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中的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2016-04-11张国
张 国
《摆脱贫困》中的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张 国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北京100044)
摘要:对外开放是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该书中既阐述了对外开放和对外开放意识的重要性,也探讨了对外开放的模式选择、环境改善、文化宣传、实效增强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该书中还研究了对外开放同扶贫工作、对内开放、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该书中,对外开放思想的全面系统阐发是同唯物辩证法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的。该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既是习近平同志全面调研和深入思考闽东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智力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他工作中的实干精神。从对外开放所处的阶段来看,该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围绕着引进来这一主题来进行阐发的。
关键词:《摆脱贫困》对外开放思想 主要内容 基本特点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是他在推动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的记录,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对外开放是他在该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主要对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和仔细归纳,并对其基本特点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一、《摆脱贫困》中的对外开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的对外开放工作正处于初期。当时,他工作所在的福建省虽然是是对外开放的前沿省份之一,但是工作所在地的宁德地区却是福建省的贫困地区之一,因此,摆脱贫穷落后自然就是当地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经济建设主要方面之一的对外开放,自然也和摆脱当地的贫困状态密切相关,因此,该书中所探讨的对外开放问题就是对外开放前沿省份中的贫困地区的对外开放问题。
二、《摆脱贫困》中的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摆脱贫困》一书中所涵盖的对外开放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是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来阐述对外开放重要性的。1989年4月,他在《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一文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1](P108)在此,他明确地阐发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有益之处。之后,在该书的跋中,他又明确指出:“试看今日之域中,中国之所以成为地位稳靠、说话响亮的重要国家,正在于她坚持改革开放,获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1](P215)在此,他是以中国为例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即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那么,宁德作为福建省的一个贫困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和摆脱贫困的目标,自然也要遵循历史规律,积极采取对外开放的有效政策和措施,而不能再继续封闭下去了。
2.对外开放意识的重要性。很显然,某一方面思想意识的落后只会导致相应的工作很难开展起来。具体到对外开放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只有首先意识到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努力推进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在书中,他多次强调了对外开放意识的重要性。在此,他主要是针对宁德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阐述对外开放意识的重要性的。1988年9月,他在闽东九县调查之后指出:“闽东,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艰难。”[1](P4)无疑,在这样的贫困地区要做好对外开放工作,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对外开放意识的确立和增强的问题。1988年10月,他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地指出:“尽管这样,目前所做的工作只能算是对外开放的训练,培养开放意识,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1](P70)1989年1月,他在接受《福建论坛》记者采访时又指出:“我特别感受到,有一个开放的观念是重要的。”[1](PP73~74)1989年4月,他在《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一文中也指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这是开放的前提条件。”[1](P108)从他的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在贫困地区要想搞好对外开放工作,操之过急是绝对不行的,首先应当从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意识的转变入手,逐步打开这方面的工作局面。
3.对外开放模式的多样性。在书中,习近平同志阐发了全国各地对外开放模式应当是多样化的重要观点。1988年9月,他在闽东九县调查之后指出:“由于时间、地点、生产要素组合不一样,开放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照搬特区、开放城市的做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道路。”[1](P4)到了1989年2月,他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这篇文章中又明确地指出:“不要盲目照搬特区的做法,远离老城区搞孤立的开发区,只能依托现有的城镇,也就是说,内涵式开发区的路子。”[1](P97)他的以上精辟阐述表明,宁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的开展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先进地区的做法,而要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点的对外开放之路。
