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观念多元的多维审视
——以云南为例

2016-04-10黄琳武正雄

社科纵横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观念云南

黄琳 武正雄

(1.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广东 潮州 520141;2.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观念多元的多维审视
——以云南为例

黄琳1武正雄2

(1.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潮州520141;2.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观念是多元的。整个国民观念多元,东中部观念对云南辐射,各种观念、思潮共在是云南农民观念多元的宏观原因。价值观中多种倾向杂存、市场经济下的多元诉求是农民观念多元的中观原因。云南独特的地理、民族和宗教因素是云南农民观念多元的微观原因。

云南农民观念多元

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生活于其中的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必然在其观念上反映出来,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态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如此,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视阈,深入探讨农民观念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以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农民观念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一)作为背景与氛围的整个中国观念多元化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起,改革开放持续至今。人们的思想观念源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现实,是他们所属时代的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所谓的“某某代”的特点。社会变化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观念上播下了差异多样的种子,以前以百年为单位来衡量人们观念的变化,现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需要。计算标准从“一百年”到“一代人”再演变为“某零后”,甚至以五为单位。代与代之间的“代距”变短。观念被无限裂分,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似的观念共识与观念凝聚形成了难以想象的挑战。整个中国成为多元多样思想观念的大舞台、大孵化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惠及寻常百姓加剧了各种观念“自在”向观念“共在”的趋势。云南作为中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熏陶于其中,既有中国社会多元观念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以自己的特性赋予中国社会观念丰富多样的内涵。同时中国社会观念多元也为云南观念多样提供了背景和氛围。

(二)东中部观念一定程度对云南辐射

源于历史条件不同、相对于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不同、农民观念的现代性沿我国地势逆向递减。在东、中、西内部以各大城市为中心农民观念现代性呈现辐射式不平衡格局。当前中国改革沿着东中西部地势由低到高逆向展开,具有非同步性。而且东中西部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条件不同,观念呈现出地域特征。但是由于网络、通讯、交通导致人力、信息等跨地区流动频繁,人们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影响,观念碰撞交流加速,以前因交流贫乏、地理阻隔等因素而形成的地域传统观念,逐渐受到冲击。人们原有观念库中的观念越来越多样化从而形成了以各地地域观念为主兼具其他各地观念元素的一体多元格局,就云南而言,形成了云南观念为主导而兼具东中部观念的观念格局。

(三)中国农村各种思想观念并存

当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呈现明显的多元化,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进步的、落后的,积极的、保守的,相互缠绕夹杂。1.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思想观念中积极进步的因素在绝大多数当代农民思想意识中占相对优势。“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与人为善”等传统思想观念在绝大部分当代农民中依然具有基本的观念影响力。2.一部分农民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独立、民主意识普遍增强。3.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观念虽受冲击,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4.一部分农民的利益算计意识有所膨胀,加之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乘虚而入,“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道德、价值观念为一部分农民所推崇[1]。

(四)中国农村各种社会思潮混杂共在

在改革开放中,西方思想观念或隐或显进入中国,中西文化碰撞中,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深为关注,传统文化的弘扬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形成传统与现代、“马中西”共存的格局。按当代著名政治学者萧功秦先生认为,中国目前是除马克思主义之外,在社会民间存在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六大思潮的多元并存的社会意识形态格局。这六大思潮或多或少成为社会各阶层代表性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分层化与地域利益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产物。他认为:我们还要注意到,从地域分布上看,极左原教旨主义者在北方如河南、北京等地数量相对较多,自由主义思潮在广州比较多见,在一些中西部交界地区,激进民族主义思潮反而比沿海更为普遍等等[2]。云南虽不是极左原教旨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民族主义源发地,但由于大量的农民工和云南学子在上述地方求职或求学,他们不同程度地感染了上述思想观念并有意无意地回到原籍地进行传播,因而上述思想在云南都有一定的市场。

二、农民观念多元化的中观分析

农民价值观中多种倾向杂存。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农村基层势弱,加之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以GDP论成败,传统观念以及社会主义所倡导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农民思想观念中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而且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与传统农民的消极思想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毒不丈夫”、“有钱能使鬼推磨”等观念遥相呼应,虽非一脉相承,但也助长了利己主义者们的底气。如不加引导和控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必“后来居上”,社会主义观念将在一些地方起不到引领作用,甚至有被挤出农村思想园地的趋势。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多少受到城市文化熏陶的农民工与保守传统农民、受传统影响根深蒂固以及现代文明元素在农村的潜移默化、受现代教育方式孕育的年轻农民以及仍对传统文化守望的年老农民等等的对峙、冲突与共存是社会转型的伴随物,反映到农村价值生态结构上就是,其一,官方主导一元价值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农村因为职业多样化、社会分层、以及不同群体的成长环境民风民俗等不同所导致的价值多元并存。其二,不同因素的对峙冲突反映到价值观念上就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念在农民价值观中的对峙冲突与共存。也即在农民价值观中存在传统保守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等非社会主义价值观。农民价值观有朝着三个方向运动的可能性:传统复归、滑向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下前进。当前农村各种思潮涌动,各种观念交叠交锋、各种矛盾碰撞激化,各种群体事件频发,农村思想工作具有尖锐性、紧迫性和发杂性,稍有不慎,农民价值观就有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趋势。

