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山申遗宣传片英译欣赏和探讨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

2016-04-11周梅芝黄克进

社科纵横 2016年12期
关键词:花山岩画原文

周梅芝 黄克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 崇左 532200)

花山申遗宣传片英译欣赏和探讨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

周梅芝 黄克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 崇左 532200)

2016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委会第40届会议审议通过,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花山申遗成功,其优美的宣传片英译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文的翻译方法进行鉴赏并加以探讨。

花山申遗宣传片英译欣赏探讨

一、引言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标志着花山岩画从民族文化瑰宝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转变。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展示出独特的景观和岩石艺术,生动地表现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当地古骆越人在左江沿岸一带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目前对该传统的唯一见证。左江花山岩画中的铜鼓及相关元素与当地铜鼓文化直接相关,见证了该区域广泛兴盛的文化特色。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骆越人,为了表达对神明和自然的崇拜,有意识地选择江水转弯处、面对江水来向的崖壁,精挑细选崖壁上适宜的位置,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的技术和方式,绘制了大量场面宏大、动感强烈、神秘十足、震撼人心的岩画。

岩画的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人物是主像,只绘轮廓,不描五官。兽像张嘴竖耳,奔于人像之前,或为坐骑或为祭品。器物多为刀剑铜鼓,或立于人胯下,或置于人像周遭。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幅幅完整的神秘图画。

这些“无字天书”仿佛一个个谜,是谁“挥得笔如椽,乾坤写此大诗篇”?何因“江作砚池山作卷”?何时“鬼斧神工输技巧”?何由“风吹雨打犹鲜妍”?多年过去了,学者专家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都不敢断言“破解”。(摘自崇左新闻网)

岩画图案个性独特鲜明,以蹲式人形图像为主,颜色全部为赭红色,在灰黄色的崖壁上显得格外鲜艳醒目,历经千年岁月侵蚀,仍留存至今,被称为“花山岩画”。

花山申遗宣传片将花山岩画景观描述翻译成英语,在传递文化意象的同时,保持民族文化元素,从而让世界更多人了解、认识骆越人(壮族的祖先)的民俗文化,对推进现代文化旅游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接受美学与民俗文化翻译

接受美学(Aesthetic of Reception),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美学和阐述美学,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fgang Iser)。他们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

研究创作与接受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汉斯,1982.)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是信息的主动接受者,是文学历史能动的创立者。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文本的过程不是译者和译本单向向读者灌输形象和意义,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读者积极地介入和参与,与译者、译本形成辩证的对话关系(秦洪武,1999)。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都有“期待心理”,意指读者原有的趣味、爱好、素养和期待等阅读经验形成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这样的前提下,译者必须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深刻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洪明指出,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的“期待心理”,重视对译文读者的关照,但又不能迁就读者,而要超越读者,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才能向读者推介中国的特色语言、宣传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三、花山申遗宣传片英译赏析

花山申遗片视频总长度为11分钟,秀美的风光画面配以优美的英文解释,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那娓娓道来的译文,令读者感到一种特殊的内在美。这种美学贯穿宣传片始终,包括词语翻译、句子翻译和句式的选择。

1.译文用词内在的特殊美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们建立互信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迥异,对于同样的词,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基于接受美学的视角,译文读者是译者要考虑的中心。译者不仅要关照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同时还应关照他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花山申遗宣传片译文的译者充分运用了这一原则,片中运用的很多词汇,充分考虑到美学的理念,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在花山文化预告片的片头,译者将“山奇、洞美、水清、石秀、美丽神奇的山水画廊”翻译成“miraculously picturesque gallery of strange hills,beautiful caves,clear water,and fine stones”.而“miraculously picturesque gallery of strange hills beautiful caves clear water and fine stones”的运用正好符合译文读者的理解习惯。“miraculously”用来表示“神奇”的;而“fine”用来形容“秀丽”。

