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素质教育的刻度延伸得更远

2016-04-11钱德春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0期
关键词:状元素质教育笔者

■钱德春

让素质教育的刻度延伸得更远

■钱德春

前不久,恰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细细读来,颇有感悟。笔者以一个普通教研员的视角,就“素质教育的刻度”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体悟与理解。

关于“刻度”,容易让人联想到标准、尺度、度量。《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量具、仪表等上面刻画的表示量(如尺寸、温度、电压等)的大小的条纹。“刻度”便于人们用静止的、统一的标准测量动态的、差异的同类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指标。

关于素质教育,相关论述较多。从1993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素质教育已经从概念层面到行动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已经到了反思再出发阶段。然而,时至今日,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政府决策层、教育理论层、学校实践层,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视域、不同的目标,以及不同的解读、研究与实践。究竟在什么程度、什么范围以及什么意义之下来谈论素质,以什么样的素质观来界定素质教育,对我们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至关重要。史宁中认为,“素质”的具体内涵就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

事实上,回答“素质教育”的“刻度”问题,必须先弄清这样几个问题:现实的教育离“素质教育”究竟有多远?“素质教育”到底可不可以测量?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我们应该如何做?

现实的教育离“素质教育”究竟有多远?

笔者没有大数据支撑与系统研究,这里,只想通过教科局长辞职风波与3个“70”的例子,来说明现实的教育离“素质教育”究竟有多远。

先说教科局长辞职风波。2016年暑期,最火爆的教育新闻要数河北省涿鹿县原教科局局长辞职的事了。该事缘起涿鹿县在学校推行的“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因遭到家长和社会的抵制而被叫停。据了解,“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紧扣“疑”和“探”两字,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这样一个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方向与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改革举措,却遭遇滑铁卢。

再说3个“70”。第一个“70”是70辆大巴送考。据主流媒体报道:2013年高考,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用70辆大巴送11000多名考生参加高考,“万人送考”已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毛坦厂中学也被称为高考工厂。这种现象在全国并非独有,在我省,一度被戏称为“县中现象”的高考教学模式有席卷大江南北之势。

第二个“70”是一个年级有70多个班。笔者在某市参加了一次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测试巡视工作,一位校长介绍他们学校仅七年级就有70多个班级,是学校中的“超级航母”,言语之中透出自豪与满足。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面是所谓的名校门庭若市,另一面是大多数学校门可罗雀,类似现象不是绝无仅有。不少地区打着规模化、集团化办学的幌子,以一两所所谓“名校”挤垮其他学校,还美其名曰“满足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个“70”是70多个“高考状元”。2016年高考成绩揭晓后,一位校长统计了某地级市主城区的高考宣传数据,算起来居然有70多个状元。什么总分状元、单科状元、双A状元,在这些状元中,又分市状元、区状元、四星级高中状元、三星级高中状元、男生状元、女生状元、应届生状元、含加分状元、不含加分状元……不一而足。2009年江苏省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一条就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高(中)考成绩、升学率等具体情况,不得炒作‘高(中)考状元’”,然而现实中“状元”依然满天飞。“高考状元”具有偶然性,曾经的“高考状元”如今发展得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这种宣传的背后或多或少说明了素质教育的无奈。

应试升学被热炒与课堂教学改革遇冷,这种明显的反差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从现实的教育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在现行的体制下,考试仍是目前我国选拔与甄别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许多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成了大多数学子的选择。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者的政绩观存在偏差。素质教育被看成是软指标,是对外宣传的需要,是实际工作中的鸡肋,而高考升学率则是对地区、学校考核的硬指标,这导致一些学校“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抓应试教育”。更有甚者,不少地区将教育视作一种产业,成为拉动地方GDP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需要社会文化、观念、环境的强势转变,更需要教育人的责任、担当和行动。2016年9月14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并正式颁布,为未来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

“素质教育”可以测量吗?

换言之,素质教育是可以用“程度”来刻画,还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概念,不少人(包括一些学者)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并列或相对立。那么,素质教育就不要考试了吗?有些人羡慕美国的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来看一位中国赴美的高中交流生是怎样描述美国中学考试的:“在美国高中当了一年的交流学生,经历了无数大考小考,考出许多别样的滋味。……虽然美国中学没有中国的期中、期末那样紧张、集中的考试,但是频繁的考试还是比较麻烦的。在我看来,他们是将考试的压力均匀地分布到平时的学习中去了。”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属不同类型因而也就不可类比,但又完全可以交叉、重叠”,素质教育不排除考试,关键是考什么、如何考和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有人就提出这样的观点:“素质教育是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词语,直接说‘教育’就可以了。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吗?”

