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
2016-04-10贾绘泽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
贾绘泽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内容摘要】“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三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四个全面”是“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持续性保障,“三个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二者相互作用,互相融合,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
【关 键 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四个全面”“三个自信” 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和总体框架,“三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肯定性评价和坚定性信念。其中,“四个全面”是“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持续性保障,“三个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离开“四个全面”,“三个自信”就不可能彻底和久远,没有“三个自信”,推进“四个全面”也不能持续和长久,二者相互作用,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
一、“四个全面”是“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持续性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1](P18)也就是说,光凭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还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撑。“四个全面”的推进能够为坚定“三个自信”提供坚实基础和持续性保障。
第一,“四个全面”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现出巨大优势和特色,这是党和人民坚定“三个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P1364)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且复杂化和多样化,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会继续扩大和延伸,严重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的新布局,是根据中国实际,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当前深层次矛盾的战略抓手和“牛鼻子”,是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重要途径,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核心。只有推进“四个全面”,才能突破既得利益,推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并在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罗马俱乐部原秘书长马丁·李斯指出:“‘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对应着中国今天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四个全面'提供了全面且连贯的战略指导,将使中国的发展更加持续稳定。”[3]
第二,“四个全面”能够规范和指引中国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不仅要重视“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P11)的现实性,也要重视“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4](P11)的引领性。“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当前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的深刻回答,还是缩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对现实的要求和现实对理论回答之间差异的需要,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规范和指引作用。用“四个全面”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深刻认识哪些实践需要坚持和完善,哪些实践需要停止或纠正,从而判断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是非曲直,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尤其是各个领域的具体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审视”。他谈到社会公平公正时指出:“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P98)同时,“四个全面”作为最新理论成果,具有理想性和先进性特质,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导向和指引作用,特别是能够使中国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从而减轻“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1](P39)。
第三,“四个全面”能够对世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三个自信”不仅源于对中国实践成果的肯定,也源于中国对世界发展贡献的认可。“四个全面”打破原有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等,促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对世界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四个全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对克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种种经济发展困境,带动世界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土耳其中央银行北京经济参赞尤科赛尔·戈迈兹认为:“‘四个全面'对经济发展作出科学布局,富有效率的中央银行保证各项经济规划得到落实,中国经济前景充满光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5]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高级研究员罗思义指出,推进“四个全面”“不仅会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还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影响世界发展进程。”[3]其次,“四个全面”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重要借鉴。韩国高丽大学教授姜晟振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给世界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解答。”[5]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爱迪生·B·达席尔·菲略认为:“‘四个全面'是一个实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也会增强中国在新的全球格局下走向繁荣的能力。因此,这一战略布局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会被其他新兴国家认真观察以至模仿。”[5]
二、“三个自信”是“四个全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性的自我肯定、积极的情感伴随、强有力的信念支撑,就会缺乏推进“四个全面”的定力和动力,甚至会偏离“四个全面”的政治方向和价值遵循。只有坚定“三个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深入展开和持续推进。
第一,“三个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能不能保持强烈的进取意识,打好这场攻坚战,关键看有没有信心。只有坚定“三个自信”,才能不论遇到什么风雨、困难、挑战,都能够坚定不移地把“四个全面”引向深入。首先,坚定“三个自信”,才能深入把握“四个全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坚定“三个自信”,才能有改革自觉、创新自觉。“四个全面”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只有坚定“三个自信”,才能自觉地和大胆地提出实践发展中的问题、理论创新中的不足和制度完善中的弊端,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之道,推进实践发展、理论创新和制度完善。最后,坚定“三个自信”直接关系到在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广度和深度。因为只有坚定“三个自信”,才能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崇尚,而是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不受各种意识形态偏见束缚,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第二,“三个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强有力的心理基础。从社会心理角度看,“三个自信”是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优势和特色等的肯定态度,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中逐步积淀和形成的,能够激发党和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勇气,为推进“四个全面”提供强有力的心理基础。首先,“三个自信”能够克服部分党员和群众的心理软弱现象。比如,怕别人议论,怕别人批判;不敢讲真话,掩盖真相等。邓小平指出:“如实地指明这种落后状况,会不会使人们失去信心呢?这种人也可能有。这种人是连半点马克思主义气味也没有的。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6](P90-91)其次,“三个自信”能够有效克服底气不足的问题,理直气壮地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顶层设计能力,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等,充分依靠全党和广大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相信党和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只有坚定“三个自信”,才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确信“两个百年”目标一定会实现,谁也阻挡不了它的坚定步伐,才能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中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邓小平强调,中国人要有自信心,“自卑没有出路。”[7](P326)
第三,“三个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的信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8]首先,只有坚定“三个自信”,才能增强“四个全面”的坚定性,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有主张、有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从而也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为社会进步而需要不断进行的改革。其次,坚定“三个自信”,才能有效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为各种噪音杂音所扰,不为各种错误思潮所惑,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最后,坚定“三个自信”,也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邓小平曾经指出,必须“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6](P369)“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6](P26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三个自信'要刻骨铭心。这恰恰是我们的民族精神!”[1](P22)
三、“四个全面”和“三个自信”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
“四个全面”和“三个自信”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过程。
第一,“四个全面”和“三个自信”在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三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肯定性评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9]“四个全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战略抓手,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我国现实需要出发,契合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提出的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二者在性质上和具体指向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它们是针对不同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的不同的新要求,但是在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四个全面”和“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中动力互补互促。从发展的动力看,“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动力,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仅能够激励党和人民不断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诉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主动地破解发展难题,打破利益固化藩篱,超越旧有的发展模式,而且能够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展示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三个自信”的精神动力和“四个全面”的实践动力,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源泉。
第三,“四个全面”和“三个自信”具有统一的内在历史逻辑。仅用静态方式看“三个自信”和“四个全面”无法解释其深刻的内在历史逻辑,实际上,二者不仅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在各自的演进过程中都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在民众心理积极反映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三个自信”积累和形成的起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是“三个自信”强化的过程。[10]但是不管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程,还是各自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革除旧的制度体制为手段,都始终强调从严治党,都与“四个全面”有密切的历史渊源。革命、建设和改革提升了自信,自信推动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二者整个历史演进的基本逻辑。
第四,“四个全面”和“三个自信”相互融合,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实践。坚定“三个自信”就是要推进“四个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1](P30),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也就是说,坚定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以更坚决的态度和信心推进改革,尤其是推进“四个全面”,从而牵引其他领域改革。推进“四个全面”蕴涵“三个自信”。因为“四个全面”反映出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开始自信地设计有关未来的梦想,自信回望过去,这是党和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信心的重要体现。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是二者的现实依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外国学者看“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4-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外国学者看“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4-1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N].人民日报,2015-03-01.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0]蔡娟.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蕴涵[J].探索,2014(2).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5-0024-04
*作者简介:贾绘泽(1977—),男,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13CKS014);山西省软科学“山西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机制研究”(2011041012-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