4.对外开放环境的改善。在书中,他多次强调了对外开放环境的改善问题。1988年9月,一方面,他指出:“开放有一个准备的过程,比如投资环境的改善,创汇条件,可能外销产品的外销比重,等等。就拿投资环境来说吧,诸如‘水、电、气、路、桥’等,我们虽然不能与城市和发达地方攀比,但也要创造一个起码的条件。”[1](P4)另一方面,他又明确指出:“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我们不要模仿大城市,搞一整套庞大的机构,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全新的办法,比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改善服务质量,‘一个窗口,一个图章’,等等。另外,除了要坚决执行国家制定的法规、条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1](P5)在此,他阐述了对外投资环境涉及到的两个方面:基础设施条件是硬环境,给外商提供的服务是软环境。他指出:“还有一个情况是,宁德地区经济之所以不发达,缺电和交通落后是重要原因。要发展工业和农业,实行对外开放,没有充足的电力不行。”[1](P66)在此,他强调了基础设施条件这一硬环境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性。1989年1月,他在接受《福建论坛》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受制于软、硬环境的完善。这几年不少地方的开放实践证明,减免税不是那么吸引人,外商不仅要省钱,更关心的是赚更多的钱,要求事好办、办得利索。闽东地区可以大有作为的是软环境的建设,比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就是很有吸引力的。”[1](P73)在此,他主要阐述的是闽东地区自身在对外开放中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接着,他指出:“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肯定会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1](P74)在这里,习近平同志指出了贫困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中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1989年2月,他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这篇文章中指出:“这几年各地开放的实践证明,减免税不是外商最重要的参照系,他们不仅看省钱,更关心多赚钱和好赚钱。闽东的软环境建设大有可为,比如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坚持一个窗口对外,防止政出多门,拖拉扯皮等。”[1](PP97~98)在此,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了闽东地区自身在对外开放中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1990年5月,他在《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指出:“因此,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为闽东工农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创造必要条件。”[1](P208)在此,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改善对闽东地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性。
5.对外开放中文化宣传的重要性。在宁德工作期间,他也十分重视通过文化宣传来推动本地的对外开放工作。1990年1月,他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一文中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就要让外面的人更多地——更全面地了解闽东。这一点很重,要显示出闽东的特点,以增加吸引力。如果一个地方对外面的人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就不能说这个地方改革开放搞得好,也证明了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密切相联。”[1](P22)从他的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出,通过文化建设来宣传本地的文化和自然风光,自然有助于增强其对外吸引力,那么,这里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就会因此而有所起色,甚至是大有改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他指出,应当着力办好畲族文化节和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电视音乐片。
6.对外开放要讲求实效。在闽东任职期间,他曾多次强调,对外开放应当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讲求工作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和花架子。1988年10月,他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的思路是,大门敞开,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因地制宜,沿海条件好的县多搞一些,山区条件实在差的,也不刻意强求。我主张不图虚名讲实效,不能为开放而开放。”[1](P70)1989年1月,他在接受《安徽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现实出发,发挥沿海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1](P77)1990年3月,他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指出:“如果我们一说起改革开放,就会马上四方来助,八面来风,其结果,只能是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1](P56)习近平同志的以上这些精辟阐述表明,即使是贫困地区,只有在把握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也会有所作为的。
7.对外开放和扶贫工作的关系。在闽东工作期间,他一直是把对外开放和扶贫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大力推进。在1989年2月,他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我认为,开放和扶贫对闽东来说,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都应统一于商品经济规律的运动之中。这种‘统一论’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开放和扶贫有一定差异,具体地表现在两者都有自己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所以必须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第二,开放和扶贫彼此融合,所以我们提倡的是,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第三,开放和扶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扶贫的成果将是开放的新起点,开放将使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所以我们必须争取整体功能效益。”[1](P97)在此,他从区别和联系两个层面精辟地分析了开放和扶贫的关系。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基础上,他指出:“闽东经济发展应该是开放和扶贫的政策双管齐下,闽东的开放和扶贫工作应具有自身的特色。”[1](P97)
8.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认为,当地的开放工作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方面,仅仅讲对外开放是不全面的。他指出:“要把对外经贸工作和对台经贸工作结合起来,以大力发展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业务和对外贸易,拓宽对台贸易和引进台资新格局。”[1](P98)在此,他所说的对台经贸工作就是闽东当地对内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6月,他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双向开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一方面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1](P122)在此,他希望依靠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开放来推动闽东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缩短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