新近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确定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应该说,这“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是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化。笔者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让受教育者获得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等优良特征,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素质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成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写的人”,即让学生做具有健康心理、尊严人格、丰富情感、个性彰显、遵守规则、懂得感恩、讲究诚信、担当责任、习惯良好、善于沟通的人;做“发展的人”,即具有科学精神、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接纳新生事物的能力。这些优良特征与核心素养,有的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体现量化指标,有的则内隐在生命体内,滋润着心灵、涵养着身心而不可量化。

我们应该如何做?

应该说,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地方教育部门角度来说,应该做的事是将国家课程理念、教育目的从政策层面具体化,并以行政的手段在基层学校加以推进。早在2013年,泰州市就结合全市教育特点,在全市中小学实施了素质教育“5+2”工程。“5”即“主题德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2”即构建区域推进展示和学校微创新激励两大机制。

一是主题德育行动,即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德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基于校本、人本相融合,突出德育文化建设。

二是自主学习行动,即以“主体参与、自由民主、生态文明”为主要目标,催生各类充满生机而又富有成效的自主式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融合,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形成学校自主设置、教师自主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三是青春活力行动,即重视体育艺术教育,焕发学生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着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扎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广泛开展各类艺术社团和校园朗诵节、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是实践体验行动,即坚持知行统一、开放办学,加强实践体验教育。开设实践体验类课程,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发挥各类教育基地作用,增加学生阅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尝试推行研学旅行,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生产实践,融入大自然。

五是未来素养行动,即在培育学生基本素养、核心素养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素养、信息素养、财经素养、国际素养等未来素养的形成,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世界公民。重视部分特殊学生卓越素养的形成,为杰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笔者以为:泰州市素质教育“5+2”工程的内涵本质上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诠释和注解,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其现实意义和运用价值。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少教师认为素质教育仅仅是一种理论与概念,与自己关系不大。诚然,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形成合力,更受到体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应该有这种历史担当与行动自觉,将素质教育落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予以落实呢?笔者想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一次,某位教师讲授“有理数”中的“正数和负数”这一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出示课本例题。(略)

师:米袋上标识10kg±150g,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1:由于误差的原因,这袋米的重量可能比10kg多一点,也可能比10kg少一点。

生2:这袋米的重量接近10kg,大概相差150g左右。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3:把10kg当作0,±150g是说可能多出150g,也可能不足150g。

师:非常好。如果买到的米重量是9800g,那么你同意吗?

生(齐):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

生(齐):因为重量不够。

到此处,这道例题的教学便结束了,课堂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下课后,笔者现场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笔者:大家还记得“10kg±150g”这个问题吗?

生(齐):记得。

笔者:那么如果你买到的米的重量为9900g,你同意吗?同意的请举手。

大约一半学生同意,另一半学生不同意。

笔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先请表示同意的同学说。

生1(同意者):因为只比10kg少100g,所以没关系。

笔者:表示不同意的同学呢?你们的意见如何?

生2(不同意者):因为比10kg少了,当然不同意。

笔者:那如果你买到的米的重量为11000g呢?你同意吗?

所有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答:同意。

笔者:能说说理由吗?

生(齐):因为超过10kg了,当然同意。

笔者:我也同意,因为不赚白不赚。

全班一阵笑声。于是,笔者话锋一转:但是,为什么当我们亏一点不同意,而赚了却同意呢?同学们,我们学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沾些小便宜,而是为了追求公平,为了追求规则。如果说这袋米9800g我们不同意,那情有可原,因为标识上写的是10kg±150g,也就是这袋米的重量应在9850g至10150g之间,而9800g没达到9850g,说明这袋米的重量不合格,商家不能欺骗顾客。但当这袋米达到9900g时,它的重量是符合商品标识的规格的,因此不存在欺骗的行为,我们不应该和商家纠缠。当这袋米的重量为11000g时,已超过了10150g,我们也不应因为沾了一点小便宜了而沾沾自喜。从数学上说,9800g与11000g都是不符合规则的,是不公平的销售。

笔者不知道学生对这番话是否真正理解,但如果不说,笔者会不安。因为,懂得遵守规则是人的重要素质或素养之一。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数学知识,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上述案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逐步形成建立规则、遵守规则的“契约精神”。这显然属于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范畴,教育离开这些,其内容是不完整的,其结构是有缺陷的,所培养出来的人将会是智力上的巨人、心灵上的矮子,考试能得高分却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合格公民。

这个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素质教育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将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理念具体化,并落实在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中,落实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上。如果说素质教育有刻度,那么,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尽可能将这种刻度延伸到更远的终点。

本文部分素材由深圳市林日福老师提供。

(作者为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

猜你喜欢

状元素质教育笔者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老师,别走……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