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内涵及意义

2016-04-10王为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112000

社科纵横 2016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发展

王为(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铁岭 112000)



论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内涵及意义

王为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112000)

【内容摘要】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的科学指南。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意义

关注人的生存境遇,致力于人的发展是马克思的奋斗目标。为此,他终生孜孜以求,进行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形成了关于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当下,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发展。

一、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内涵

1.人的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史观。他把对人的发展的追求从浪漫的色彩又重新拉回到了社会现实之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性,人的发展其自由度、主体意识等日益增强。但同时,他又深刻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人的发展才能步入正轨。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P123)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2](P294)

2.人的发展的内容

何谓人的发展,它无非包含着人的发展究竟要发展什么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具体而言,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之中。脱离了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生物意义上的“人”是不存在的。考察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必须与他所处的具体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P290)而社会关系又是在社会生产和交往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发展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2](P25)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人的发展程度也就越高。

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人是劳动创造的社会存在物。劳动实践把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形成人类社会,又通过劳动实践使二者联结在一起。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始终受到各种对象性关系的束缚与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就是要不断打破和超越种种关系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包括体力、智力、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等)被开发、发展并获得提升。使人在各种关系下,能够游刃有余,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三,人的需要的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人与其它动物一样首先都具有生存的需要,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所以,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2](P79)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动物,还在于人又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除了物质需求外,人还在不断地对自由、平等、公正以及真善美等有着不懈追求。人的需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需要的不断发展,其自身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并逐步摆脱束缚于自身发展的必然性而获得发展。

第四,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指人的主体性及其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天赋的展开与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偶然的个人”逐步被“有个性的个人”取代的过程,是一个由不自由、不充分、不全面的发展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个性发展经历了个性不自由、被压制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使人性丧失,人失去独立性,个性发展不充分和全面的“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到共产主义社会中,个性自由、自主、自觉的全面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自由的个性是人发展的高级形式,即是说人越发展,其个性越丰富,越鲜明,社会化程度也就越高,其地位和价值也必然越突出。

3.人的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在阐明人的发展内涵的同时,也明确地指出,实现人的发展还要具备一系列前提条件。

一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的发展就会失去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人的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是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消除。马克思认为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私有制为公有制取代,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存在旧式分工,在这种旧式分工下,人被束缚在某种社会关系下,人的发展是畸形的,因而,实现人的发展就必须根除这种旧式分工。

三是大力发展教育。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人能逐渐消除旧式分工造成的畸形发展,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塑造有个性的人。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南

1.明确当下我国人的发展所处的阶段

如上所述,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指资本主义制度之前;“物的依赖关系”阶段,指资本主义时期;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指共产主义社会。依据马克思人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当前我国人的发展正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的过渡期,即由“原始丰富”的个人正在被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片面性”个人取而代之。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的价值又出现了“物化”,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价值观的扭曲、贪污腐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都是这种“物化”关系的表现和反映。但这种人对物的依赖所造成的“物的统治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终将要逐步消灭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的价值又出现了“物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现代化交相推进,在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引导推动下,不断增长的社会主义因素又为超越物的依赖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文化制度条件”。[4]

2.是否促进人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与以往剥削制度的本质区别

在社会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中,广大劳动者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他们仅仅是劳动者,不是财富的拥有者,他们创造的财富绝大部分被少数人无偿地占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虽然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但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并未因此而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人又被物、金钱所统治,人又成了资本和商品的奴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是人类历史的根本变革。它使劳动者最终摆脱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命运,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拥有自己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致力于改变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就是共同富裕,消灭贫困;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的发展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富裕、由潜在到现实成为了现实的可能,这是以往任何社会都无法做到的。

3.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作为理想,它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它决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作为现实,我们绝不能因其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而无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设了条件,成为了现实的可能。社会主义用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消除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为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以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为实践的主体,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广大劳动人民共享。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切充分说明,当下促进人的发展,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

4.人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意

“中国梦”的旨归就是实现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然要以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奋斗,而人的发展又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所以人的发展是“中国梦”的应有之意。当前世界各国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实则是人才的竞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切都离不开人,取决于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

5.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将社会的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概念,其外延较为宽,这里的“人”应该理解为“现实的人”其主体是人民。“本”从哲学意义上讲,有三层涵义:一是从本体论上看,“本”即世界的本源;二是从价值论上看,“本”就是指事物的根本;三是从方法意义上看,“本”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里的“本”应理解为目的和归宿。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人的主体地位、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标准,其价值取向就是要实现人的发展,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时代体现。

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发展

1.积极创造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物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P74)因为人的发展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当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进度较快,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人民的素质还不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改变,所以,发展仍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的生产力,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发展,使独立的主体的人得以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性得到增强。表现为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张扬和调动着主体的独立性,“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6](P103)它使人摆脱了各种限制,消除了人身依附。形成了个性的交往和普遍的社会联系。市场经济的竞争开发了人的潜力,调动了人的发展的各项积极因素,培养了人作为主体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品质的形成。

总之,市场经济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当代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当然我们说市场经济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社会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以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2.积极创建人的发展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认为,当经济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人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要求就会相应提高。人的发展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基础,同样也需要发达的精神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5]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的发展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不断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的批判地继承并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生活发展风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教育公平,提高人的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3.积极创造人的发展的政治环境

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它要求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同时还要求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它可以维护和保证人的发展,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积极创造人的发展的生态环境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的“无机身体”。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人就没有实现自身发展的自然基础,更谈不上人的发展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享受,向自然界过度索取,造成了资源的枯竭、环境道德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实践证明,无论人发展到何种程度,与自然界的这种依存关系却不会改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一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融共生;二是要处理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三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4]张中文:我国人的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理论导刊,2008(12).

[5]http://www.wenming.cn/xxph/sy/xy18d/201211/t2012- 111-9_940452[EB].shtml.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王为(1972—),女,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B0-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1- 0142- 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发展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