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科学内涵和内容的探析*

2016-04-11马炜泽

实事求是 2016年4期
关键词:共事科学内涵交融

马炜泽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 马列主义教研室 新疆 伊宁 835000)

对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科学内涵和内容的探析*

马炜泽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 马列主义教研室新疆 伊宁 835000)

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常态下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路径的重大创新。因此,弄清“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科学内涵及内容,是深入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的首要任务。“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四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整体。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关键是“共”字,就是要把“共”字做活,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形成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民族团结 科学内涵

一、引言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乎边防巩固、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确立,为新疆各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国家制度建构的同时,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带领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团结”的宪法原则。各民族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内获得了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为了确保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国家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对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国家的力量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对族际整合产生了正向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后,我国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这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世情、国情、区情的复杂变化,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个战略部署是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新形势下促进各民族团结就要从“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方面发力。通过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拉近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距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发展进步的基石,凝聚“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强大力量。同时,2015年在全疆范围内开展了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并且在各州地县已经开始探索“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推进民族互嵌型社区建设模式,如乌鲁木齐、伊犁、和田地区等已经启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小区示范工程”,通过建设多民族“杂居”的小区,进一步形成各民族“邻里守望相助”的嵌入式社区。但是,在推进“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实践中,有些地方对“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内涵把握不是那么准,有的将“共居”理解为混居;将“共学”理解为就是简单地学习双语;将“共乐”理解为就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等。为了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必要对搞清“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科学内涵及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二、各民族“共居”的科学内涵与内容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提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常态下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路径的重大创新,也是指导我们在新时期如何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的纲领。

1.各民族“共居”的科学内涵。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政策是2014年才出现在我国的民族政策话语体系中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9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虽然此前该命题的有些内容或个别的概念,在过去的民族工作中也有所体现,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作为一个系统范畴来使用,使它们具有了新的功能,也使“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聚焦。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指不同群体间在空间居住、学习生活、文化娱乐等方面交往交流的事实状态和互动关系,它主要强调通过这种良好的互动所产生的群体间在思想意识、内心情感、价值认同方面的和谐统一。

从整合民族关系战略视角来看,“共居”主要就是指“民族互嵌”,“民族互嵌”绝非仅仅指代不同民族之间居住形态上的空间关系,更多的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形成空间上各民族交错而居、自由交往、相互包容的精神关系。据此我们可以将“共居”界定为: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民族共同居住并形成空间相错的同一区域内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各民族在空间分布上相互嵌入,情感上相互包容,各民族成员之间自由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个概念时指出:“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这个描述就是指各民族紧密团结、亲密无间的状态,涵盖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关系(或精神关系)状态。如何使各民族达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其最重要的路径就是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当下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正在成为我国促进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要求的具体实现路径。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居住的隔离会产生民族之间的陌生感、距离感。居住隔离会使独居的少数民族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进而不断增强民族对立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居住格局和城市社区建设思路更多的是发挥市场的作用,党和政府并不主动干预社区民族成分的构成,一些地方自然而然地形成相互嵌入式的居住格局,民族关系交融的程度也比较高,但也有些地方形成单一型的民族社区。国内外有关经验表明:建立独立的民族社区,并不能达到各民族关系的交融,而民族之间相互嵌入式的居住则更能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所以,面对新疆“7.5”事件后,部分地方群众择族而居的现状,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和住房建设出售中采取相应的办法,尽可能地使不同民族的居民混居在一起,防止居住区明显分区,这一做法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但是,对于建设什么样的社区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还缺乏理论指引。此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方针,即提出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是新形势下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新思路、新视角。“相互嵌入”就是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使其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各方面都融合在一起,每个民族都彼此离不开。“相互嵌入”可消除社会结构分割和社会资源排斥,并通过催生社会认同而达到消除社会心理疏离的目的。因此,“共居“体现“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基本要求。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目标就是促进各民族更加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一种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共居”等同于各民族的“混居”。当前在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中,对于“共居”的内涵,有些地方的领导者存在模糊的认识,认为推动各民族“共居”就是让各民族混居一起,对这些模糊认识有必要进行澄清。

