开始在舞剧创作上“尝个鲜儿”。自2008年起,名为“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的艺术活动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至2015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这场汇集了全国范围内的诸多高校艺术作品的艺术盛世,引得全国的艺术院校高度关注。其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舞剧作品,但是综合来看,话剧、舞蹈作品集锦等形式常出现,高校所创作的舞剧作品仍是寥寥无几,地方高校的原创新锐力作更是少得可怜。

对一般高校而言,在舞团大量出新的形势下想要跻身于舞剧创作的行列当中,必然存在太多的劣势。虽然北京舞蹈学院建国之初就成为了舞剧创作的主阵地之一,精品剧目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涌现,在几十年的发展当中,在舞剧创作方面拥有了傲人的成绩,并且拥有自身的剧场、自身的舞台技术队伍和自身的专业舞团,实现了教学和专业艺术团体双重身份的合二为一。但是,对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高校而言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它们主要是以教育为第一要义。在“教育为先”的理念下,全国各大高校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培养人才,尤其是地方的高等院校,作品的编创和排演总要为教学让路。如果高校想要呈现一部优秀舞剧,那么它的演出群体必然是学生,学生群体相较于身经百战的舞团专业舞者来说,在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舞台经验等诸多方面都是相对稚嫩的;从舞剧的编创方面来看,高校并无职业的编导队伍,唯有以“编创”为方向的教师群体;从舞剧的制作方面来看,高校不具备专业的编剧、舞美、灯光、音乐制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另外,专业舞团申请国家资金支持拥有很多便利条件,而高校若想在作品创作方面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却在社会认同、大众意识等多方面都存在阻碍,唯有极为优秀的作品才能得到国家的认可。由此可见,一般高校想要编创并且制作出一部优秀舞剧作品并非易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刚升格为本科院校不久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合理运用自身的优势,一路披荆斩棘,成功创造了舞剧《风筝》,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可见,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舞剧《风筝》的创作和制作方面,为地方性高校进行舞剧创作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径,为地方高校该如何实现精品舞剧创作与排演方面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回望舞剧《风筝》创作过程,笔者认为,当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坚持:

一、依地方文化打造原创剧本

舞剧是一种结构庞大的艺术作品形式,若是没有一个好的框架和剧本的支撑,想创作好作品定是天方夜谭。以体现本地域特色的舞剧,绝大多数会直接取自现成的文学剧作,再进行改编形成舞剧的剧本框架,舞剧作品《红高粱》便是这一方式所呈现出的优秀作品。这种的“嫁接式”舞剧因有强大的剧本支撑而较易成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所创作的舞剧《风筝》却并未采用这样的传统方式,而是从山东的历史、风筝的传承、地域的文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倾力打造了一个原创性舞剧剧本。

齐、鲁两国是儒文化的发祥地,齐国的开拓精神和鲁国的沉稳质朴相融合,并在时间的迁移中渐渐沉积、渗透进了齐鲁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齐鲁大地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舞剧《风筝》生发在山东潍坊,创作初衷是瞄准山东潍坊的独特文化,演绎一个蕴含山东本土味道的故事,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习俗、历史,整个舞剧蕴含山东历史文化的独特韵味。在这样的创作思路指引下,舞剧作品的主创人员首先开始田野采风,到山东潍坊深入访谈风筝的传承人杨洛书,观看风筝的制作过程,了解当时的故事及风筝的传承历史。在充分了解了风筝制作、风筝历史等方方面面之后,舞剧《风筝》的基本框架成形了。在风筝发展的历史上,它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程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在山东,上世纪50年代,日本青年也被潍县风筝吸引,慕名而来学习风筝的手艺。在这一真实历史故事基础上,舞剧《风筝》将日本青年的形象转化为舞剧中抗战时期的男主角“上川”,又因剧中戏剧情节的需要,将舞剧中的女主角形象锁定为潍坊风筝铺中的家族长女“杨春燕”,两人因风筝而产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感人至深的悲剧情感。诸如此类的多种真实故事被《风筝》的主创团队提取出来,经过了汇编和引申,形成了舞剧《风筝》的主线。显而易见,舞剧《风筝》的剧本将故事定格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山东潍坊,将故事的主要人物锁定为“风筝铺中的长女”,因“风筝”而串联起整个故事,可以说作品的方方面面都是依照地方的传统文化而打造。

舞剧《风筝》从山东地域上的文化元素角度出发,巧妙地摄取了本地域遗存的天然文化资源填充起了舞剧剧本的细节。山东潍县的“风筝”、“刻板年画”等都是山东地域上带有明显标识的文化元素,作品的主创团队精准地瞄向地方的传统文化,将标志性元素融入舞剧的情景转化和戏剧矛盾冲突当中,连同舞剧《风筝》当中的群舞片段也是将“编风筝框架”、“图样刻板”、“放飞风筝”、“叫卖风筝”等情节作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在剧本的精心设计当中,“风筝”不仅仅是道具,也成为了在舞剧当中贯穿始末的主线,舞剧的故事情节均是因“风筝”而生,因“风筝”而变。从故事到细节,整个舞剧剧本全方位地笼罩在山东传统文化的氛围当中。

