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自主课堂与实践生活“相依相偎”
2016-04-11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仁和小学朱荣勤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仁和小学 朱荣勤
让数学自主课堂与实践生活“相依相偎”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仁和小学朱荣勤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我认为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获得今后适应于社会实践活动基本生活能力的途径,可以提高全民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寓现实生活数学于课堂教学之中,从中培养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以此促进他们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初步尝试。
一、动手“试”——数学知识与劳动技能的相互转化
现实生活中,劳动技能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理论基础,通过数学理论的指导,来促进技能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试一试”,以实现知识向劳动技能的转化。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拉一拉三角形教具,发现不能改变它的形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找一找,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利用三角形的这一特征设计制造的呢?学生找出房屋的人字架、自行车架等物品后,这时我搬出一张腿已经松动的凳子和铁钉、锤子等物品,启发学生:“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将这张凳子修一修,使它不摇晃吗?”学生们突然愣住了,紧接着恍然大悟,纷纷举起手,当几位学生修理好后,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在我们的周围,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坏了的课桌凳,你们发现后应该怎么办呢?”通过“拉一拉”、“试一试”、“修一修”、“问一问”这一系列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技能,而且也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尝试“做”——数学知识与审美情趣的互为渗透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理性的,也是简朴的,但它来自多姿多彩的客观世界,其中蕴含有现实生活中丰富的美。因此,美育是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要善于抓住数学中的美,通过对美的理解、探索,来发现美、创造美、实践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拿出剪刀、彩纸,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做剪纸。让学生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发挥想象,认真创作,剪出各种图案,看谁剪得漂亮。通过操作,剪出各种长条形、圆形、三角形的对称图案、文字和字母。然后教师进行展览、评比,进一步提问:“这些对称图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兴趣高涨:“可以美化教室”、“可以美化居室”、“可以编排小报”……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谈话中学生获得了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自主“算”——数学知识与计算能力的量化质变
实际生活计算能力是数学计算能力的升华,是知识的更高层次的运用。学生计算能力的获得与否,其根本目的是能否运用于实践,能否运用它去考察、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构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使两者之间达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学生掌握了根据已知条件求长方体的体积之后,课已接近尾声,我突然拎出一只长方体油箱,放在讲台上,提问:“如果用这只油箱装满汽油,你能估算出它大约能装多重吗?如果能,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很快说出要知道它的长、宽、高,求出容积,还要知道每立方分米的汽油有多重。这时,我提供资料:“每立方分米汽油约重0.74千克。”并提高要求:“现在我没有合适的尺去量这只油箱,请同学们目测出这只油箱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出这箱汽油的重量。”在学生估算后,进一步向现实扩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更大的油箱,你能计算出它大约能装多重的汽油吗?课后请同学们找一只长方体油箱,目测它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它的体积。”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不仅把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且巩固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实践“用”——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巧妙融合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增强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参与家庭的理财管理,从统计家中一天的收支情况,到统计一周、一月甚至一年的收支情况,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到银行去储蓄,并收集、计算相关数据:本金是多少?存期多长?利息多高?到期连本带息能回多少?如果存期是几年的,还要学会比较怎样存钱获息较多?是一年一年地存,还是一次存几年?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表达交流,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学完“认钟表”,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早上、晚上是怎么安排作息时间的,估计一下太阳出来、公鸡啼叫大约是几时,你最喜欢一天当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学习了“认位置”,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操场,让学生介绍他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事物,再转换方向说一说。学生通过应用,直观感受了生活中的数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
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对具体生活数学问题的处理,运用多种感官,把从形象直观事物中获得的抽象知识再次返回到现实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质的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发展,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了知识、能力、兴趣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