市场经济下价值诉求多元化。传统社会中,土地资源和人口的矛盾制约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效率低下,农民主要以畜耕为主以及不计成本的劳动力投入。多数人只能安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状态。伦理人是小农经济社会中资源匮乏状态下统治者自上而下设计的一套道德目标,并由儒家学者进行条理化、清晰化。如“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轻利观,此后,对伦理人的内容慢慢丰富详细起来。“在政治统治关系方面,有‘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秩序安排,对妇女有‘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男外女内’等要求,”[3]并浸透到下层社会,在民间有“江湖义气”、“重友轻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等风尚。社会追求的核心价值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伦理的完善,人的自觉意识状态首先是一个“伦理人”,而不是“经济人”,人们追求纯粹的伦理价值,过纯粹的伦理生活,成为伦理人[4]。伦理关系和伦理实体的维护和加强是小农经济中人们伦理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鄙于对利润的追求,安于人格的完善和人伦的实现。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忽视价值规律成为传统小农社会普遍的文化心态。计划体制的集体经济下,“集体人”实际上是伦理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向农民提取剩余的需要,客观也有抑制农民追求利益的倾向。国家是物质资源的实际拥有者,因而也是道德资源的实际拥有者,有能力将道德目标自上而下的贯彻,另外,户籍制度将农民固定在某一地区,农民一生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与流动社会用契约和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不同,熟人社会用习俗和道德来规范人。与自然经济时期共同体至上,重义轻利相似,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非功利性为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设计,试图通过“斗私批修”、“政治挂帅”“狠斗私字一闪念”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在自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条件下,社会阶层结构相对固定,利益分化并不明显,价值诉求以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并不突出。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确立经济人主导型逐步代替了伦理人主导型。东中西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差距变大,即使东中西内部各省份也发展不一,加之很多地方将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呈现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经济发展模式多样等的高度不一致性。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出现了一些新阶层、新职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一种互促并进的态势,这些新出现的群体或阶层将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或阶层的独特利益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价值诉求和思想观念,原来相对僵化固定的阶层结构被打破了,除了原有的一些阶层外,又裂分出一些新的阶层,给不同思想观念的孳生提供了社会阶层基础。就农村而言,如果将农村劳动者按照纯农业生产收入占整个收入的比重为标准,可以将农民分为纯农民,以农为主兼营它业、半农半工和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由市场催生的不同阶层,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反映其阶层特有的利益诉求,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当然也不同。

三、农民观念多元化的微观分析

独特的地理位置是观念多元化原因之一。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不难看出,与云南接壤的国家中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而在内陆省份中既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地区,既有中部相对发达地区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边境贸易以及跨地区的人力物力信息交流,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思想观念在此交汇、碰撞,成为思想观念多元的助力。

少数民族众多导致观念多元化原因之二。众所周知,云南民族众多。全国56各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在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云南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这些跨境而居民族主要分布在境外越南、老挝、缅甸等地,有的甚至延伸至泰国柬埔印度等国[5]。不同民族生活区域不同,语言不同,经济生活条件,心理素质也不一样,其思想观念也具有民族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跨族交流譬如贸易、旅游、通婚等等越来越频密。形成了以本族观念为主体兼具他族观念的趋势。

多元宗教导致观念多元化之三。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据资料统计,全省信教群众约有425.57万人,其中佛教282.46万人、道教16.31万人、伊斯兰教64.00万人、基督教58.52万人、天主教4.28万人。信教群众总数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0,信教群众的绝对数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处于前列。云南境内各种宗教交叉存在,分布广泛,宗教教派齐全。云南的佛教包括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三大部派,是全国唯一的佛教三大部派汇聚并存的省份。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全国独有。云南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种世界性宗教均有分布和流传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民族、民间宗教和原始宗教。或几个民族的部分群众共同信仰某一种宗教,或一个民族的部分群众分别信仰几种不同宗教[6]。宗教作为云南许多民族历史和现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深影响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行为、心理,成为民族情感的重要内容、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由于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少数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信仰同一宗教的这种空间上的交叉分布,客观上有利于宗教的相互交流与渗透,从而促进宗教间族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宗教间的交流与渗透。使得受宗教浸泡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互交流碰撞形成以本宗教价值观为主兼具其他宗教价值观的一体多元的价值观结构,外显为思想观念上的多元化。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多元观念的的形成有着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村的时候,应采取多种角度而不是单一角度思考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元引领而不是取代农民观念的多元,毕竟农民观念多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且观念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1]贺先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2]萧功秦.当代中国六大社会思潮析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8).

[3]蒋云根.现代社会的选择:从“道德人”到“经济人”[J].探索与争鸣,1999(12).

[4]吴育林,曾纪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J].教学与研究,2004(5).

[5]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EB].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4359170.html.

[6]云南宗教的主要特点[EB].http://www.yunnan.cn,2011-05-1915:19:28来源:云南网.

F327

A

1007-9106(2016)10-0086-0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研究”(12XKS018)阶段性成果;韩山师范学院博士教授启动项目“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观念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黄琳(1968—),男,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农民问题研究;武正雄(1976—),男,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社会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观念云南
维生素的新观念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健康观念治疗
医联紧密时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