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2016-04-11吴涧芳
吴涧芳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被倡导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为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方法,还要了解影响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因素,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生的基础储备、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条件。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专业水平;基础储备;探究兴趣;个体差异;学习条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99-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必经之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方法,还要了解影响探究性学习的因素,这样才能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讨、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接受性学习相比,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的讲授相对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相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需要。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设计、参与和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教师对于如何安排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授重要指导教师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以及何时介入等问题,都应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那只能说盲目探究,形式上的探究。范文澜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犹如歪嘴和尚念经,念一句歪一句。”由此可见,教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基础储备
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对于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积累,而欲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每个老师都必须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储备。必要地基础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学懂、学扎实。有了基础,才能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而不能像现在的某些课堂,完全舍弃的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整节课搞什么自由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简直就是做给别人的看的,并不会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不带强制性,完全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他必须以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兴趣)为前提。试想,让学生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问题去自主探索研究,将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学生的探究兴趣对于实施探究性教学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对探究问题不感兴趣,就会自我失控,出现搞小动作、开小差,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以外。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否则这种表面热闹的课堂只能流于形式。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但在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想象:在小组讨论或汇报结果的时候,往往只是少数的好学生在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一部分在随声附和,还有一些学生干脆一言不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探究能力,一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俨然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最终那部分学生将被边缘化,使精英化的培养模式下移到小学。这将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五、学生的学习条件
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的情境和方法。而探究的问题和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和交流。有些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需要通过更加广泛的途径来解决。比如有些问题必须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获得信息,通常的方式是看书、上网或向其他人请教。而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前两个条件均不具备,(农村学生的人均图书的拥有量严重不足,上网更是遥远的事情)因此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客观因素的存在,不仅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条件施教。
观念改变行为,当我们带着新课程理念满腔热情地投身教学时,一定不要忘了作为教育者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