二、以地方舞种演绎地方文化

广阔的齐鲁大地上保留着传统的民间舞蹈,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均是闻名全国的山东舞蹈。无论是在节庆时的田间地头,还是在艺术舞蹈的教材中,山东三大秧歌都是“名角儿”,其舞蹈形态也已然相对固定,并被人们所熟知。舞剧《风筝》在舞蹈语汇方面可以说是摄取了本地域中的天然资源,以山东民间舞蹈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为舞蹈语汇,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变形,形成了舞剧《风筝》呈现在舞台上的舞剧语言。但舞剧《风筝》并非将天然的舞蹈资源直接搬运到舞剧当中,而是将其作为基础生发出了各种巧妙的变形运用。例如,鼓子秧歌中的基本形态“鼓架子”在传统民间舞中仅仅是个造型姿态,在乡村秧歌表演中通常是一晃而过,但在舞剧《风筝》当中,“鼓架子”成为许多舞段中肢体动作的发展“动机”;“劈鼓子”的简单动作在舞剧《风筝》当中被重复使用,结合着鼓子秧歌的左右颤动的动律,为烘托群舞舞段的气势产生了极佳的效果;鼓子秧歌中“伞”这一人物形象在舞剧《风筝》中转化为乡村市集场景中的“货郎”,“伞”道具变为“货郎”手中的“货架”,点缀着中国结等传统的中国挂饰,极富山东传统韵味。

山东的传统舞蹈形式在编导的巧妙运用下发展出了丰富的肢体动作,之后再由舞蹈演员搬上舞台进行二度表达。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的动作和形态较难把握,如果随意安插一批演员来完成,定是把动作形态生搬硬套,更不要谈姿态中的韵味了。舞剧《风筝》从创作到排演并没有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有赖于一个普通高校日常的高质量教学。舞剧《风筝》的演员群体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师生,作为山东舞蹈专业极为突出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就有对这些舞蹈形式的课程设置。不仅教师对山东的舞蹈文化、舞蹈形态十分熟知,并且早已在长期的教学中有了深度的认知和自身的理解,而且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便在学院的教学课程规划下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地学习山东本地域的民间舞蹈,胶州秧歌、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在经过了系统全面地训练之后,山东秧歌的形态和韵味深入到学生们的自然姿态当中,形成了习惯性的表达,学生们跳起山东秧歌自然不费力气,且他们在长期的本地域文化熏陶中举手投足间都是韵味十足。在长期的教学中打下了这样的良好基础,舞剧《风筝》在舞蹈中流露的山东韵味自然不会有差错。舞剧《风筝》的编导合理运用院校的优势,精心提取本地域中的舞蹈资源加以巧妙运用,在舞剧《风筝》中勾勒出了一幅唯美且富有动态的文化图景。

三、以尊重传统的态度设计舞台

在大型的灯、光、电等新媒体设备逐步发展与成熟后,新时代的绚烂效果轻而易举地走进了舞台艺术作品当中,尤其以大型的晚会体现最为明显,舞台舞剧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发展趋势。于是,大量舞剧作品运用LED屏幕、新媒体影像等方式以加强舞台效果,便出现了徒有绚烂效果、并无实际内容、无艺术高度的滥觞。部分编导为避免这样的现象,回归到质朴的舞台风格,但因创作时长受限、演出团队受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缺失了舞台效果的作品更是黯然失色。在这样的趋势下,一部质朴的优秀舞剧作品就更为可贵。舞剧《风筝》虽然是一部当下创作的舞剧,但是故事却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适应当代人的需求自然是不可忽略的,但是上个世纪的故事表达却不能一味地迎合当下时代的“新”,应更多地落脚于地方性传统文化,以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打造出较为质朴的舞台效果。

舞剧《风筝》的舞美呈现、道具运用、服装格调有意规避了绚烂、奢靡等现代化元素的追求,整体呈现出质朴、低调、深沉、具有年代感和传统色彩的格调。悬挂于舞台背幕、在舞台上穿插流动的大型硬景道具,是源自体现风筝“骨架”的设计灵感,复现了上世纪的建筑风格,再加之服装的样式以传统山东村妇、山东大汉的人物形象为出发点,与上世纪潍县的人物性格相贴合,样式简单,色彩低调深沉,呈现了质朴大气的舞台效果。相较于依靠舞台的绚烂奢华来增加观众好感度的作品来说,舞剧《风筝》反其道而为之的做法着实为作品的创作增添了很大的难度。正因缺失了夺人眼球的舞美色彩,想要呈现出一部佳作、让作品拥有亮点,就需要从舞剧故事、舞蹈本体、作品中的文化体现等更多方面下功夫。恰巧是这样的创作思路让舞剧《风筝》在缺失了新媒体舞台绚丽效果的同时,在其他方面拥有了更多亮点。摒弃了当代惯用的舞台形式,整个舞剧是在充分尊重山东传统文化的态度下,打造了一个传统样式的舞剧作品,为地方高校的舞剧创作提供了一条可循的路径。

