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从浅层次到深层面

2016-04-11刘恩樵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0期
关键词:两全全体学生课外活动

■刘恩樵

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从浅层次到深层面

■刘恩樵

主持人语

毋庸置疑,人的素质是可以习得的,但人们却总有一种误解,认为培养人这项复杂工程的“工地”不在学校,就在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素质逐渐成为某种技艺、特长的代名词。然而,没有生命意识的觉醒、人性的复苏、行为规范的养成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等,那么学生无论有什么专长,都像一束精美的塑料花,只有漂亮,没有花香。素质教育的刻度到底指向哪里?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话题。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人口素质是国家民族昌盛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于是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由此,人们很自然地把人的素质同教育联系起来,开始了关于端正办学思想的大讨论。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其实,早在此之前,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就已经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盛行了。

那么,近30年来素质教育的实践,尤其是它的内涵发展究竟有着怎样渐进的历程呢?深入梳理与思考这一问题,对于当下深化素质教育实践,把握素质教育的精准刻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课外活动: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

记得有一次笔者去参加市里某知名中学的校庆活动。除了隆重的庆典大会之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该校的“素质教育成果展”。一进校园,主干道两侧的橱窗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近年来该校学生考入重点中学的光荣榜,人数之多令人咋舌;接下来是学生在全国和省市级学科、科技、文艺及体育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再往后是琳琅满目的学生书画作品。庆典的重头戏是在学校大礼堂里举行的学生文艺表演,七八十名俊男靓女身着盛装,演绎了精彩歌曲与舞蹈。

这就是最初推行素质教育时的基本状态。那时候,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就是要多搞一些文体活动,有没有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是一所学校有没有开展素质教育的标志,具不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艺是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很显然,在应试教育统领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实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抗拒,对于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仅靠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一些特长,这只是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只是对少部分人的不完全的素质教育。

二、“两全”发展:素质教育的纠偏匡正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素质教育不能只是搞搞活动,让学生学习打球、乐器、舞蹈、剪纸、演讲等等,于是,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全”成为新一时期素质教育的主要导向。

素质教育是随着人们对教育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被充实完善的。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两全”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一种纠偏匡正,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的。一方面,应试教育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成绩(分数)优秀学生的身上,而成绩(分数)一般或落后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另一方面,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活动的主体也只是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相当比例的普通学生还是被素质教育边缘化。针对这样的现实,提出面向全体学生,这样的方向与策略是非常正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进一步引导学校不能仅以分数评价学生,而要努力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当时,“两全”理念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应试教育下校校都要分快慢班的现象,同时,也在督促每一所学校都能够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好各科课程。“两全”理念是对素质教育内涵认识的新突破,对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然而,当时在对“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上也出现一种偏差,往往把“面向全体学生”等同于全体学生的同步发展,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同于各门学科的平均发展。这些都是在认识与实践“两全”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地理解“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至于使素质教育走入新的误区,又成了需要探索的新问题。

三、两个重点:素质教育的正本清源

2001年开始,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可以说,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素质教育的内涵由此也得以向纵深发展。在这一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精神内涵就是突出两个重点,即重点倡导创新精神,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可以说,从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到重点倡导创新精神,重点培养实践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内涵由浅层面转向深层次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开始指向培养学生内在的具有稳定与持久发展后劲的潜能。

实践“两个重点”的重要载体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性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主要标志就是: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要有真正的改变,摒弃过去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在自主、合作的状态下,以探究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地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多变的学习环境与内容的素质。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与综合性为主要特征,以课程的方式将学习方式与内容加以整合。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才更加接近素质教育的本真。

四、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应该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顺应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内涵科学化的完善,是素质教育施行近30年来的重大理论突破,是时代发展的急切呼唤。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有人称这是素质教育中万变不离其宗的“DNA”,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牵住了素质教育的“牛鼻子”。

那么,“核心素养”在教学层面上该如何具体落实,让其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贴身素质呢?首先,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的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其次,要积极倡导有深度思维的教学。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知识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再次,要将做人教育切实地融入到知识教学中去,努力实现教学即教育,教育即教学,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情感等统一协调起来,真正培养完整与完善的人。

纵观素质教育内涵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确实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粗放到精准的过程;另一方面,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难认识到自身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些限制及缺陷。梳理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历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更持久以及更精准地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两全全体学生课外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对全面完成志鉴编修“两全目标”作出批示
课外活动类作文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企业风险管控之重要关注点浅析
生死两全保险的优缺点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强化“两全”管控建设新型农网
——访省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