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反腐败思想论析
2016-04-10汪如磊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汪如磊(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论析
汪如磊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内容摘要】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提出,源于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党的地位、任务变化的客观需要。它深刻分析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科学论证了反腐败斗争的地位和作用;剖析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复杂成因,阐释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谋划了中国特色反腐败斗争的系统方略。邓小平反腐思想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党的建设反腐败思想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形势下党应对‘四大危险’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3XDJ019)。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核心,邓小平高度重视反腐败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他深刻总结了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什么必须反对腐败”和“怎样反对腐败”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反腐败思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反腐败思想,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对于当前党的防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从政治的高度深刻分析了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科学论证了反腐败斗争的地位和作用
1.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首先,反腐败斗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反腐倡廉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必要保证。为政清廉作为各级党政机关最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邓小平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1](P144)只有搞好党风政风,才能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只有坚决惩治腐败,搞好党风政风,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全党和全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来出现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问题,邓小平给予严重的关注,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P154)“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保证”,“如果不搞这个斗争,四个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就要失败”,而且“肯定要失败”[2](P404),“我们不想远一点,看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2](P227)其次,反腐败斗争是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形象的要求。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中明确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378)这不仅是邓小平对国内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导,也是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形象的定位。两个文明都搞好,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需要。实践证明,廉政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廉洁高效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在世界人民面前高高举起的旗帜。
2.从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高度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首先,反腐败斗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即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最终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次,反腐败斗争是加强政权建设的基本环节。“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3](P348)“它会使党丧失战斗力,不能完成革命的任务。因此,为克服这些现象,非整党不可。如果不整,党确实要腐蚀。”[3](P101)提醒全党“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所以,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3](P303-304)再次,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战略措施。中国共产党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党同群众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鱼水关系。邓小平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始终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党政机关的特权,反对官僚主义,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2](P45)“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2](P368)针对经济领域内的腐败犯罪问题,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2](P403)
3.从维护大局稳定的高度看待反腐败斗争的迫切性。立足于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这实质上也就暗含了反腐败斗争的迫切性。其一,保持政治稳定必须要有一个具备强大凝聚力的政党作为政治体制的核心,否则稳定大局就没有保证。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会直接导致党的组织涣散,破坏团结统一,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下降,并进而危及党的执政地位。1957年,邓小平就鲜明提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3](P270)到了1992年,他进一步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P380)要求全党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其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以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正确行使公共权力为前提的,而腐败活动和腐败行为的本质却是对公共权力的非规范、非公共运用。腐败现象必然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导致对党和政府的权威和法律意识的淡化。在总结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这次出这样的乱子,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腐败现象的滋生,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了信心。”[1](P300)“要惩治腐败……如果不从更深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平静都靠不住。要看到这个大局。”[1](P298)可以看出,邓小平把反腐败作为取信于民,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
二、着眼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深刻剖析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复杂成因,阐释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腐败作为寄生在人类政治共同体上的一个毒瘤,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邓小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视角的深入剖析,使我们不仅清晰地认识到腐败现象滋生的种种原因,也看到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渗透结合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一方面,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专制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极力鼓吹亲亲、尊尊原则,崇拜权力、家族至上、裙带关系、当官发财等封建残余在人们头脑中还有市场。对此,邓小平作过深入地分析:“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观念……等等。拿宗法观念来说,‘文化大革命’中,一人当官,鸡犬升天,一人倒霉,株连九族,这类情况曾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甚至现在,任人唯亲、任人唯派的恶劣作风,在有些地区、有些部门、有些单位,还没有得到纠正。一些干部利用职权,非法安排家属亲友进城、就业、提干等现象还不少。可见宗法观念的余毒决不能轻视。”[2](P334-335)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腐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国内,“腐败现象很严重,这同不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关系”[1](P325),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思潮不顶住,加上开放必然进来许多乌七八糟的东西,一结合起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对我们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冲击。”[1](P1821)这两方面因素的渗透结合是腐败产生的主要思想根源。