为了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心理,译者采用与读者语言相近的表达方式,以吸引读者。如用“handsome hill”翻译“秀丽的山峰”;用“a worldly paradise”翻译“人间仙境”;“magic power and vital”,“魔法作用”;“ghosts god”,“鬼神”.等等。这些词常在西方文化中用来表示意象。“handsome”一词用于描述人俊美,译者则用于表示山峰的秀丽。“paradise”原义指“伊甸园”或“天堂”,西方人指“无忧无虑之地”。magic and ghost god”被翻译成“魔法的”、“超自然的”,符合西方的文化习惯,满足他们对译文的期待心理。

除此之外,译文还根据原文的主旨大意将原文的单词翻译成英语,使花山文化景观的描述更栩栩如生。例如:scarlet red赭红色、bronze bells羊角钮钟、knives and swords刀剑、primitive simplicity古朴、happily singing and dancing狂舞欢歌、rough and strong粗犷、weathering风雨侵蚀、keeping prosperity保人丁兴旺。尽管这些词语的英文含义与汉语相似,但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突出了英语的实际特点,符合外国读者的审美观。

2.句子及词语翻译精炼与畅达美

花山申遗宣传片中文对景观的描述大多用具有中国韵味,文字优美、富含诗意,要将其翻译成英语,只能从意译的角度重组句子,将原文大意呈现给西方读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传神再现中文诗般的意境,精炼畅达。以下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一:左江是中国西南边陲一条古老的河流,穿越喀斯特地貌的群峰,流经崇左的洼地,汇入西江,奔向大海。

英文翻译:Zuojiang,one ancient river of China’s Southwest border,flows through the karst peakclus-ter and depression of Chongzuo and joins Xijiang River to the sea.

例二:在这画廊里,遗存有被列入中国世界文

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花山岩画。

英文翻译:In the gallery,there exist Huanshan rock arts which are listed in China’s preliminary list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在第一句子中,译文用两个并列的动词(词组)flow through和join将整个句子完整地表达出来,即忠实于原文,又传神地把“穿越”、“流经”以及“汇入”“奔向”用一个动词或词组串联在一起,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充分照顾译文读者的期待心理。第二句译者则用gallery(原义:室内陈列馆,画廊)来表示左江沿岸的画有岩画的长廊;用rock arts传神译出了骆越人作在岩壁上的画。在申遗宣传片中,译者用很多这样的词语来描绘骆越人在迈入青铜器时代时的诸多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与岩画上所描绘的内容有紧密联系。带有当代民族特色的词语,如:squatting figures(蹲式人像),dog-loving customs(爱狗习俗),bronze drugs(铜鼓)等等,在花山申遗宣传片中不胜枚举。将这些具有壮民族文化元素的东西准确地展示给读者,言简意赅,是该宣传片的一大亮点。

3.语句错落与表达的自然美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句子结构差别很大。汉语在描述事物(尤其是景色描写)时常常用诗一般的形式来描写,节奏自然和谐,参差错落,极具美感。在翻译时,译者要平衡汉语这种句子与英语的关系,将其韵味译出,实则不易。而花山申遗片则用层层推进的方式,以大量的被动语态,定语从句和长句分解来翻译,将古朴的壮民族的文化瑰宝——花山岩画介绍给世人。下面是申遗片中此类句子翻译较典型的部分。

(1)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在汉语中除了表示强调作用之外,较少使用,而在英语中,这一时态的运用却很普遍。宣传片英译出现了大量含被动语态的句子,易于译文读者接受。

例子一:

原文:这些遗存在左江流域内诸山体崖壁上的古代图画符号统称左江岩画。

译文:The ancient pictures and symbols on the hill cliffs in the Zuojiang river basin are collectively called“Zuojiang rock arts”.

例子二:

原文:(这些岩画)是2000多年前中国战国至东汉时期,南方壮族先民的伟大创造。

译文:They were creat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Warring States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and were a great creation by the zhuang nationality ancients in the south.

