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四个认同”内在作用关系的相关思考

2016-04-10巴玉玺

社科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祖国中华民族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对“四个认同”内在作用关系的相关思考

巴玉玺

(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内容摘要】“四个认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及内在作用关系是有效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前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从历史的维度形成对个人情感归属的心理确认,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形成对命运共同体的心理确认,起着感情纽带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从文化形成的角度形成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心理确认,起着精神支撑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能够从理想的层面形成对共同奋斗目标的心理确认,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建立在历史认同基础上的“四个认同”是最有效的认同,也是持久和牢固的认同。

【关 键 词】四个认同内在关系作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要“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各民族大团结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基础,“四个认同”是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精神动力,是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的强大思想武器。“四个认同”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认识和把握“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及内在作用关系,对于提高“四个认同”教育实效、巩固民族团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个认同”有着丰富的内涵,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及内在作用关系是有效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前提。要弄清这一问题,需要从祖国、民族、民族文化和发展道路的概念本意入手。汉语词典中对祖国的解释是“自己的国家”[2],也有文献中表述“祖国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爱的称呼”[3],也就是说祖国不仅是指自己的国家,同时又表现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情感。在现实的社会中,“祖国与国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国家,祖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存在的。”[4]只有当祖国以现实的国家形式表现出来时,人们才能在现实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认知对象,才能真正地感知到祖国,并借此抒发对祖国的情感。在《奥本海国际法》中对国家也作了相关的解释:“当人民在自己的主权政府下定居在一块土地之上时,一个正当意义的国家就存在了。”[5]人民、领土和主权构成了国家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每个国家的人民则又会因家庭的血缘关系分别属于某个民族,使民族成为了国家的一个组成单元,构成了国家存在的重要基础。民族则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标志”[6]的民族文化,民族与民族文化总是相生相伴,有民族存在就必然有民族文化的存在。发展道路在这里所指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不可能也不会是千篇一律地选择同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不同的国家均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家对于民族、民族文化、发展道路来说应属于上位概念,民族、民族文化和发展道路则都属于国家的下位概念,广义的国家概念之下应包含着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民族、民族文化及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道路等内容。

由于国家不是抽象的“概念国家”,而是具有着具体的国体和政体的现实中的国家,国家认同所指的“认识主体对自己生活其中的,并作为认识客体的国家持有肯定性的认识、态度、情感及信念。”[7]应该说是一种广义上的表述,如果再进一步解释也可以表述为“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与赞同性国家认同、文化心理公民身份与归属性国家认同”[8]。若是从国家认同所含的具体内容上看,国家概念之下涵盖的众多要素,应该都是国家认同所含的具体认同内容。就国家而言,除了包含有人民、领土和主权等基本要素之外,还包含着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思想和价值理念、现行发展道路等内容,在多民族国家中还应包含着多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关系等等,可谓是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活动中,为了更有利于培育和强化国家认同意识,党和国家作为活动主体将会根据国情实际和活动主题的需要,在提出国家认同的同时,有必要将其下位概念中的某些关键要素与上位概念的国家并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多内容要素的认同体系。这种做法不是一种简单的赘述,而是根据具体的国情突出、强调了那些影响国家认同意识的关键要素。在这样一个认同体系中,国家认同是核心,其它认同内容则是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必备认同要素,使相应的认同活动主题的核心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完善、指向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四个认同”就是这样一种认同体系。

“四个认同”所形成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位一体”的认同体系,在凸显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的同时,又准确地抓住了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相关的关键要素,围绕着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这一主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身份归属、情感纽带、精神传承和价值追求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对国家的全面认同,虽作用点各异,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从历史的维度形成对个人情感归属的心理确认,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在多民族国家中,由于民族的多样性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族身份的差异性,要在这种现实差异的基础上确立一种超越不同民族、宗教、语言等差异因素的国民共同认同——国家认同,就必须构建起超越血缘、民族、宗教信仰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知心理基础,并以此支撑起对现实国家的认同,祖国认同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历史的记忆中反映着社会演进的过程、原因和选择的必然。人们对祖国的认识,既有着现实中自身的内心确认,更是带有着来自祖辈的积淀和传承。祖国这一亲切称呼的背后蕴涵着十分强烈的个人情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表现为个人的情感归属,无论身在何处,总是会心系祖国。对祖国的认同就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心理确认,表现在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上的认可和对国家的忠诚,认为祖国是自己的家,并由此产生出对国家的情感归属,是国民的一切与国家相关的意识和行为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四个认同”的核心,是各族人民实现“四个认同”的共同认知心理基础。强调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能够从历史的维度去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不仅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样也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推动了祖国的发展,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对祖国的情感归属,把各族人民与祖国紧密地联在一起,并得到世代相传和不断固化,孕育出了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只有形成了对祖国的共同心理认知基础,才能形成对祖国的共同认同。只有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意识,形成了对个人情感归属的心理确认,才能够把现实中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国家,才能够以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去认同与祖国紧密关联的诸如历史、文化、民族关系、思想观念等相关要素,并由此一个完整的、稳定持久的祖国认同,激发起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形成对命运共同体的心理确认,起着感情纽带的作用。“所谓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相互之间包含着情感和态度的一种特殊认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9]既是对“我属于哪个民族”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自身区别于其它民族的心理认识。当人们遇到本民族的同胞时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是一种民族归属感的外在情感表现,共同的民族认同成为了同族成员间的情感纽带,使其彼此间能够相互认同、自然亲近。各族人民所形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由中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各民族之间彼此依存、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就在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依归,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使各族人民能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认清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认知和强烈的内心体验,能够形成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心理确认;通过对中华民族产生心理归属感,不仅能够从心理上解决“我属于哪个民族”的身份归属问题,并把这种归属感转化为民族大家庭内部各族人民的情感纽带,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牢固的亲和力和超强的向心力,使56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四个认同”意识。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从文化形成的角度形成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心理确认,起着精神支撑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反映着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情感。古往今来,国家的发展与强盛、民族的独立与振兴、人民的尊严与幸福,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在保持文化形态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共同形成了现实形态上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民族文化蕴涵着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源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使各族人民从文化形成的角度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的文化和共有的精神财富,我国历史上的各民族所创造的各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已融入其中成为了不可分离的血液元素和营养成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11]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引导各族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人素养和行为准则,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转化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警惕、防范和抵御各类腐朽及反动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为“四个认同”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能够从理想的层面形成对共同奋斗目标的心理确认,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道路决定着命运。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能否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无数仁人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曾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只有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几代人的前仆后继和顽强奋斗,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使国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各族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正确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来之不易的发展道路,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断探索之后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艰难的选择和艰辛的实现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共和国的英烈薄上记载着各民族的无数优秀儿女,反映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能够使各族人民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0]认识到“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12]的深刻道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形成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个人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四个认同”转化为自觉地实际行动,以实现中国梦作为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和理想追求,将个人梦融入到团结梦、发展梦和中国梦之中,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力量。