9.对外开放同资源开发相结合。改革开放的初期,闽东的农、林、水电等资源的潜力很大。有鉴于此,在宁德工作期间,他也主张在对外开放时应当考虑到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把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用具有闽东特色的资源来增强对外的吸引力。”[1](P98)在此,他既把闽东当地丰富的资源作为吸引外商落户本地的一个招牌,又想通过引进外资来推动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推动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例如,在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他明确地指出:“可以集资上小型电站,寻求外商独资或与外商合资合办中型电站,逐步形成以闽东水电为主,又与省电网联网调峰结合的电力工业体系。”[1](P94)在此,他是想将对外开放和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得外商在开发宁德当地的资源中有所获益,同时也可以借此推动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摆脱贫困》中的对外开放思想的基本特点
在梳理《摆脱贫困》中对外开放思想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所形成的对外开放思想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比较系统全面。在宁德工作期间,他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对外开放意识的重要性、对外开放模式的多样性、对外开放环境的改善、对外开放中的文化宣传、对外开放的实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对外开放和扶贫的关系、对外开放同资源开发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对外开放思想。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是比较全面系统的,涉及到了对外开放的很多方面。
2.它的形成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坚持调研和深入思考是分不开的。1961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2](P233)在此,毛泽东同志强调了调查研究对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任务完成的重要性。同样,对外开放任务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同志刚到闽东工作时,就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了宁德的九个县和浙江省的温州、苍南和乐清等地,全面了解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状况。在调查掌握宁德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分析了宁德对外开放中存在着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基础设施条件差、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了推动当地对外开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增强人们的对外开放意识,使得当地人认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加强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对外开放的软环境,认真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对外开放模式。同时,结合资源开发、对内开放、扶贫工作、文化宣传等工作来做好对外开放工作。可以说,如果离开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思考,他就很难形成比较系统的推动宁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的思想。
3.它很好地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工作中的实干精神。他在书的跋中指出:“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在于它是行动。”[1](P216)可以说,这是他在工作中对实干精神的高度重视。当然,这种实干精神既是对客观规律尊重的反映,也是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具体到他在宁德的对外开放工作的实践和探索,其实干精神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宁德各个县的实际情况,这是对外开放中实干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掌握宁德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对外开放的软硬件环境,认真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对外开放模式,这是实干精神的重要体现。再次,结合资源开发、对内开放、文化宣传、扶贫工作来做好对外开放工作也是对外开放中实干精神的重要体现。最后,在他离任时宁德地区摆脱了贫困,这是他在实干精神的指导下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证明。
4.它的形成是习近平同志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深入思考宁德对外开放工作的思想结晶。无论是开展实际工作,还是通过深入思考来总结工作经验,他一直都十分注重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书中,他多次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宁德对外开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他主要运用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的理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的理论来分析闽东地区的对外开放工作中的以下问题:人民群众开放意识的普遍欠缺、对外开放的模式选择、对外开放的环境改善、对外开放中的文化宣传、对外开放的实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处理、对外开放和扶贫的关系协调、对外开放同资源开发的关系调整。可以说,正是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导下,他在闽东工作期间才得以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以贫困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对外开放思想。
5.它是以引进来为主题的对外开放思想。《摆脱贫困》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的早期阶段,引进来是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走出去还处于一个次要的位置。在当时的闽东地区,他刚到任时,对外开放工作相对滞后,引进来自然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亟需加强。当然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中,他对走出去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1989 年10月,在《困境的突破——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一文中,他在分析乡镇企业发展的立足点时谈到了走出去的问题。他明确指出:“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近年来,闽东的竹编、蜜饯、食用菌等产品已经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市场。这应当成为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P136)在此,他对宁德当地企业走出去的把握和认识无疑是正确而富有前瞻性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曹李海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