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6-04-11梁永郭信国芳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德性

梁永郭,宋 娜,信国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0)



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梁永郭,宋娜,信国芳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0)

幸福作为一种主观层面的东西,被不同时代的人诠释其深刻的内涵。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至善。康德认为幸福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感受到幸福,就是感受到了愉快和福分。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实践的结果,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明确马克思的幸福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康德的幸福观的区别和联系,把握住幸福观的真谛,对培育幸福观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幸福观;现实意义

幸福,是一种精神形式,也是一种实践感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幸福是一种至善”[1]10;康德认为幸福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感受到幸福,就是感受到了愉快和福分;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幸福,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实践的结果,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现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急剧膨胀,金钱至高、权势至上,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幸福与之渐行渐远。国家要净化空气,树立新风尚,必须高度重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个体要想真切感受到幸福必须遵纪守法、遵守道德教义,在劳动中创造幸福。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至善。

1.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的,也是一种最高的目的。人们从事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目的是个体追求幸福的强大动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1]1,所以“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1]1。虽然人们当初的目的是一定的,但是结果可能与目的有差异,当结果超越曾经的目的时,就是一种幸福。比如,我们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及格,当成绩下来的时候,竟发现不仅及格了,而且分数高到可以拿到奖学金,这便是目的的意义和价值了。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各个不同的实践活动带来的众多目的是难以达到同一的,因此就会出现目的的多样性,在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纷争中,人们都努力使其达到 “一”,因为他们都明白只有 “一”才是人所追求的道德理论。“人们不会说去褒奖一个具有德性的人,而是褒奖一个从事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的人,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就是幸福的”[1]12,这才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之所在,所以幸福才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我们在内心深处是具有助人为乐的德性的,可是当老人摔倒了,我们去不去扶,如果心里产生怜悯,但是行动上是冷眼旁观,那这不叫人生的幸福;如果心里的怜悯之心,助人为乐之精神驱动我们去帮助了这位老人,那么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是需要在现实活动中实践的,不是仅仅存在意识中的概念。

2.幸福是一种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至善。一定程度上,至善指的不是个人层次,而是国家层面,他认为个人获得善,的确值得嘉奖,但整个城邦都获得善才更加荣耀。整个城邦的善,更为完满重要。幸福是所有人的追求目的,整个城邦的人,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社会的平民都能收获到幸福,感受到幸福,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幸福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幸福,要想获得这种至善,就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学好政治科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全体人民共享幸福盛世,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摒除社会不良现象,让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人民,都能感受到幸福。

二、康德的幸福观

生活在18世纪中期的康德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凭借科学力量的增长、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同时使人类的理性发生扭曲,给人类带来灾难。他看到了科学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的狭隘性、片面性。要克服科学带来的这些弊端,就要给科学树立崇高目的。

1.康德的实践理性。与亚里士多德追求实践中的幸福而提出的至善概念不同,康德不是阐发实践人学,而是建构“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的批判”[3]17。 康德所批判的对象是人自身的实践理性,也就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道德信条、道德律法、道德规范。康德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认为经济与道德出现“二律背反”,其中一方面就是个体德行与幸福的背离,认为个体在物质层次利欲熏心,而导致精神层次下降,幸福渐行渐远。所以他主张,要首先树立人的道德法则、道德规范,一旦这种道德信条被树立,就不会轻易受到物质东西的侵蚀,那么人们的幸福也不会轻易受到物质影响。

2.德性加上幸福达到至善。康德认为至善包括德性和(感性)幸福,其中德性是(感性)幸福的至上条件。但光有德性又不够,人还需要(感性)幸福才能达到完满的至善。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元素,其中理性占主导地位。“实现最高善需要同时满足这两个部分,由于理性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合乎理性的德性活动是最高善的至上条件,但对于人的本性来说光有德性活动又不够,人还需要满足感性追求、快乐、健康,它们是实现最高善的必要条件”[4]617。所以康德主张,建立一定的客观的道德信条和道德规范是第一位的,人的主观情感,也是必要的,这样生活才会丰富,才是至善。

三、马克思的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以先进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的。“人类的幸福不是个人头脑中随便杜撰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幸福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最终幸福”[5]57。

