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认教学
2016-04-10申文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450
申文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广东 广州 511450)
论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认教学
申文明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450)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创新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认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感悟,加强对马克主义理论的认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认同主体性实践教学
*本文是为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课题编号:GDGZ14Y104);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201417)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顾名思义,教化、培育,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对人进行培养的工作和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及相关的价值观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体和现实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加具体和明确。“在哲学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作的最高层次的理论概括是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能力。”[1](P137)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在开放的、多元化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载体以及实施者日益多样,但自资本主义社会以来,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和实施者。在世界一些国家,这项工作名称也许不一定叫作“思想政治教育”,其实都在做着在统治阶级领导下进行社会主流思想意识或者统治意识的灌输和规范行为的训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领导阶级、执政党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宣传、灌输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等实践活动中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基本的理论范式。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为完成各项事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价值来看,就是培育“四有”公民。从社会现实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领域很广泛,施教的途径、方式方法各异,施教主体既有社会机构、团体,也有个人,一切能对公民的思想政治道德产生影响的组织和个人,都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既有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也有非正式的、潜移默化的点滴教育。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当下,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途径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优势和作用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自觉意识,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掌握了青年也就抓住了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道德教育、培育青年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这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来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的核心和重点。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和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值得人们关注和探讨。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课程开设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人们的认同以及多大程度上的认同),更加引起人们的质疑。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不断研究的理论课题。
自“05方案”(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实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师资水平、学科建设、资金配备以及教师待遇等方面,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有了更好地发展和提高,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毋庸回避,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更好地实现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当前还有这种现象存在:一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被缩水,学校只要一提课程改革、缩减课时,思政部主任就成了众矢之的,努力地舌战群儒(各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力图保证课程教育部、教育厅所要求的课时,为完成教学内容提供最基础的保障;课程被安排在大阶梯教室上,由多个班级组成几百人的课堂,这边老师声嘶力竭、喋喋不休地讲着,那边学生们或熙熙攘攘、出出进进,或忙于交头接耳,或忙于玩手机、看视频,等等。授课教师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强调一下纪律,稍稍有所好转,只要老师一开始讲课,下边恢复如初。只有部分坐在前几排的同学能够认真听讲、做笔记。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学生不听讲、不配合、不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很不受人待见。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有认识上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原因。认识上的不足,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不是离群索居的人;它的任务主要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表现在知与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中。“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1](P139)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达到“自由个性”阶段。这一目标,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又具体化为若干阶段和目标。就现阶段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培育现代“四有”公民是人的发展的当代形态和现实维度。而当下,一些学校的领导者、一些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者,没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没有把它放在应有的高度。在教学实践的环节,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准备不足,没有很好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状况,简单重复一些学生在中学早已学习过的知识、所讲的内容又没有很好地关照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不能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和回答;对教材体系没有整体把握,没有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所讲内容给人的感觉只是相关文件的展示,缺少理论性、整体性、连贯性;教师照本宣科,拘泥于教师唱独角戏传统的教学方式,生硬地一味灌输,没有形成一套手段先进、方式多样、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方法。这些都会导致受教育的客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在内心轻视和抵制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活动,师生之间没有思想上交流和碰撞,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只剩下生涩的教与被教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所以,无论是从高校的领导层,还是一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和现象。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真正落实文件精神,不要在上面波涛汹涌,到了各个高校和单位变成了和风细雨,使得文件精神走样。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套,本身就背离了高校实事求是、教书育人的精神和宗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所有活动都直接作用于人,且这种活动不是教育者单向度地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活动,而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2](P8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顾及学生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思想品德现状和接受的可能性,认真研究教法、学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努力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体验、感悟、认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内涵
接受理论的产生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发展,传播学和接受美学分别从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对接受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纵深研究。有不少堪称大家的代表性学者,如解释学派的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接受美学派别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等。他们和他们代表的学术共同体当年提出的思想主张对接受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早进行接受问题研究的解释学学派,把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视为整个阅读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人们对文本的解释和接受过程,是文本与读者结合的、能动的再造过程。接受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其研究逐渐升温,演化为哲学、传播学、艺术学、接受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研究关注的热门话题。从90年代初开始,接受理论开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影响较大的著作主要有,邱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王敏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张世欣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最早由邱伯生教授提出,“接受是指主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相互作用的一种能动活动。”[3](P3)张耀灿、郑永廷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其内涵。我们比较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4](P135)同时,国内以思想政治接受为主题的各类学术论文也不少,但大多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涵、原理、机制、特征或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