2.“共居”的具体内容。为了准确地把握“共居”的全新内容,要从“共居”与“混居”的联系与区别方面来分析。

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民族之间的物质关系就是指社区内各民族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居住形态,或者是相互分离的各自小聚居,或者是相互嵌入的杂居;民族之间的精神关系主要指社区内不同民族之间对待彼此的态度、认知和情感所形成的精神层面的关系,它体现为两种关系类型,一是情感相互拒斥,存在情感隔膜;二是在情感上达到相互交融。二者的联系在于:主体都是多民族,都是指各民族在空间上的关系。“共居”和“混居”区别在于:各民族“共居”是相互嵌入式的,它不仅包括空间关系上各民族“交错而居”的物质关系,而且也包括各民族成员之间紧密的精神关系。这种精神关系的外延具体包括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认知等。通过相互嵌入要达到共居这样一个社区场景,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各民族在空间上亲密无间地交往、畅通无阻地交流、自然而然地交融,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而“混居”主要指空间上的交错分片居住,侧重于空间上的物质关系,虽然有时也有精神层面的交流,但这是浅层次的。它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社会结构被西方学者称为“平行社会结构”。“平行社会结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不利于各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因此,作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共居”实践是建立嵌入式的社会结构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居住场所的建设,而且也是各族群众精神家园的构筑。

三、各民族“共学”的科学内涵与内容

“共学”是多民族国家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途径之一。

1.“共学”的科学内涵。是指各民族相互学习彼此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过“共学”促进相互了解、相互欣赏,从而实现各方共同进步。“共学”不只是一群人在一起读书的读书会,不只是做做教育训练,也不是个人学习的总和,而是各民族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加深了解,同时又共同学习生产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持续一起学习、不断扩张能力、分享组织成就的过程。“共学”当中首先要明确“共学”什么,怎样“共学”的问题。

2.“共学”的内容。“共学”的内容实际是要回答学什么的问题。首先,“共学”必须坚持全方位构筑的原则。一是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语言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是实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要件,应在全区继续大力倡导和推进双语学习,通过民汉之间“结对子”“交朋友”“一加一”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促进各民族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二是学习新疆民族发展史。通过学习,了解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经历,坚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信心。三是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遇到问题找法律,解决问题靠法律。

其次,坚持开放性原则。每个民族都要克服封闭保守倾向,要在开放中相互取长补短。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轨迹不尽相同,但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产生过许多先贤哲人、深邃的思想哲理、丰富的文学艺术,拥有很多共同的优良品质,比如勤恳耐劳、谦虚认真、踏实苦干、勇于创新等。这些都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交流合作、相亲相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在厘清了各民族为什么“共学”,“共学”什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决怎样“共学”的问题。第一,明确目的,创新“共学”载体。首先要使各民族成员明确“共学”的目的,“共学”就是让各民族通过“共学”,学会认知、学会包容、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从而促进各民族的深度交融。其次,要创新“共学”的载体。一是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交流“共学”的经验。二是要强化培训,通过培训,达到改善心智模式,使学习从先前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的功利行为,转变为主动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生活需求,形成人人积极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第二,以建设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从而形成人人“共学”,终身“共学'的社会环境。第三,必须坚持党员和领导干部带头“共学”。第四,建立学习检查制度,要研究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制度和考察考评制度。

四、各民族“共事”科学内涵与内容

“共事”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主要途径,准确界定“共事”的内涵及内容,对于推动各民族进一步深度交融具有重大意义。

1.“共事”的科学内涵。“共事”的内涵是指各民族心连心,肩并肩,齐心协力,相互协商,相互帮忙,共同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而奋斗。所谓共事,就是共同把事业干好,“共事”也是各民族相互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在推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实践当中,有些人把“共事”仅仅理解为,把不同民族的人员安排在同一个空间做事就是“共事”,这种理解过于偏颇。

2.“共事”的内容。团结协作是“共事”的内容之一。“共事”的核心是“和”。和的本质就是团结。在“共事”过程中,各民族成员都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部门或者单位,大家共事合作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它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团结共事,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借鉴,问题相互提醒,意见相互借鉴,思想相互交流,感情相互沟通,切实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因此,“共事”的各成员,要以“出于公心干事、为了团结尽力”自励,“共事”共心,同向同力。努力营造一个相互支持、步调一致的良好工作氛围,齐心协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劲足的统一集体,做到“共事”共心。

