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根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兼论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传统文化观

2016-04-11程刚

实事求是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程刚



文化根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兼论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传统文化观

程刚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江苏连云港 222006)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理念、价值追求、社会功能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汲取有益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行路径选择要以“中国梦”引领方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涵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塑造自觉践行的行动自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主体认同 现代转型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中华传统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总书记指出:“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人失去了自身固有的精神独立性,那么在政治、思想、制度层面的独立性也将会被掏空”。[1](P88)每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源泉,如果抛弃了传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会出现民族精神的断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深刻论述,阐明了要在何种意义上认知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理路,在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着力筑牢传统文化根基,不断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认知当代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进而增强价值自信。

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软实力更多的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深刻揭示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生命力和凝聚力。五千年中华文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特质支撑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思想源泉。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历经先秦诸子百家、秦汉“天人一统”、隋唐“三教合流”、宋明理学等多个发展阶段,至今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能割断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延续,……我们都应当给予总结继承”。[2](P534)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厚重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现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魅力,就要结合时代特点和主题,使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基因与当代相伴、与时代相随,并以人们能够普遍认可的方式传播开来,把历久弥新、跨越时空与国度、富有永恒魅力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3]不断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持久动力源。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民族精神血脉的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多元与碰撞中屹立不倒的牢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近现代历史的特殊命运注定了我们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和别样生命力。”[4]在新的时代下,要深入发掘优秀中华文化反复强调的、被历史证明影响深远的价值理念,如“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积极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3.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继承了“儒释道”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同时萃取了外来文化精华,积淀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要素。中华文化侧重从内心的道德来审视生命,提倡重实用、重实践、重人伦、重和谐的人生态度和伦理哲学,赋予了中华儿女爱国爱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和至高境界,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为每一个道德个体提供了从容应对人生挑战的道德法则。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并且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这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要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价值涵养功能,就要不断挖掘转化其有益基因,使之成为维系中华情感、凝聚中华力量的坚实组成部分。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一致

立足传统方能真正面向未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在其理念、价值和功能层面的高度一致和原则契合则是其能够相互借鉴的内在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在于立足传统,挖掘、借鉴传统文化的价值涵养也必须建立在对二者的内在逻辑理路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

1.核心理念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意识和存在形态的关注,在当下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存在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在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倡导的理念中就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思想;在社会层面倡导的理念中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允执厥中”、“隆礼重法”、“参天地之化育”、“中则正”等思想;在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包含了“温良恭俭让”、“诚信为本”、“谦和好礼”等优秀美德……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承载与传递,寄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孜孜追求与探索,并且融合了当代具有价值共识的核心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提炼与升华。

2.价值追求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共识,是人们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际和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判断与认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坚强支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我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民族符号和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二者在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社会和谐的伦理诉求和道德主体的自律等问题上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广大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奋斗进程中,重点解决了国家富强问题,着力实现人民民主。如“天下为公”思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内容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不懈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这种“公天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中所致力的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也蕴含着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在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依法治国方略中蕴含着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在国家认同、个人德性、职业操守中蕴含着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

3.社会功能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一代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明确了三大层面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而且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26日会见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在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和社会建设的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引领力量。”[5]选择了传统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压舱石,就能在人生的航程中起到定向作用,就社会功能而言,二者又具有异曲同工的效用。传统让人们更有思想的张力和定力,在应对变幻无常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高的素养、更深的旨趣。传统如和风细雨般涵养心灵,润物无声,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三、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根基的路径选择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是文化的精髓,离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必须尊重历史、立足现实,本着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原则,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国内和国外文化的关系,不断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不断夯实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1.坚持用“中国梦”引领思想方向。“中国梦”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价值维度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根本支撑,因此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抓手。“中国梦”生动展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愿景与期望,体现了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在于它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广大人民对其有着强烈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从历史视角来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既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有了新的研判,推动了理论体系的深化发展;同时这又是中国古代“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语境的最新表达方式。“中国梦”以其鲜活的时代话语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华,反映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孜孜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光荣与梦想,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聚合融通功能,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文化引导力和影响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2.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涵养,厘清其渊源、脉络、走向,坚持从三个层面的结合上发挥其所蕴含的价值。

坚持制度层面引导,突出个人创造力的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这对于推进社会发展当然具有进步意义,但历史地看,其压制个体发展自由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这样就使得个人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无法有效唤起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的发挥,最终扼杀了可能的创造性。针对这一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认为要实现强国战略就要通过有效制度设计来确保个体充分展现才能和智慧,形成人才大量涌现、各尽所能的生动局面,让所有创造的因素充分涌流。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大公开遴选、竞争上岗等制度机制的建设力度,营造一种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为文化强国建设助力。

坚持“契约责任”的建构,培养责任担当意识。总体而言,传统文化中靠道德本身来维系个体社会责任的模式日渐式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得市场的决定作用已经凸显,市场条件下对规则意识的强调程度增加,更加注重责任的平等与共担,因此传统的维系模式就变成了以自由平等、共同责任为特点的现代契约理念发展的桎梏。由此,应该更加注重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建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的“契约责任”,使其表现出现代责任主体的共识,并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相融通,让契约观念成为现代人们真正的价值遵循,为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价值追求导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积极倡导个人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并且鼓励人们通过实践将追求转化为现实。“自我实现”的价值目标是对仅仅热衷于实现物质层面追求的超越,在现实意义上更加代表未来的方向,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和人类共同文明进步的目的。同时,“价值追求”层面的笃行和坚定也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创造的持久源泉,发挥先进意识的能动作用,即能促进个体活动更加符合普遍的价值理念、实现自身发展,又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可以说,个人实现的价值追求应该成为新时期的主流理念,并且深深嵌入心灵的深处。

3.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对待传统文化,舍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要明确这绝不是“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的简单逻辑,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推陈出新,抱残守缺只会走入泥淖、不能自拔。但是要看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加之传统文化自身也有一个现代化转型的阶段,所以这个接受过程肯定具有曲折性。推动文化的发展转型是我们依然要面临的时代课题。

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重视其有益的价值基因。传统文化的来源众多、博大精深、包含万千,开发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事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败,思想层面要坚决抛弃“传统即落后”的观点,坚持借鉴使用的原则,高度重视挖掘优秀价值基因,使得传统可以再现生命力;其次,要加大传播力度,重视价值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榜样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坚持正面引领的宣传报道原则,选取先进典型和优秀素材,弘扬正能量,不断夯实大家的文化自信。在宣传与传播中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坚持“三个讲清楚”的基本方向,把文化的自信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内心之中;第三,要加强保护,创新传承方式。在文化多元的世界中,能否建设好自己的先进文化至关重要,这是民族自强、自立之核。尊重传统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因此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体制机制,真正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久远流长。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要加大传统文化的课程力度、加强融合,同时,可以通过现代传媒平台打造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样态,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可知性、可感性、可亲性。只有切实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有真实生命力,才能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化。

4.塑造自觉践行的行动自觉。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必须在知行统一上下功夫,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方能润物无声。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理解把握其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使其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行为意识。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道德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大众的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能力。

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引导,引导的结果就是使这种价值要求能够内化为行动自觉,真正成为大众内心深处奋发有为、崇德向善的行动力量。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鲜明地提出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抓好”的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知与行的统一。思想自觉要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各级党和政府要全面规划、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充分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的力量,并借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节假日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宣传活动,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头,以身作则,讲党性、讲品行、做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的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4]习近平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5]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4-09-27.

责任编辑:李月明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1.24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儒家文化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13WA58)、连云港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4LKT2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