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意识和少儿期刊的编辑
——以《中文自修》杂志为例

2016-04-10华东师范大学中文自修杂志范少琳

少先队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刊物栏目文章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自修》杂志 范少琳

读者意识和少儿期刊的编辑
——以《中文自修》杂志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自修》杂志范少琳

我们编辑在约稿说明中,一定会有以下几点:栏目的宗旨,读者对象,文章的内容及其深浅度,文章的表述形式等等,其目的就是要让作者按照刊物的定位写稿,以期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一本刊物,只有拥有了独特的、有核心竞争力的、贴近读者需求的内容,再加上合适的形式,这样的刊物才会被读者认可、接受。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要关注你的读者,也就是说要有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的概念先出现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即强调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作者的创作,也在于读者的接受。它缘起于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接受美学。作为接受美学理论的确立者,H.R.尧斯认为,一篇文学作品不经过读者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接受美学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W.伊瑟尔则从特定文本与读者的关系入手,提出了“隐含读者”这一概念。他认为,这个“隐含读者”不是指现实中的读者,而是指作品根据已有读者的知识背景、接受水平以及阅读兴趣、需要、期待等形成潜在的读者,作家为了得到现实中读者的认可,在创作时会充分考虑到潜在读者的“期待视界”。

而期刊是以一定的社会成员作为读者的传播工具,这些读者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本刊物,肯定是基于他对这本刊物的某种期待,或者说,这本刊物能满足他某一方面的阅读需求。“人不是天然的读者,当人有求知的欲望而某种出版物恰好能满足它的欲望时,他才变成此书的读者。在与读者的关系中,编辑出版劳动的本质就是将一般人变为你的读者。”而“要将一般人变为你的读者”,刊物编辑时就要努力制造这个“恰好”,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潜在读者的“期待视界”。所以,期刊编辑必须树立良好的读者意识,时刻关注读者的信息需要,其中包括对读者的阅读需要、兴趣、期待以及接受水平等等的关注。

一、明确读者定位,满足读者需求

刊物是有赖于读者而生存的,一本刊物要赢得市场,就首先要获得读者的认可。然而,刊物除了市场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阅读价值。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以意义和价值,那么刊物的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所以,一本刊物,除了追求它的市场价值,更要追求它的阅读价值。而要实现它的阅读价值,刊物的读者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刊物的编辑方针。对少儿期刊来说,它的读者首先就是少儿,但是除了少儿以外,她还有两个潜在的读者:家长和老师。孩子阅读什么样的刊物,家长最有发言权和决定权,而老师的引导和推荐往往也会起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读者,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越大。当然,家长和老师也主要是站在孩子的需求上衡量刊物的好坏。因此,少儿刊物首先要满足少儿读者的需求,但也要兼顾到家长和老师的需求。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读者的阅读需要也是多方面的,2000多年前的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看来,“读诗可以抒发情志,可以了解社会,可以结交朋友,可以针砭现实。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效忠君王,还可以认识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由孔子所说的阅读的社会功能可见,读者的阅读需要可分为心理的、情感的、实用的、认知的等等。本着读者永远是第一位的,需求决定行动的理念,少儿刊物在编辑时就要根据刊物的定位,根据少儿的不同需要来策划栏目,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果,你编辑的刊物是少儿读者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刊物的阅读价值也就实现了。

以《中文自修》(聪明小豆丁)为例,这是一本小学生语文类刊物,它的读者定位是小学生,内容定位是语文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有的为了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有的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语文的内容太丰富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么,怎么设计、策划刊物的栏目,就取决于学生的需要了。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栏目:有指导学生写作的“小豆丁学作文”,有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的“经典导读”“阅读密码”,有扩展学生视野的“文学浪花”“文海拾贝”等,当然也有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城堡”“故事大王”等。而对于既是学生自我认可的需要,也是家长、老师所乐意看到的学生习作的发表,我们也设置了多个栏目,如“快乐作文”“生活点滴”“三人行”等,此外,我们还特地策划了“明珠闪闪”“微博作文”等栏目,发表学生作文中的精彩段落及脑海中灵光一现的片言只语,让更多的学生先“发”起来,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兴趣。

当然,学生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更要求编辑平时注重和小读者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新想法、新要求。好在如今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这种沟通提供了大大的便利。根据学生的需求,每年推出一些新的栏目,不失为保持刊物活力的好办法。

二、精心设定内容,激发读者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一本书能使读者手不释卷,甚至废寝忘食,那就说明这本书唤起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只有好之,才能乐之,乐之,才能义无反顾地去学去做。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少儿更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问,往往会抱有非常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且往往乐此不疲。所以,一个称职的少儿刊物的编辑除了要了解小读者的需要,还要关注小读者的兴趣,这样编出的文章才能让小读者有阅读的欲望。

从学习心理来说,人们对于自己有所了解但又知之不多的东西会比较感兴趣,少儿更是如此,他们正处于吸收知识的最佳时期,更富有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基于此,我们在刊物上推出了“课文内外”的栏目,具体来说,就是对课文中出现过的作家作品作一次延伸阅读,这样既激发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小读者的阅读面。

