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专栏 (主持人:程晓堂)
2016-04-11
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专栏(主持人:程晓堂)
主持人按语: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时间里,我国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在改革中发展。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与与发展又将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更是引起业界人士对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高度关注。关于英语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各种观点和意见也频繁地刊载在各种媒体。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既需要政策的支持与指导,也需要理论务虚的引领,但更需要实际调查与实践研究。本专栏刊登的前三篇文章都是以实际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报告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摆事实、说道理,探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中观层面的问题。第四篇文章则结合实例讨论了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的问题。
近一个时期,关于英语专业讨论得最多问题是: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朱跃和戚涛两位教授的“论英语类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吻合度、适应度和保障度”一文以安徽省本科院校为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吻合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该文指出,课程建设是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类专业改革成败的核心因素。课程体系建设表面上看,只是课程本身设置的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涉及到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和质量保障等各个环节。
英语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可以由相关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来确定方向,但最终落实还需要院系的规划和教师的积极参与。郭英剑教授的“新时期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一文以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综合改革为例,详细地阐述了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对英语专业建设的理论思考,重点介绍了改革的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性试验。这是英语专业的一次综合改革,不单单涉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还牵涉到改革的理论基础、发展思路,同时也与教学管理、教师发展、技术手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文章介绍的改革实践尚处摸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英语专业一直有一个误解,即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实无专业可言,他们只有语言技能而已。其实,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英语以外,也要学习专业知识,如文学、语言学知识。正是因为如此,英语专业的教学一直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如何既掌握语言,打好语言基本功,又掌握专业知识。《国标》提出减少英语专业技能课教学学时的同时,建议探索语言与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思路。其实,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结合的思路早已存在,但不同时期业界对此思路的认识和具体做法并不完全相同。金利民教授和张超老师合作的“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一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讨论型课程为例,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在这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即讨论型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该文还通过由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组成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该讨论型课程类型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由“教师引发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或展开)-教师跟进提问-学生进一步阐述”等步骤构成的课堂讨论模式。
本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是笔者所写的“英语课堂上究竟应该做什么?”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笔者注意到,关于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较少涉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同时,笔者在调研中注意到,课堂上的很多教学环节与教师设置的教学目的并不契合,与英语专业的整体课程目标偏离得就更远了。由此引发笔者的一个疑问:目前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做的很多事情究竟是不是英语课堂上应该做的事情?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可以由学生在课外完成的学习活动尽量不要在课堂上去做;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和周围学习者的作用;过多的课堂讲解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应尽量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活动。
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既涉及宏观问题,也涉及中观和微观问题;既有理念和理论问题,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既有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院校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本专栏的四篇文章只涉及到诸多问题中的少数问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业界同行来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特别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来探讨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