各民族为了共同繁荣发展,走到一起合作共事。合作共事是一种智慧,是一个人大局观念、品德修养、处事原则的综合反映。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在“共事”中大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自觉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各自为政的思想,各部门之间、各单位与各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主动增强协作意识、沟通意识,在相互沟通中化解分歧,在工作交流中达成共识,有事没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勤商量,团结一心干事业,目标一致奔小康,万众一心克难关,凝心聚力谋发展。

包容是“共事”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包容既是一种社会文明,也是一种政策环境。“共事”的每个成员来自不同的民族,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有差别,技能发挥也有高低。在“共事”过程中,难免有矛盾和摩擦,这就要求每个成员要有包容之心,为人要襟怀坦荡,心胸开阔,有容人、容事、容言的气度,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在欣赏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容人之长;对别人的缺点正确看待,容人之短;要做到在宽容中求合作,在谦让中谋合力,从而达到团结共事的目的。

五、各民族“共乐”的科学内涵与内容

实现各族人民的共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中要坚持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均等性和可持续性,不仅要使各民族享受到公共文化带来的的快乐,还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各民族更广泛的就业、更充分的就业。

1.各民族“共乐”的科学内涵。“共乐”的主要内涵就是使各族群众能有获得感、幸福感,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共乐”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共乐”,“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向。其中的“共享”就是对各民族“共乐”的最好注解。共享发展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共享发展也是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试金石,是不是全面小康,就要看老百姓是否都有获得感、幸福感。

当前,有些人认为“共乐”仅仅就是用好文化阵地,做到文化活动常常有,让群众当主角,走到台前,自娱自乐;或者是提升文化产品创作水平,采取“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为各族群众送去快乐、送去吉祥,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些当然是“共乐”的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如果对“共乐”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误读“共乐”的主要内涵。为使各族人民达到“共乐”的目的,就要按照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各民族“共乐”的内容。一是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让各族群众感到自己是主人,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创造活动中收获快乐。

二是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突出重点、补齐短板。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把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住房、医疗、教育,到物价、就业、社保等方面,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快速地见诸农牧民生活、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看得见、摸得着,使各族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孤有所靠,弱有所扶,不断提高参与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结语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四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整体。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四者当中,共居是共学、共事、共乐的前提。没有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都是没有扎实基础的,民族关系也不可能有深度交融。“共居”主要是指从社会结构层面和社区环境层面来促进民族关系交融。“共居”是各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的频繁的不断接触,为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共事、共乐提供了交融平台。我们提出的“共居”,不仅要使各民族在居住空间上达到共处一地,而且要在情感上达到交融,在价值认同追求上达到一致,锻造身和同住、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情感交融、义利相联、认知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学是基础。通过“共学”使各民族相互学习彼此有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共学”是从多元文化特点来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事”是途径。要围绕并服务于大局,树立大局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一要善于协调,注重沟通。各民族搞好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是合作共事的重要一环。二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应对合作共事的伙伴高度信任。没有信任,不可共事,更难做事。宽容是合作共事的粘合剂。人与人的合作离不开宽容意识,各民族成员都要有宽广的胸襟,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多姿多彩的个性,谅解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容人、容事。尊重是合作共事的纽带。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是人的本性。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

“共乐”是目的。“共乐”是从公平正义角度来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问题。“共乐”是我们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民族的积极参与下,共同奋斗,使各民族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关键是“共”字,就是要把“共”字做活,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形成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新时期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就是要把这个内容做深,让民族团结工作凝心聚力。同时,把深入开展以“去极端化”作为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主要抓手。用政策法规规范“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用辉煌成就弘扬“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用现代文化引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用正信正行坚定“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因此,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是新形势下是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也是加强各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和主要载体。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29.

[2]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3]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sh.xinhuanet.com/ 2016-03/18/c_135200400.htm,2016-03-18.

责任编辑:洪美云

D064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6.04.17

*本文系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5AMZ01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共事科学内涵交融
一念优雅
一念优雅
真美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能源公司管理的新课题:和80、90后员工共事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