当然,读者的兴趣也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吃东西一样,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就如刘勰所指出的:“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读者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章的欣赏也各不相同。因此,刊物除了在栏目的编排上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外,也应在具体的选题、内容上多下功夫,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设置了一个以写作指导为宗旨的栏目“作文魔方”,但是一般的泛泛论写作的文章,学生并不爱看,如何让学生也对这个栏目有兴趣呢,这就需要编辑花点心思了。我们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对写好作文,提高作文成绩的愿望是很迫切的,只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能得到高分,自己写的文章究竟欠缺在哪儿,别人得高分的作文又究竟好在哪儿。因此,我们策划每次选取一个角度来阐述作文的技巧。比如怎样“把静态的花草树木写得富有生命”,怎样“把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怎样“写好对话”等等,有精彩片段展示,有写的要求,有实战训练,有学生习作,有教师点评,这无论对学生学作文还是对家长辅导孩子作文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然,刊物要关注读者的兴趣,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少儿读者,他们的年龄小,思维简单,尤其对各种新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他们对事物的鉴赏和判断力尚处在初级阶段,不能像成人那样能够主动地“去粗取精”,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在组稿、审稿的时候,要有一种对读者的“敬畏”心理,在编刊的每一环节都需慎之又慎,在编辑的时候要尽量往细处做,往精处做,就是说给小读者看的文章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要力求做到最好,不能存在半点儿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要给小读者以积极向上、明朗乐观的精神导向。我想,这也是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刊物的时候最看重的。

三、适当“放低手眼”,契合读者水平

早在1925年,鲁迅就说:“单为在校的青年计,可看的书实在太缺乏了,我觉得至少该有一种通俗的科学杂志,要浅显而且有趣的。可惜中国现在的科学家不大做文章,有做的,也过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在鲁迅先生看来,写给青年学生的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浅显而且有趣”,就是说文章既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容易接受,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乐于接受,而过于“高深” 而难免“枯燥”的文章,当然就不能被学生接受了。对此,鲁迅还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方法,一是“放低手眼”,二是“看看文艺书”。“放低手眼”,那就是要在文章的深度和语言表达上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看看文艺书”,当然就是学点文学的表现技巧,使文章写的生动可感,活泼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的这段话是针对科普刊物而发的,其实对其他的刊物,尤其是少儿刊物也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它最首要的就是要读懂、理解文章的内容。关于文章的写作,南朝文学家沈约曾提出“三易说”,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也就是说文章要写得明白易懂,即文章的内容易于为读者理解、把握。怎样才算易理解呢?这对不同的读者对象来说,要求也是不同的。李渔指出:“总而言之,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可见,文章的深浅,完全依据读者对象的接受水平。所以,编辑在组稿、审稿的时候,就一定把握好深浅这个度。即使是同样的内容,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材料的处理、语言的表达也应该不同。如同样是关于李白的文章,写给小学生看的,那么文字一定要通俗浅显,尽量避免学术化的语言,“说话”的语气也尽量生动亲切。而写给从事文学研究的人看的,即所谓学术型的文章,则完全不必这样,越“专业”越好。因为,少儿还处于知识的学习、接受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做到所谓的深入浅出,即“用他们能懂的话,能力可以阅读的文字,说他们的经验能够了解的事”。同时,也要求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这就像做菜一样,既要讲究营养,讲究色、香、味,也要讲究消化、吸收,否则,文章即使内容好,创意好,但读者理解不了,消化不了,也不能算是一篇好作品。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编辑刊物的时候,就时时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安排,作为小学生语文类的刊物,《中文自修》有相当的栏目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家、阅读作品。如“经典导读”“看图读诗”“文学浪花”等,因为读者是小学生,因此,在栏目要求中,对文章的篇幅、语言、表述风格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而语言的要求就是浅白,做到文从字顺,意思明确,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偏于学术的术语。如“文学浪花”栏目就要求“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一个人或一本书。语言平白晓畅、活泼有趣,要能够使读者在阅读你的文章之后产生阅读这本名著的兴趣”。

有人说,给孩子写书,就要“俯下身”,这俯下身就是作者“读者意识”的表现,作者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读者为中心,使作品契合孩子的需要、兴趣和接受水平。同样,编辑少儿刊物,我们也必须俯下身去,倾听小读者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同时把自己放在跟小读者同等的地位上,用他们的眼光来审定刊物。我想,这样的刊物一定会让小读者感到亲切,也一定会使他们乐于接受。

(本栏责任编辑元琴)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蒋广学:《编辑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论语·阳货》。

4.《论语·雍也》。

5.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6.鲁迅:《华盖集·通讯》。

7.庄明辉、章义和:《颜氏家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李渔:《闲情偶寄·忌填塞》。

9.余也鲁:《杂志编辑学》,海天出版社1980年版。

猜你喜欢

刊物栏目文章
刊物贺词
关于栏目的要求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系列刊物介绍
放屁文章
栏目主持人语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