总之,无论从构成要素看,还是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看,“四个认同”都是一个完整的认同体系。在这一认同体系中,将文化心理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与法律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对个人情感和身份归属的心理确认,又有属于精神、心灵层面的内心感知;既有从历史的维度对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演进必然性的强调,又充分体现出了被实践检验了的“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明天”[13]的现实结论,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12]这一正确论断。如此形成的“四个认同”体系,是一个有助于各族人民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同意识,从根本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的认同体系,能够使“四个认同”成为社会和谐的心理基础、民族团结的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全球化导致的多元文化冲击,社会巨变导致的认同危机,网络新兴媒体的广泛介入,使传统认同教育面临严峻的危机感。”[14]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而出现的历史认同错乱。历史虚无主义故意采取淡忘主流、选择性失明的方式,别有用心地放大支流、碎片化、庸俗化地诠释历史,误导、欺骗受众,扰乱视听。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事实的记载,它包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素质,以及所有的辉煌与成就、耻辱与痛苦。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进程和方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记忆与反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5]历史不能忘记更不容肆意篡改和颠倒、扭曲,今天的现实与昨天的历史紧密相联,“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始终警示我们只有牢记和正视过去的历史才会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对待历史“不是历史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历史。历史也需要我们去延续,延续历史的根本意义还是在于当下和未来。我们应该改变物化的历史观,拉近历史与当下生命的联系。历史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的教育,而成为提升个人主体性,提升生命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怀的教育。”[16]加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强化“历史记忆”,引导各族人民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作为培育“四个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历史失忆的民族是不可能产生历史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道路认同。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各种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利益诉求相互影响、碰撞,极大地影响着现实中的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人,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青年,他们的“四个认同”意识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未来。经过长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具有着一定的“四个认同”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既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放前后天翻地覆变化的切身感受,也没有改革开放前后民族地区巨大发展变化的亲身经历,他们更习惯于横向比较,所感受较多的可能就是现实中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对本民族和家乡的发展期盼使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焦虑和心理落差。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现实中存在的发展差距和民族问题,正确地认识到造成目前这种差距和问题的历史原因,应是“四个认同”教育活动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将现实与历史相连,加强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的历史教育,从历史认同入手激发他们的“四个认同”意识,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实现方法。

在现实的“四个认同”教育活动中,我们讲得较多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些宣讲主要集中表述了“是什么”的问题,但对“为什么是”的阐述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详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0]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提到了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其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强调了只有从历史的维度谈传统、积淀、演进及发展的必然,才能更具说服力。“历史不但可以给人以学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以智慧。它教会人们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品读现在、展望未来。”[14]“四个认同”既是对现实中有关“是什么”的心理确认,更是需要有来自历史的“为什么是”的相关解释作心理支撑。如果没有对“为什么是”的心理认同,就不会有对“是什么”的结果认同。要讲清楚现实的必然和“为什么是”的问题,就需要结合历史的演进来更好地、更充分地讲清楚“为什么是”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只有弄清楚“为什么是”,才能理解“是什么”。只有真正尊重历史事实、客观理性地认识历史,才能具有真正意义上历史认同。只有认同历史,才能真正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关系的现状,认识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度、剥削制度的存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建立在历史认同基础上的“四个认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由此所产生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会是更加牢固和持久的,能够为不断开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境界,为共同推动实现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国梦,构建起坚实的认知基础,汇聚起磅礴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 xinhuanet.com,2014-09-29.

[2]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31.

[3]徐平,包智明.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通俗读本[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1.

[4]杨维周.实现中国梦必须强化对祖国的认同[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5):74.

[5]徐柏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12.

[6]朱启臻.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95.

[7]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3(9):5.

[8]肖滨.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6.

[9]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2):56.

[10]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20.

[11]石平.深入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筑牢新疆长治久安根基[J].求是,2014(14):25.

[12]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5-28 (1).

[13]本报评论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4-10-10(1).

[14]宋进.关于提高青年学生历史认同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3):22.

[1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6]刘铁芳.生命化的历史与历史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38.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5-0014-06

*作者简介:巴玉玺(1964—),男,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思政专项)“十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与创新研究”(14ZNS001)。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祖国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