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文化自信视野下的国家非遗通渭小曲传承

2016-04-10吉文莉

社科纵横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通渭通渭县小曲

吉文莉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定西 743000)

浅议文化自信视野下的国家非遗通渭小曲传承

吉文莉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通渭县以文化自信为理念、以丰富创新为思路、以彰显通渭小曲艺术魅力为前提激发保护传承地方曲艺的自觉性;以全面普查和深入发掘及系统整理为切入,以走出去开放式交流展演为主打、以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提升、以搭建县有文化馆、乡镇有限公司、村有协会的组织体系为依托、以薪火传承传习培训班为载体,实现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渭小曲这一地方曲艺的保护和传承,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的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成效显著的可供大家参考借鉴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文化自信通渭小曲保护传承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扩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自信矩阵”,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器”,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文化自信,就是要热爱传统优秀文化,弘扬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近年来,通渭县以文化自信为理念,以创新丰富方式为思路,自觉自信、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之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渭小曲,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的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成效显著的非遗保护新模式。

一、以全面普查、深入发掘和系统整理为切入实现保护传承

保护非遗就是保护其灵魂,而非仅仅保护其躯壳。通渭小曲曲牌、曲调的流变过程,通渭小曲流传下来的剧目和唱本,反映了秦、汉、唐、元、明、清等各时期社会发展和民间文化活动的景象,是考察甘肃乃至我国民间曲艺文化发展过程的活化石,对于甘肃古老的民间文化历史和传统音乐发展过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渭县把通渭小曲戏的发掘、整理和演出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逐浪掀起高潮。2005年开始,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集中对民间小曲进行了重点文字记录、拍摄、光盘录制,通过普查,掌握了小曲在全县的分布地域和演唱艺人情况。平襄、马营、襄南、华岭、北城、寺子、陇川、陇阳等地最为盛行。近5年,已搜集整理剧本126本,曲牌唱调253个,器乐曲牌46首。2015年5月,通渭县文化馆又启动传统小曲戏剧本,以录词、录音、录像为手段,“全面录制、永记史册,以防失传”为目的,搭建非遗保护和展示平台,对150多个优秀传统小曲戏,分布各演艺公司进行专题、专场、专人负责进行影像和光盘录制,使非遗保护深入人心,让小曲的名剧、名腔、名调公开传世,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二、以彰显地方曲艺魅力为主打实现保护传承

戏曲理论家朱恒夫指出“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都是由市场推动的,戏曲要想重放光彩,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争取早日独立自强,用艺术的魅力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剧场,从而对之心驰神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文化馆着力探索符合通渭实际的非遗保护传承路子,通渭县千方百计做了大量工作。通渭小曲参加历届的省、地、县书画艺术节及民间文化艺术大展的演出,展示了艺术魅力,受到好评。通渭县除建立资料库档案外,选取12个优秀现代题材小曲戏,词曲完整,已交付兰州印刷出版,让民间小曲唱响校园,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小曲、熟悉小曲、传唱小曲、保护小曲、弘扬小曲。通渭县文化馆积极倡导组织小曲演艺公司“紧贴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塑造新的人物”的创作理念,进行现代小曲戏文艺创作。近5年,通渭创作现代剧38出。2015年以来,为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通渭县把强化宣传培训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宣传培训方式,以通渭小曲这种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培训百场小曲巡演活动,使广大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一巡演活动依托通渭小曲,组织演唱人员创排了以精准扶贫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政策好》《贴心人》《双联情》《情系百姓》《农家乐》等新编剧目8部,在全县18个乡镇和45个拟脱贫村巡回演出,目前组织演唱人员已开展巡演活动18场次。“双联行动搭金桥,基础设施换新颜;多覆地膜多打粮,增加养殖鸡牛羊;园林果菜遍城乡,梦想浇开幸福花;神州处处大发展,连年丰收夺高产……”浅显易懂的唱词,精湛传神的表演和原生态的唱法,赢得了观众的叫好声。

三、以提高演出频率扩大影响为主打实现保护传承

通渭小曲不仅在农家院落唱出了农家的新生活,也走进了戏剧“象牙塔”。2007年、2008年,夏旭东带领戏班两次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厅亮相,可以说登上了大雅之堂。《送郎去打工》、《铺膜记》等新戏深受城市观众和专家的赞扬,2010年10月应邀赴北京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传统音乐节,2011年赴京在中央音乐学院展演。其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地方风格,受到了好评和各媒体的报道,极大地弘扬了通渭小曲。2014年,通渭小曲演唱队参加了“新疆第三届乡村艺术节暨曲子文化节、西北民间曲子文化研讨会”。2015年5月,由县文化馆组织排演,参加“定西市地方小曲汇演”,受到全市群众的一致欢迎和好评。2015年9月15日晚,马营镇民间艺人当年创排的通渭小曲戏《平襄诗魂》,在金城第一戏楼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小曲戏《平襄诗魂》以反映东汉时期创五言古体诗先河、讲述东汉时期古平襄城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以诗为媒、永结伉俪,给通渭乃至中国诗坛留下辉煌一页的凄美故事为主。舞台上,从乐手到演员均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极富乡土气息的原生态表演不由让省城观众眼前一亮。当年9月20日,应西安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之邀,该剧赴西安参加2015第二届丝绸之路艺术节“长安论坛——音乐分论坛”、“丝路明清俗曲展演与学术研讨会”专场演出和学术研讨活动。频繁的演出和艺术交流都是对民间曲艺通渭小曲的有效传承和传播。

