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和践行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6-04-10李抒望
李抒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务部 山东 青岛 266071)
·理论探索与创新·
牢固树立和践行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
李抒望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务部山东青岛266071)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其中,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价值。人人共享这一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发展理念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对于我们党开创和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是最终的道理和最终的目的,发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共享提供物质基础。人人共享才是发展的初衷和目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其中,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价值,即全面小康是人人共同享有的小康。人人共享这一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坚持共享发展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必然要求共享发展,没有共享发展也就谈不上共同富裕。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一)共享发展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为它写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公开向全人类宣布,共产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谋利益求幸福,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任何的私利。我们中国共产党把这种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主张,叫做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毛主席在纪念八路军战士张思德时概括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和行动准则,是我们党的全部追求,也是我们党的全部担当。
九十多年一路走来,从毛泽东的“人民万岁”,到邓小平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勾勒出了“人民至上”这条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线。在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最根本的就是要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在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崭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二)共享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来,不仅继承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与共享的过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明确了物质财富共享与精神财富共享的统一,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决定我们只能选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竞争性的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强化了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现象随之产生,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不断积累,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平衡发展的老路难以为继,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成为现实而紧迫的要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未来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
共享发展作为中国道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彰显了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明确了中国道路未来探索的实践方向。共享发展不仅是“十三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共享发展凝聚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动能开始进入传统动力衰减和新动力培育的接续阶段,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坚持共享发展能够使经济发展更有动力更可持续。首先,共享发展带来的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更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共享发展带来的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民生改善可以为经济增长奠定更好的人力资本基础;最后,差距合理的居民收入和日益强化的社会保障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消费支撑,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更加稳定合理。成功跨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都具有上述的这些特征。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让人民不断增强获得感,人民群众才会把国家发展与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才会得到充分激发和释放,国家发展也才会有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也唯有如此,亿万人民期盼的“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二、坚持共享发展的内涵
共享发展的内涵丰富多彩,并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要义将永远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强调的是发展的目的性。维护和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既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根据,也是落脚点和归宿,更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说到底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自己的根本利益,造福于广大人民,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和国家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对发展过程的调控,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热切期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和发展。为此,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着眼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党员领导干部要随时把群众呼声作为反馈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重要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基本标准,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为什么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要肤浅地把它当作只是为了强调一种姿态、一种作风的说法,应该懂得,这是一个以政治语言来表述的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命题。它要求我们,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
(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强调的是发展的主体性。一切发展,归根到底都是发展者的发展。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也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一切发展依靠人民。这就明确了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源泉问题,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此,要大力激发社会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改进工作内容、突破工作常规、提升工作效能,使经济社会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各层次的构成单元“异”彩纷呈,展现出百舸争流、竞相绽放的生动局面。
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始终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健全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才能、力量,作为构想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的是发展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
三、坚持共享发展的目标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着眼于破解共享发展的难题,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的设计要求,从八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推动共享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工作安排。这些措施抓住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也呼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诉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抓好公共服务、脱贫攻坚、收入分配等重点难点,以此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践行落实。
(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构想以来,中国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整体来看,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政策推进和制度完善中,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已形成,但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存在分配不均,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等等。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约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正是基于此,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谈到共享发展时,将公共服务放在首位,强调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一是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为了实现共享发展,必须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机会公平,使学生不受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自然状况等因素影响,通过个人的努力接受相应的教育,追求个人的人生梦想,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另一方面,在稳步推进规模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发展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具体讲,应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同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
二是着力促进就业创业。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基本途径。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自由流动。
三是着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就像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一样,是泽及每一个人的最大福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质量和人的尊严,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着力增强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一要通过政府直接投入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让公众在确定的领域能够免费或低价享受到医疗服务。二要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进一步强化农村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更为完整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三要建立实行分级诊疗体制机制建设。四要进一步整合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统筹层次,逐步缩小群体间和地区间的待遇差距。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是共享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实现了7亿多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7.2%,扶贫开发事业成绩显著。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截至2014年底,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减贫形势不容小觑。
当前,中国脱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从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看,不能再继续依靠“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明确了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落实、精准脱贫的精细化扶贫思想,致力于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如期脱贫、杜绝返贫。
在精准扶贫的实际推进中,一方面需要真正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落到实处。即到2020年产业扶持脱贫3000万人,转移就业脱贫1000万人,易地搬迁脱贫1000万人,剩下2000多万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全部纳入低保覆盖,实现社保政策兜底扶贫。另一方面还需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用更大的决心、超常规的力度完成脱贫目标。此外,众人拾柴火焰高,扶贫脱贫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进来。因此,有必要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参与扶贫,在扶贫攻坚中踏踏实实践行人人参与的共享发展理念。
(三)完善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作为决定发展成果分配和利益关系调整的总枢纽,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不仅决定着经济发展,而且决定着社会和谐。从消费角度讲,在保证资本获得合理的平均利润前提下,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从生产角度讲,在保证土地、资本等物质生产要素获得合理回报的同时,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有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价值创造的源泉。反之,如果居民收入、劳动报酬不能跟上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消费需求就会不足,劳动积极性就会下降,经济增长就会乏力。如果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劳资冲突或群众不满,更会冲击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必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为此,一方面要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另一方面要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特别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财产,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9.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5-0001-05
*作者简介:李抒望(1961—),男,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授,法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