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2016-04-11郑敏
■郑敏
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
■郑敏
课题简介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郑敏,张家口市宣化区相国庙街小学教务副主任,曾当选为2005年“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多数教师开始注重课堂教学的革新,他们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有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关注的并不多,作业的设计还存在形式设计上不丰富、不合作、不自主等缺陷。具体表现为内容单调重复,搞题海战术;方式设计上实行“一刀切”,面对不同学生实行无差异的作业设计;作业答案绝对化,评价设计上片面性。这种缺少创新的作业状态,压抑着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影响着学生正确数学价值观的形成。
本课题在翻阅大量有关课后作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从而了解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的个性化程度、学生普遍喜爱的作业形式及其发展趋势,探索并提出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数学作业高耗低效的现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是指作业的设计必须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应把主要的作业量放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上,切忌急于求成。在设计作业时,要使作业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且突出基本技能提高的目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解题能力上,通过合理的作业训练使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兴趣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是指作业要选择学生周围的,能引起兴趣的生活和事物,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动机。设计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游戏、实践活动等形式。
生活性原则:生活性原则是指数学作业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真实感受到数学有用。作业设计时,主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出发,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经历有关的作业,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去。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基础性作业:是指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的作业。设计作业时,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上。
生活性作业:是指紧密联系生活,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一部分作业。设计这类作业时,重点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探索性作业:是指以单元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去探究、去发现结论的作业。
拓展性作业:是将某一类知识作为起点,把有各种联系的知识也容纳进来而设计的内容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数学作业。
开放性作业:是指以单元知识为基础设计条件开放或问题开放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补充条件或问题,填写多种答案或选择多种解法的作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问题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新等综合能力。
三、优化小学数学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
1.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优化的策略。
一是构建“教师提供初步模型——教研组紧扣‘学情’商讨——教研组共同修改补充完善”的教研模式。在年级教研组设计数学作业时,首先由组长全面分析研究任务,再把细化的研究项目分配给本组教师,分工合作。研究过程中,组员教师每人负责设计若干部分作业设计模型,并最终汇总到教研组建立作业库。教学进度结束后,组长及时组织教师讨论教学情况,捕捉教学中的盲点,了解各类学生学习的情况。之后,采用多媒体设备把做好的作业模型投影在屏幕上,组织教师仔细观看、认真阅读,结合教学盲点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情况提出个人的意见和看法。最后由作业模型的设计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对作业进行补充和完善,得出作业模型设计结果,通过这一过程确保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是构建“学生课堂练习——教师批改反馈——教师反思小结——对学生酌情‘帮辅’”的教学模式。数学作业设计完成后,教师把作业布置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作业后,教研组长组织成员集体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本次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集体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任课教师根据作业中反馈的情况和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并写出作业反思和小结。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层次的帮助辅导。
2.作业设计内容优化的策略。
一是增强数学作业设计的目的性。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结果预设,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只有“知识与技能”是可以测量的。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及评价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作业设计的内容。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和生理特点,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把不可测性目标准确有效地渗透到可测性目标里,使设计的作业既不机械重复,又能较好地凸现教学核心目标,使作业少而精,从而达到教学减负不减质的效果。
二是把握好作业的“量”和“度”。作业的“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能否把握好作业的量是衡量作业设计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准。把握好作业难易的程度。作业留得难度大、程度深,学生无处下手,容易导致积极性下降和自信心丧失。反过来,作业难度小,程度浅,也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
三是做到基础与能力并重。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着力把握基础知识,使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巩固数学思维方法。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差异的存在,设计作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变式到综合性练习,到实践性开放性练习,练习具有了层次性,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学困生在练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中上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低层次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是抓住学生的特点,做到巧设精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就理解,并能进行模仿性练习。然而一遇到变式和综合练习,一些学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暴露出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由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常常出错的知识点和教学重点设计针对性练习、对比性练习。同一个知识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用判断的形式可以使学生从横向对比知识弄清概念;用解决问题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纵向延伸,掌握应用知识。
五是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提高作业设计的实效性。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获取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在学生对作业印象最鲜明、最清晰的时候进行当面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作业中知识的欠缺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通过作业反馈,不仅让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而且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设计新的有针对性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