四、以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提升实现保护传承

在通渭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8年,通渭小曲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通渭小曲戏入选其中。小曲是以“传承”为核心,保护传承就是保护人,保护人就是抢救曲目曲调。通渭县对全县小曲传承人全面摸底,从中对具代表性的传承人逐个填写推荐表,县级20人,市级3人,省级3人,逐级向上报送。同时,落实定西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政策——2014年5月市政府制定实施《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管理办法》,给予传承人一定资金补贴,从201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从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给每个市级通渭小曲代表性传承人每年1000元的补贴经费,激励和调动起了广大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热情。

五、以搭建县有文化馆、乡镇有公司、村有协会的组织体系为依托实现保护传承

为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繁荣发展通渭小曲,由县文化部门、工商局搭建在各乡镇成立集“信息、创业、就业”为一体的演艺公司平台,全县登记注册小曲演艺公司20余户,扩大了繁荣小曲戏的保护传承地域和演唱人员。72岁的潘守宽是通渭小曲戏地传承人,也是马营镇小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许多原汁原味的通渭小曲,都是由他从上一辈那里听来并整理的。“通渭小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乡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遗产。过去没有记载,都是一代一代口授心传。我整理成曲谱,也就能传承下来了。”潘守宽说,“2007年,我们成立了小曲协会,针对有些年轻人的爱好,创作编排了十几部现代剧。这些剧目大都是反映农村发展变化的,农民都爱看得很。”

六、以薪火传承培训班和研究文献为载体实现保护传承

(一)传帮带传习保护传承。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闻名遐迩的通渭县,传统的耕读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不少人既能自编几个小曲唱段,又能随时随地吼几嗓子通渭小曲戏。为了让通渭小曲戏这朵带着泥土芬芳、饱含着生命热情的民间艺术之花持续开遍田间地头、开到省城和北京,通渭十分重视培训传承小曲。2013年,在华家岭通渭小曲联谊会、安定百姓舞台活动场所等地举办了两起通渭小曲传习培训。特别是为了全面加强对通渭小曲这一重点非遗项目的传习培训工作,2014年经市文广局命名授牌,将通渭小曲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定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2016年3月,通渭县文化馆主办的2015年度全县小曲戏调演活动落下帷幕,共有19个小曲戏演艺公司和班社参加调演。(二)以实施“一书一盘”工程为载体保护传承。为了加强对通渭小曲的保护传承工作,依托定西市实施的非遗名录项目“一书一盘”工程抢救、整理、挖掘濒危的稀缺通渭小曲资料,县文化主管部门出版《通渭小曲》和光盘。(三)学术研究完善。通渭县非常重视相关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中保护传承通渭小曲,大力支持民俗学者、民间音乐文化研究者对通渭小曲艺术特征的研究,全力全心推进通渭小曲在提升、创新、开放、共享中保护传承。2015年8月16日至18日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期间,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穆永强老师邀请陕西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生米公豪,共同调研了2011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通渭小曲保护现状。通过访谈传承人详细掌握了通渭小曲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近些年,相继出版由民间艺人整理的《通渭小曲研究》,也相继在《兰州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音乐天地》、《民族音乐》等先后刊发了深度、系统研究通渭小曲的论文《甘肃通渭小曲调查研究》、《陇上希声独具韵律——通渭小曲研究》、《陇中民间音乐之“通渭小曲”初探》、《陇上艺苑奇葩——浅析通渭小曲》、《通渭小曲音乐地方性特色的探讨》、《通渭小曲调查研究》、《通渭小曲戏的艺术特质》《通渭小曲概观》《通渭小曲在传承中的困惑及策略》等数十篇。

综上所述,通渭小曲通过以上六种传播模式,近几年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了让人瞩目的成就。新时期,通渭小曲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进取,通过培训提高演员和乐队的专业水平和表演水准,一次次走向更大的舞台,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总而言之,通渭县以文化自信为理念、以丰富创新为思路、以彰显通渭小曲艺术魅力为前提激发民众保护传承地方曲艺的自觉性;以全面普查和深入发掘及系统整理为切入,以走出去开放式交流展演为主打,以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提升,以搭建县有文化馆、乡镇有公司、村有协会的组织体系为依托,以薪火传承传习培训班为载体,实现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渭小曲这一地方曲艺的保护和传承,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的探索出一套大切实可行成效显著的可供大家参考借鉴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1]汪建新.习总书记“七一讲话”为何强调“文化自信”?[EB/OL].人民网,2016-7-5.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兰州联谊会演出[N].兰州晨报,2016-6-28.

[3]通渭小曲:地域性格和乡村灵魂孕育的民间旋律[N].兰州晨报,2013-11-26.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5-10-14.

[5]朱红霞.甘肃省定西市:“非遗”扮靓特色文化大市——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综述[EB/OL].定西党政网,2015-2-28.

J825

A

1007-9106(2016)10-0148-03

吉文莉(1974—),女,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间音乐保护及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通渭通渭县小曲
三个好朋友
李鹏鹏书法作品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诗三首(2)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通渭影子腔
“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通渭县苹果优质高效建园技术
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