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拓展

2016-04-11章秋雅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27期
关键词:供给侧研究性供给

□章秋雅

“供给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拓展

□章秋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发展性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着眼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探究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时,要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到实处,使课程活动真正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实际获得感。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确立“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不断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需求端”学生的实际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格局”“理念”“服务”三方面对该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拓展。

供给侧 综合实践 资源拓展

“供给侧”这一说法最初出现在经济领域,指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资源供给。而教学领域的供给侧是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际发展的课程资源。面对“供给侧”背景下的综合实践课程改革,作为一线的指导教师理应明确课程资源端的价值转变,即从关注“活动本身”向关注“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延伸”转变;从关注“活动步骤”向关注“对学生个性爱好的诊断与发现”转变;从以往“单一的学习资源获取方式”向“提供更多选择性”转变。以更好地服务于“需求端”学生的实际发展。

一、格局拓展,激趣与促需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命脉,只有深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结构,才能了解活动设计的意义和指导的重难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根据课程结构合理调整格局,“长短课”和“大小课题”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一)调整课时结构

在研究性学习《身边的电子产品》调查中,在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将原本固定的40分钟一节课拆分为20分钟的“短课”和40~60分钟的“长课”。短课着重扫清学生调查中概念性的认知盲点和操作过程中的困惑,比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遇到采访不配合该怎么办?……通过讨论或文献查找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解决“小”问题。“长课”用于实际操作:实地采访、数据整理、撰写报告等。“长短课”相结合的课时安排能避免按部就班而导致的学生积极性消退的状况,而节奏明快的课时安排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激发探究兴趣,也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

(二)活化课题规模

根据学生反馈的研究内容的不同,设立“大小课题自选超市”。“大课题”指研究主题较宏大,范围较广,通常需要分几个探究小分队,进行独立的“子课题”研究,如《对家乡名人的研究》《对水环境的探究》等。“大课题”所用周期相对较长,大概需要1~2个月。“小课题”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比如《班级同学用眼卫生的情况调查》《我班对学校中餐满意度的调查》等,涉及调查的内容以及参与调查的人员也相对较少,周期大概为1~2周。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意愿,自主报名。把学生的主观意愿放在主要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前提。灵活机动的探究性格局,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探究的效果便事半功倍。

二、理念拓展,发现与保护

现如今,大部分教师擅长知识“加工”,而不擅长对个性的“发现和保护”。“个性培养”绝不是口号,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有更为宽广的内涵。使学生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均衡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是要义所在。

(一)突破学科壁垒

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应保持“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理念,同时保护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某教师在指导二年级的学生学写日记时,遇到本子不够的问题。教师并没有作统一要求,而是请同学出出主意。几分钟后,许多小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可以把一格分成两格写!”“也可以拣重要的写”“还可以在本子最后粘一张一模一样的纸”……是呀!学生的思维是无限开放的,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肯定他们的个性想法。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问,而是自己想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便在教师“别有用心”设置的困难情境中不断攀升。

(二)升级评价思路

研究性学习作为实践性课程,对实践活动的评价至关重要,指导教师应转变评价思路。衡量活动的价值,应该看其是否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东西!是否有个性思维的延伸!学生是否能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活化成个体技能!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笔者给学生留长周期作业,请他们在暑假里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学生有了实际经验,自然能理解“勾”“拉”“拽”等动词表达的效果。随后笔者又请学生根据实际选一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适当用上能体现它们特点的动词。学生观察后产生了不同的困惑,比如,有人观察金鱼游的动作时产生疑问:它晚上睡觉吗?它睡觉时怎么呼吸?有人在描述含羞草的叶子变化的过程时想到:它被碰到为什么会缩拢?于是,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请教科学教师或上网查找)来解答这些疑问,提升对自己能力的认同感。教师在升级评价思路后,也会从关注僵化的知识点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现他们个性思维中的闪光点。

(三)提供更多可能性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让孩子有不同的感悟。研究性学习除了知识性目标外,还有情感价值观的取向,孩子要有自己的真实感悟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我对家乡名人调查的总结收获”环节,学生各有不同的体会。有人学会欣赏,有人懂得自省,有人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还有的意识到做事要有目标和计划。这些感悟都是他们在自行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自我感悟到的。其实,教师只需为其提供舞台,他们自然能翩翩起舞。舞台的种类越丰富,他们呈现的形式也越多样。

三、服务拓展,移动与互联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的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教学资源的供给方式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书本、练习簿,拓展到网络学习论坛、社区博客供给,又到“翻转课堂”“mooc”——教师在线服务供给,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建立相互关联的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已然是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大势所趋。

(一)移动载体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探究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的实质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探究中定会衍生出许多潜在的指导点。如何打通一个连接点,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行”同步共振,实现效果最大化。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调查采访活动全面了解,再借助DV摄录机、M P3录音笔捕捉采访细节,通过PPT呈现活动纪要,交流各自看法,用实物投影聚焦错漏,将教师的指导变得有“据”可依。

(二)交互软件

《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程《课程标准》)提到: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因此,教学定位应放长远、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多媒体教学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恰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ipad”教学,灵动交互;网络同传,实时反馈 ;“imarkup”批注,思维实现可视化 。这些电子化服务载体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又可为其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同时,在线传输突破时空局限,为合作学习以及作业交流搭建高效化的平台,大幅提升学生参与研究的兴趣。

(三)翻转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特网正积极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其灵活性、针对性、适时性和自主性弥补了集体授课单一性和限时教学的不足,网络化学习环境也有利于拓宽研究视野,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比如,教师定制“mooc”在线教学视频,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储备;互刷“Blog(博客)”,促进团队协作沟通;访问“BBS(论坛)”,拓宽研究视野。移动互联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研究性学习肥沃的实践土壤,提升对现代化网络及设备的操作应用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应有的内容。

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拓展的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在尊重学生需要、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宽和丰富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由此达到超越教材的目的,这是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1]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样本学校的课程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6).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314500)

猜你喜欢

供给侧研究性供给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