1.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马克思的幸福观不再是对幸福的空谈和幻想,而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幸福具有阶级性,第一次指出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中生存,才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也说明,“手段”就是一些条件、一些措施。现实生活中,每个个体,都要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营造个体幸福,创造自身的价值。人构成了社会,人的价值在社会中才能真正体现,所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发挥自己的光热,就是在为社会幸福做贡献。如果社会不给我们提供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去哪里创造社会幸福?如果我们个人不是一个有道德有抱负的人,纵使社会很幸福,个人又怎会去创造自我幸福?就像爱因斯坦离开屡受迫害的德国,去了尊重知识的美国,就是再开明的国度,也有违法的现象。所以真正的幸福,是个体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2.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另一种是把幸福归纳为享乐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一方面反对禁欲主义,另一方面是主张满足人们的正当物质要求。因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生产活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食不果腹、风餐露宿,很难说是一种幸福的状态。一方面,一定的物质基础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基础,因为它为人们生存和生产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决定和影响着其精神生活。国家要想以崭新的面貌在世界上脱颖而出,必须要不断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个人而言,真正的幸福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要积极的劳动,努力拼搏。同时要营造丰富的精神生活,让自己活得充实。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

四、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内在联系

伟大的先哲们都对幸福观做了深刻的探讨,虽身处不同时代,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差异,哲学家们对幸福观的理解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1.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同时是最高的善,幸福是至善。要求人们不要只存在德性思维,要在活动中实践德性行为,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最高的目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他的这一观点在个人幸福层面与马克思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幸福观主张个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德行建设。它不仅是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人们主动创造自我幸福,促进城邦“善”的实现。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幸福观中的社会幸福,具有内在相关性。社会幸福需要管理者做出统一的道德律令、法律规定,来使广大民众受益,获得社会幸福。

2.康德与马克思幸福观的关系。康德强调德性的第一位,道德规范是客观地、稳定地存在于人脑中的意志,加上(感性)幸福才能达到完满的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幸福观中的个人幸福有内在联系。个人幸福的实现,在马克思那里,德性建设不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才是第一位的,主张物质基础是德性的前提。但是个体的德性建设也相当重要。尤其是在物欲横飞的时代,避免个体的物质化、机械化、利益化,加强德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形成个体的德性规范,才能抵挡住各种不良风气,才能保持幸福的本真,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幸福。

五、幸福观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1.国家应高度重视个人幸福层面上的建设。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但是人均水平还是比较低,这就注定了我们的购买力是有限的,例如: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住房,都需要花费个人毕生心血来购买,不得不说,民众个人幸福感荡然无存。在追求经济腾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确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了。现在环境污染严重,雾霾笼罩神州大地则司空见惯;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煤矿塌方、河流污染、癌症人群不断上升等等,一系列当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民众的幸福感急剧下降。国家管理层的一些公职人员贪污腐败作风不正。因此,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民众个人幸福层面上的问题,真真切切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高度关注民生幸福。

2.个人也要重视个人幸福的把握。现代社会,人们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中国大部分人还不会享受幸福。有了钱就奢靡成风、放荡成风,认为奢侈名牌、豪华座驾,就是幸福的深刻表现;认为饕餮大餐、妻妾成群就是幸福的陪伴,人们对幸福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当下社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人格受到冲击,容易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因此,个体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化和影响他人。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成光,刘笔利,王立平.论亚里士德的幸福观及当代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2010(2).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关文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爱玲)

View of Happiness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ANG Yongguo,SONG Na,XIN Guofang

(School of Marxism,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0,China)

As a subjective level,happiness has been interpreted by people from different times. Aristotle believed that happiness is the highest goal of life;while happiness is the highest good,happiness is perfection. Kant argued that happiness depends on the person's subjective feelings,feel happy,feel is a pleasant and blessings. Marx believed that human happiness is the result of a long history of human social practice,is that people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transform the product of the world.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explore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Aristotle,Kant's concept of happiness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will nurture our concept of happiness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ristotle;Kant;Marx;view of happiness;practical significance

1009-4326(2016)04-0059-03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4.014

2016-06-17

梁永郭(1962-) ,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B0-0

A

猜你喜欢

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德性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