四、同专业团体合作实现巡演

地方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凭借本校的师生团队力量能够完成舞剧作品的实体创作,但是想要将新创舞剧作品推上舞台,在舞台技术方面又是一大棘手的难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与山东青年艺术团在优秀舞剧作品《风筝》的编创过程中首先尝试了一种能够将舞剧推出去的新模式,那就是实现艺术团体和高校之间的倾力合作。在两者强强联合的情况下,自然实现了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平台共建,高校加强与专业舞团的合作,携手打造高质量的优秀舞剧作品,使得舞剧《风筝》能够在作品实体成形之后走向舞台,实现巡演。

新形势下的舞剧艺术早已不同于传统的舞剧概念,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已经全方位覆盖了舞台的呈现,舞台灯光的调配、舞剧布景的设计、舞台道具的制作等都在新的形式和新的审美下生成了不一样的“现代化”舞台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新技术和拥有新舞台技术的人才。思想较为前卫的专业艺术团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跟随这样的新要求,更加注重舞台技术人员的引进。在新形势下,能够适应艺术的“现代化”要求非常重要,但是在将新创作品推上舞台的整个过程中,高校恰巧急缺这一部分力量的支持。

就山东的专业艺术团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专业演出团体面临严重的演员老龄化问题,但却拥有舞团自身的优势,最大的优势便是拥有成熟的舞台技术团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青年艺术团与山东省歌舞剧院形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故而在舞剧《风筝》当中,国内诸多精品舞蹈的编导傅小青担任舞剧的总编导,山东政治学院拥有高质量的学生团队担任舞剧的群舞,山东青年艺术团拥有拔尖演员担任舞剧领舞及核心角色人物,山东省歌舞剧院提供优秀的舞台技术团队及后勤人员。多方通力合作,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团体及高校双方资源的互补利用,为舞剧的制作和呈现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专业艺术团体的另外一大明显优势就是在长久的舞团巡演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演出模式,也拥有丰富的演出经验。专业团体当中的各部门各司其职,在一部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按照已然成形的模式和方法进行运作,环环相扣,衔接紧密,严丝合缝,且每一环节的工作人员都是经验丰富。就地方性首次尝试舞剧创作的高校而言,巡演经验的缺失就是将舞剧作品推上巡演之路的绊脚石。但是,高校借鉴专业团体的宝贵经验,专业艺术团体帮助高校的优秀作品实现巡演就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在各方面力量到位之后,新创舞剧作品就因自身的全方位高品质呈现可以被顺理成章地推上更高的平台,展现在更多观众的面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青年艺术团共同创作的舞剧《风筝》在尊重地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好的剧本架构后,编导又在舞蹈的形态、道具的运用、舞台的呈现效果等方面做足了文章,最终创作出了一台剧本原创、语汇出新且富有独特地域色彩的精品舞剧,后又采取院校与专业团体合作的共赢方式,实现了20余场的舞剧巡演,使得舞剧《风筝》在山东范围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成为了山东舞剧的代表性作品。在整个过程当中,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舞剧创作及演出经验,尤其是为地方院校创作舞剧作品开创了新路径,并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呈现,为全国的地方院校舞剧作品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以多种方式访谈舞剧《风筝》的总编导傅小青及山东青年艺术团团长孙猛建。特此感谢。

[1]江东.华舞咀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1.

[2]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2.

[3]金秋.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创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4]张学亮.齐鲁儒风:齐鲁文化特色与形态[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5.

[5]刘振清.齐鲁文化——东方思想的摇篮[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6.

(责任编辑:翟瑞青)

Reflection on Path about Dance Dram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Kite for Example

LI Ke-ru

( School of dancing,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103,China )

In recent years, creation of dance drama has not been the patent of professional dance comp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also come to prominence in this aspect. Dance drama Kite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I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a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fter creation, modification, performances and other process, it gradually accumulates valuable experience.

National Dance Drama; Cre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eation Path

2016-09-18

李可如(1991-),女,山东淄博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舞蹈方面的研究。

J705

A

1008-7605(2016)06-0052-04

猜你喜欢

秧歌舞剧风筝
百科全书舞剧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舞剧《瑞鹤图》剧照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学做风筝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