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疆多元文化的爱国主义意蕴*①
2016-04-11陈访贤
陈访贤
浅谈新疆多元文化的爱国主义意蕴*①
陈访贤
(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处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新疆多元文化作为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意蕴,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包容性、交融性、扬弃性和凝聚力四个方面,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利条件,值得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
关键词:新疆 多元文化 爱国主义 意蕴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新疆多元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融合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特殊地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利条件。深入挖掘新疆多元文化的爱国主义意蕴,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贴近新疆区情和学生思想实际,将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于新疆多元文化的自豪感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度、接受度,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重灌输、轻体验;重氛围、轻情感;重要求、轻文化的弊端,切实提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总体上看,新疆多元文化的爱国主义意蕴主要表现为“四个奠定基础”。
一、新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为增进“五个认同”奠定基础
包容,即宽容、容纳。文化应该具有包容性,唯有包容,文化才能生存和延续。所谓文化包容,是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平等相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历史上,新疆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与沟通,形成多民族、多语言文字、多文化共存的局面,是新疆多元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它除了促进新疆多元文化历久弥新、自我更新、传承发展,推动文化的长久繁荣,还为高校大学生实现对各民族、各民族文化、各民族发展的包容,增进“五个认同”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1.对各民族的包容。新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客观上要求作为新疆多元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的各民族实现对彼此的包容。这是各民族文化整合形成新疆多元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新疆多元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高校大学生对各民族的包容虽然是民族团结的要求,但从根本上说则是由新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所决定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一是树立包容的思想。高校大学生在包容思想的引导下,能够正确认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独特贡献,正确评价各民族开发新疆、守卫边疆、抵抗外敌、抵御分裂、维护统一的历史,正确看待各民族在历史渊源、发展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二是树立相互尊重、接纳与认可的意识。包容要求尊重,而尊重意味着接纳与认可,尊重、接纳和认可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必要前提。三是树立开放的眼光。包容要以开放为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是文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个体成长进步的动力。树立开放眼光,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消除心理防范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流、学习、借鉴。
2.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新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既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也表现为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与整合。新疆多元文化是对各民族文化包容的结果,同时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包容又是推动新疆多元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大学生作为新疆多元文化的重要传承者,除了有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还要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态度,这是新疆多元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也是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共荣共生的需要,更是增进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要求。这种包容一方面表现为对其他民族文化背景、传统和习俗的差异、特点和优势的包容,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其他民族学生在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殊性的包容。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欣赏和学习,进而形成“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观念,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认同,每个人都应该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思想,切实培育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3.对各民族发展的包容。如果说对各民族和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是新疆多元文化对文化载体和构成要素的关照,那么对各民族发展的包容则是新疆多元文化对文化传承者命运和前途的关切。民族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人口发展、族体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各民族发展的包容既体现了新疆多元文化所内含的包容、宽容精神,也体现了新疆多元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除了关心本民族的利益和发展,还包容其他民族的利益和发展;除了关心民族地区的发展,还包容其他地区的发展;除了关心自身的发展,还包容其他民族学生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共同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无论是各民族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新疆的建设,共同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基于新疆多元文化对各民族发展的包容,本质上都要求实现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新疆多元文化的交融性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交融,是指事物交汇融合在一起,具有嵌入性、整体性、一体性特点。文化交融反映的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整合、聚合形成一体的状态。新疆多元文化的交融性主要表现在: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在饮食、服饰、娱乐、婚姻、宗教、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2]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它为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而民族之间的融合又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交融。
新疆多元文化的交融性为高校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把民族团结看作是“空气”、“阳光”,把维护民族团结看作是生活习惯,把加强民族团结看作是政治上坚强的表现;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思想观念、“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经验总结、“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3]的谆谆教诲;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将和睦各民族关系作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必要基础,将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讲民族团结的情、说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作为提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环节之一,将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作为警惕防范分裂渗透的基本前提。高校是育人的一方净土,对新疆高校而言还是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场所。深入探讨新疆多元文化的交融性特征,是新疆高校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新疆多元文化的扬弃性为正确对待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扬弃本质上是“批判地继承”,反映的是既保留又抛弃的辩证思想。文化的扬弃指对一切文化遗产既有继承又有批判的过程。[4]可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一切文化遗产,克服文化虚无主义或者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是文化转型提升的客观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如何对待和传承民族文化,这是高校大学生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比重大,他们高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将自己与本民族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对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由各民族文化整合形成的新疆多元文化为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新疆多元文化的发展既是各民族文化在整合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和吸收各自优点和长处的过程,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抛弃糟粕的过程,因此它是对各民族文化“扬弃”的结果。这种扬弃性为高校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启迪,有助于学生辩证地对待本民族文化,认识到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劳动的结果、传统的凝结、智慧的结晶,有许多富于益智、催人奋进的方面,认识到民族文化应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文化引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进而对民族文化采取辩证统一、分析批判、有所鉴别的态度,做到既肯定文化中的精华,又否定文化中的糟粕;既对民族文化保持高度的情感认同,又将民族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范畴;既主动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又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有益文化元素。
四、新疆多元文化的凝聚力为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奠定基础
凝聚力表现为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服从性。文化凝聚力的功能在于维护文化共同体的团结、稳定与发展,其基础是文化共同体成员达成高度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的力量促使文化共同体成员把维护共同体的团结和利益作为第一原则。[5]而爱国主义情感是对归属于祖国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对祖国具有肯定性质的一种心理体验,其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归属感、认同感、忠诚感、价值感、尊严感、荣誉感、责任感等等。从国家层面看,文化的凝聚力是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的源动力,它对文化共同体成员的统摄力和号召力将强化成员的国家认同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这在美国、新加坡等一些多元文化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新疆多元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整合、聚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契合人们的价值标准、思维模式、精神喜好和情感需求,成为各民族共同认同的特殊地域性文化。与此同时,新疆多元文化从属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与新疆多元文化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可见,新疆多元文化的凝聚力既是吸引、感召和团结各民族的动力源泉,又是中华文化强大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为人们提供凝聚和依附的中心,彰显家国情怀,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向心力,为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奠定坚实基础。第一,从思想意识上看,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华民族与本民族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本民族发展、祖国发展与新疆发展的关系,澄清思想误区,消除思想偏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树立“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的历史和时代责任提供思想认识基础。第二,从文化认同上看,有助于将对本民族文化、新疆多元文化的认同提升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继而消除文化上的偏见和隔阂,推动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欣赏,形成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良好局面。第三,从情感体验上看,有助于满足情感归属的需要,将新疆多元文化看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文化,将中华文化作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依归,从而服从中华文化体系的规范,为建构和守望共有精神家园创造文化、思想和心理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5—10—14.
[2]张洋.多元与融汇:新疆文化的恒久符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3]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 2014-05/29/c_1110925804.htm,2014-05-29.
[4]常乐.论毛泽东的“文化扬弃论”[J].哲学研究,1994(02).
[5]马运军.文化凝聚力:文化建设的主题[J].探索,2003(03).
责任编辑:李月明
中图分类号:G127.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2.21
*本文系①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新疆多元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BKS057)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3BKS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