2.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是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因素。腐败就其产生的社会机理而言,是新旧体制转型期间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社会现象。“感性认识表明,腐败程度与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4](P64)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高速跳跃性的过程,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实际上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使社会产生了急速而深刻的变化,但是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却没有及时建立健全。首先,社会转型期间新旧两种体制之间的并存、摩擦和冲突形成的体制缝隙为腐败现象提供了“生长点”。腐败是权力的异化,是权力制约机制虚化的结果。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P182)并认为产生腐败的体制弊端主要表现在权力过分集中、职责权限不明、党政不分、权力直接进入市场、干部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其次,法制不完善、不健全为腐败现象的滋长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封建专制时间较长,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淡薄,守法观念不强,社会生活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我们“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善,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1](P332)“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2](P146)
3.党和政府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在总结新时期以来党的工作时,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方面,“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不是错在坚持本身,而是错在坚持得不够一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1](P305)二是打击不力。“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1](P325),这是邓小平对腐败现象滋长蔓延原因的又一分析性结论。他说:“在对错误倾向、坏人坏事作思想斗争和组织处理的问题上,这些年来党内确实滋长了过分容忍、优柔寡断、畏难手软、息事宁人的情绪,这就放松了党的纪律,甚至保护了一些坏人。”[1](P38)“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1](P297)这就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人的侥幸投机心理,使腐败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十分猖獗。
以上原因涉及到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传统因素,又有现实原因,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内容复杂。这些都决定了彻底清除腐败是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成熟而完善体制机制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1](P327)
三、把反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谋划了中国特色反腐败斗争的方略
1.提出了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目标。“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1](P32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问题的政治本质全在于它与国家各种权力的关系。反腐败作为一项政治斗争,也离不开这个根本问题。其实质就是防止权力的滥用,维护政权的持久稳定。推行廉洁政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是现代政府高效运作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之一。
2.制定了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原则。(1)反腐败斗争必须长抓不懈。腐败现象的产生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体制及主观因素等诸多方面,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邓小平告诫全党,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注意预防和反对腐败。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歪风,打击经济犯罪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2)反腐败斗争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经济建设及其发展状况,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个大局问题。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受到干扰。“翻两番、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1](P891)腐败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抓好反腐败斗争就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鲜明,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1](P3141)
3.谋划了反腐败斗争的总体布局。(1)教育防腐。腐败的产生首先是精神上的堕落。邓小平认为注重教育,从思想上防范,是防治腐败的最基本手段。强调改善社会风气和党风要从教育入手,“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2](P367)尤其要抓好理想、艰苦奋斗和法制三个方面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内心里真正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2)法制惩腐。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2](P328)“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P379)一是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完善政治制度,建立起防范和制约权力滥用的各种机制,建立起各种约束人们行为的完备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要依法治国。二是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运用法律手段同腐败分子作斗争,要依法惩治腐败。(3)监督制腐。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主体必然会走向腐败。邓小平认为,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是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措施,要通过党内自我监督、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监督和民主党派、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4)改革铲腐。旧的不合理政治经济体制是滋生腐败现象的重要根源。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就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体制。
4.设计了反腐败的斗争策略。(1)反腐败斗争既要着眼长远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坚持经常及时开展专项斗争,查处大案要案,做几件使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克服治标不治本、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同时反腐败斗争又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邓小平明确指出: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斗争。我看,至少是伴随到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一天。”[2](P403)如果没有经常性的斗争,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就没有落脚点,就容易变成空话。在立足长期作战的基础上,要结合社会形势及时、经常开展专项斗争,狠下决心,以大案要案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2)既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又不能搞成政治运动。充分相信和依赖群众,走群众路线是反腐败斗争的根本策略和科学方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对贪污、行贿、盗窃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赖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1](P156)但是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搞群众运动,不搞人人过关。他多次告诫全党“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不能再搞什么政治运动”[2](P349),经常搞运动,实际上就安不下心来搞建设。”[2](P349)
5.抓住了反腐败斗争的核心问题和重点工作。(1)腐败问题主要的和核心的是部分是权力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反腐败的关键就是反对权力腐败。这就要求我们在反腐败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环节。“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2](P219)“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1](P152)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要从严从快查处。(2)反腐败的重点工作是真抓实干,取信于民。在他看来,尽管反腐败斗争艰巨复杂,但只要全党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雷厉风行,就一定能克服斗争不力的状况。他在严厉批评处理案件拖拖拉拉、犹豫手软现状的同时,重点指出反腐败斗争一定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1](P152);要“扎扎实实做几件事情,体现出我们是真正反对腐败,不是假的”[1](P297);要从大案要案抓起,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群众反腐败的信心,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5]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加强党风与廉政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正确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美]塞谬尔·P·亨廷顿.张岱云等译.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09- 9- 28.
*作者简介:汪如磊(1971—),男,中央党校党建部2013级博士生,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理论。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1- 001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