在研读国内外接受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力图寻求有效地促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现教育目标的方式与途径,创设实践体认的课程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不要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倾向于以思辨为基础的理论探讨和逻辑分析,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进行实证分析,进行实践尝试,实现实践转向,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选择和要求。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手段、方法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问题、知行转化问题和教学实效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想使问题得到解决,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因分析。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破解这些难题。
三、创新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认教学模式
借鉴接受理论,尝试从接受主体(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进一步查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摸清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程度和思想变化脉络,探究其深层原因,并立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伦理观,改变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认识,改变把学生作为一味被动接受的客体的观点,要尊重和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在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活动,教师要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教育上。”[1](P288)学生是单个的鲜活个体,是有血有肉、有着不同需要的个人。换句话说,是具有个性的个体。个性主要包括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包括个体的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等。”[5](P99)作为个体,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是否选择、接受的权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交往互动的双方,师生都是主体,彼此之间是平等、共生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学生基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状况、理解程度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对比、思考,能动地选择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在此基础上影响和改变着自己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朝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向发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正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可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6](P5)教书育人,不是单单做教书匠那么简单。需要注重方式、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同时,要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努力消除师生交流障碍,充分发挥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才会主动参与相关的教学环节、活动,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感悟,逐渐认同教材和教师所讲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的思想和态度,并通过相应的行为表现出来(外化为品德行为)。使这项工作,回归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上来,不忘初心。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即互联网4.0时代。有人预言,互联网5.0,即“心联网”时代,已经为时不远。目前教育领域的变革主要是来自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课程教师以及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掌握技术、抓住机遇。发挥社交平台的天然沟通能力和用户资源的优势,发力在线教育,做好网络课堂的直播教育和以精品课为资源平台的录播教育,比如清华大学推出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慕课MOOC)。借助校园网、手机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利用慕课、微课教学及相关微话题讨论等方式和途径,实现在线教育产品形态的转变,学习从相对集中转变成碎片化的状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浏览和学习相关内容,学习变得更加自由与自在。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题库去优化老师讲课的重点、辅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科学评估学习效果,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习主体的实际。利用网络手段,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当下青年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使得学习主体乐意尝试和体验;利用大数据,优化了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变得生动而精当,富有趣味性、更加富有说服力。学生通过线上“冲浪”,尝试新玩法,满足了其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上课,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讨论、阅读材料等。一句话,自主性掌握在学生手中。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认识的偏差,认为课程教学内容空洞、俗套、远离生活,教学方法陈旧、生硬等。)肯定会有所改变。
“教育改革提出自主学习,这其实对学生来讲是很高的要求。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都对教学有很多要求和评估,但却忽视了‘学’这个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个方面。”[7]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要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原则,内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结合社会、学生的实践进行,在理论讲解的进程中自觉实现向实践的转向。在实现实践转向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和因素(比如时间、资金、安全等),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既要大力推进,也要量力而行。除了上面所谈利用网络进行的实践体验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去类似井冈山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走红军路、吃红军饭),或者走访抗战老兵,学生通过看、听、思,重温那段战争岁月的场景,更好地了解和感悟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与学生处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学生在走进基层、社区、厂矿、乡村的同时,带着各自感兴趣的思政选题,开展活动和调研,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不同专业实践体认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可以不同,凸显专业个性。比如表演类专业,可以通过红色歌曲、红色舞蹈的形式;美术类专业,其作品要展现革命的场景和历史人物等;计算机类专业,可以通过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电影形式,等等。不论哪类专业,其实践体认教学都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条主线展开的。当然,要“研究受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关心受教育者的各种需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发展的契合点”[1](P293),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积极创设和实践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体认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实行菜单式、情景式、案例式和专题、课题式等互动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展现着自己情与理的魅力,影响和感动着莘莘学子,也感动着自己。正如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教授所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冷冰冰的,而是热乎乎的。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进社会进步中的强大生命力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的认识,科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变得容易了。”[8]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张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檀传宝.瞿菊农译.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德]康德.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7]刘少华.清华“慕课”教学引万人迷政治课不再枯燥[EB/OL].清华大学新闻网,2014- 11- 6.
[8]李亚彬,赵秋丽.山东师大:让思政课在互动中增加温度[N].光明日报,2015- 10- 08.
*作者简介:申文明(1971—),男,哲学硕士,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1- 0159-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