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哲学思考
2016-04-10曾宪亢
曾宪亢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网络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哲学思考
曾宪亢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直面新变化,让网络成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武器。为此,应当关注网络对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真理观的影响,通过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增强思想免疫力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来强化价值观教育,通过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真理是具体性与全面性的统一与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来强化真理观教育。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教育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1]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无疑成为这个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进展之一。网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等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P338)。网络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创新,其对精神发展的作用不亚于印刷术。因此,在网络时代更应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特别是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和真理观的教育,让网络这根“杠杆”真正为我所用,成为推动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武器。
一、网络时代应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1]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P373)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马克思讲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P592)这意味着,按照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论断,网络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爆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争仍会成长期之势。这就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袭。
一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5](P5)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建立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严谨的论证,是我们党的理论之源。虽然我们仍将面对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错误的,更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不会实现的。相反,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各种危机的不断爆发,正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类“终结论”“过时论”的喧闹鼓噪,正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永不过时。网络时代,唯有真正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武器,才能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也才能真正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是要坚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建设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虽然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应当看到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努力,应当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明前景。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讲到,“当下,曾经以传统行业驱动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不断下行的压力,结构转型、提质增效成为我们致力的方向,‘互联网+’恰逢其时地成为了重要战略抓手。目前,我们正在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可以想见,这必将进一步刺激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弯道超车。”[6]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牢固树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抓住网络时代的战略抓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有着先行优势和垄断地位,这帮助它们在跨国信息流动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部分西方国家利用这种优势大力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或明或暗地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等新兴传媒手段的涌现,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思潮在网络上传播发酵,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挑战。这就需要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钙,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增强抵御错误思潮侵袭的能力。
二、网络时代应强化价值观教育
科学技术往往具有双刃剑效应,网络技术也不例外。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隐私泄露问题、不良信息问题等也相伴而生。人是实践的主体,网络技术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人。而价值观作为人们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作为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如何使用网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8]因此,强化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规范和激励人,是网络时代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目的性是人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运用网络,首先要解决目的问题,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8]这种美好愿景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的体现,它反映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目标追求,为如何运用网络指明了根本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8]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公民个人,必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出发,管好、建好、用好网络,让它发挥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助推器作用。
二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功能的发挥,他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9]当前网络带来的负面问题或多或少与网络行为失范有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的健康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外在监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内在规约,促使人们自觉约束和规范在网络上的言行。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功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人们明辨网络上的善恶美丑,不做有违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三是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它不仅能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意志,成为人们改造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精神动力。在网络时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功能,一方面是要激励人们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这就是习近平总书强调的,“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9]另一方面是要激励人们运用网络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互联网+”战略的贯彻落实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过程中很可能会存在很多困难和挫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功能的发挥,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斗志和热情,努力实现网络时代的弯道超车。
三、网络时代应强化真理观教育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网络时代的新视角和新思路。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它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探寻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寻找数据规律,并进一步解释现象和预测未来。网络时代,必须积极学习和运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更加深入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推进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迷信网络技术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就要求在网络时代要强化真理观教育,引导人们“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10]
一是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P500)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对事物的解释和预测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它们所依赖的大量数据是实践活动产生的,体现着实践活动某些方面的特征。虽然如此,但应当认识到,运用这些技术做出的解释和预测归根到底是基于科学理论所做的推导,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科学预见或逻辑证明,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受数据量、算法和所依据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积极利用网络时代新技术认识事物的同时,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得出的结果被实践所证实,才能证明其真理性。
二是必须认识到真理是具体性和全面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即使求到了,也是一种阶段性的‘是’。所谓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永远不可穷尽真理,就是这个道理。凭一点阶段性的‘是’去处理无限过程的事,在认识论上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12](P26)这启示我们,真理是具体性和全面性的统一,网络时代迷信技术和现有结论同样可能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错误。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只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适用。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13](P523)。运用网络技术得出的结论即便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只是具体的真理。不区分条件和范围来使用它,就很可能使真理变成谬误。因此,必须认识到真理的具体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理的全面性是指真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它要求我们把真理理解为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列宁指出,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到对事物一切方面和一切联系的把握,但“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14](P419)运用网络技术也不可能做到对某一事物方方面面的把握,一方面要改进和完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借助唯物论、辩证法的认识工具,不断深化对事物的总体认识。
三是必须认识到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相对性强调的是人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局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强调的是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由人的思维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即恩格斯所说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4](P92)网络时代,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提升思维和认识水平,但人的思维和认识的内在矛盾是不可能被消除的,真理仍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要防止认识上的独断主义,又要防止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积极学习吸收大数据等网络技术成果的同时,不迷信网络数据和网络权威。
[1]习近平纵论互联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16(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2).
[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2-28(1).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1).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641
A
1007-9106(2016)10-0019-04
曾宪亢(1989—),男,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