例子三:

原文:花山岩画所记录的古代传统在当地人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

译文:The ancient traditions recorded by the Huashan rock art can still be seen in the local life.

这些句子均用被动语态来翻译,在把原文大意准确翻译的同时,也符合西方人语言习惯。

(2)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是句子起修饰作用的子句,用于修饰句子中的某个名词或代词,有时也用于解释前面所描述的内容。英语对定语从句的运用很普遍。宣传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定语从句来翻译句子。请看下面这些句子。

例子一:

原文: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神奇的文化珍宝。

译文:Even more amazing is the admirable cultural relics which is passed on for generations.

例子二:

原文:花山,壮语称为“芭来”,意指画有图画的山。

译文:“Huashan”,which is called“Ba Lai”in zhuang languange,means“mountains with pantings”.

例子三:

原文:陡峭的山崖是展示壮美岩画天然的画板,像是大自然中一座绝美的人类艺术博物馆。

译文:High mountains with sharp cliffs are natural painting boards which display the gorgeous rock art,like a great art museum of human being in the nature.

在描述具有壮族民族文化元素的花山岩画

时,译者借助定语从句,把这样文化瑰宝介绍给读者,即把难以解说的民族文化韵味充分解释说明,又能让外国读者充分理解这一文化内涵并欣赏到其中的美。这样的句子在片子中共有十一处。

(3)长句分解翻译,表达原文的意象美

将汉语长句通过分解成几个英文句子,把原文的大意准确传达给读者,是宣传片的又一个亮点。下面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原文:关于花山岩画的主题内容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那是战争前誓师场面,或是战争胜利后的祝捷盛况;有认为那是与宗教有关的祭祀场面;也有人认为,花山壁画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图画或符号,是神圣的巫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内容不仅限于与战争有关,而应该广泛得多,有祭日、祭铜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保人丁兴旺等之说。

译文: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ir rock arts arouses wide discussion.Some people say they describe the mass pledge before the war or celebration after victories.While others believe they are religious sacrifices,still others think that rock arts are pictures and signs of magic power and vital component of sacred sorcery ceremony.In this sense, the subjects of these rock arts vary from war to religious sacrifices to the sun,bronze drum,rivers, ghosts god of grain and earth and keeping prosperity.

此句的中文是一个用分号连接起来的长句,英文翻译将其分成四个独立句子。其中动词"arouse"的运用让句子具有拟人化特征;对"保人丁兴旺"的翻译采取人文关怀的做法,体现译文不同的文化特色及其对读者的关照。而用religious sacrifices to the sun,bronze drum,rivers,ghosts god of grain and earth翻译“祭日、祭铜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这些带有壮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和祭拜天地鬼神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的民俗,充分考虑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和语言习惯,体现西方人崇尚现实主义的特点,极大提升了花山岩画申遗宣传片的宣传效果。

四、结语

花山申遗宣传片英译具有一种特殊的内在美,对申遗的成功起助推作用。本文综合宣传片的英译的几个视角,旨在欣赏译者在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其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将古骆越文明的文化意象准确传递给译文读者,既保持民族文化元素,又充分照顾目标读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1]Hans Robert Jauss.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211.

[2]Robert C,Holub.Reception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84.

[3]Iser,Wolfgang.The Implied Reader:Patterns of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 nyan toBeckett[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

[4]汤非非,翻译美学与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随荣谊,李锋平.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J].外国语言文学,2008.

[6]朱兵艳,刘士祥,姚立佳.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海南旅游景点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20-123.

[7]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8]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265.

[9]向祯平.从接受美学看张家界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3.

[10]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外国语,1999.

H315.9

A

1007-9106(2016)12-0142-04

周梅芝(1965—),女,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花山岩画原文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花山欢来啰
花山请你来
我在花山等你来
花山恋
孜孜荣岩画
岩画系列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