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入队”到“入队季”

2016-04-10闵行区实验小学

少先队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领巾入队红领巾

□ 闵行区实验小学 熊 梅



从“入队”到“入队季”

□ 闵行区实验小学熊 梅

课间午间,走在学校的草坪上,你一定可以一路弯腰捡上几条甚至十几条的红领巾。少代会的提议讨论会上,有队长提出:为何每天要戴红领巾?周一升旗仪式上戴一下不就行了?平日是否可以取消检查?我当即追问:那标志呢,是否一起不戴?“那不行,那是荣誉!”我们的“红领巾”就不是一种“标志”,就不是一种荣誉了吗?

我们的孩子,甚至是我们的队长,到底怎么了?问题到底出在哪?也许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大人身上。每一位大队辅导员是否会更加费心地去安排队课?更加用心地去策划入队仪式?大家是否忽略了入队的主体——一群向往成长的绿苗苗的真实期望?就此,我们似乎找到了问题所在:

1.“入队”系列活动过于项目化而缺少活动前后的内在逻辑和情境连贯。从“队课实施”到“入队仪式”,我们只想着作为少先队员应知应会的是什么,想着认知层面获知后加入少先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这两个项目只有主观的联系,没有真正的逻辑发展,就更谈不上连贯性了。

2.“入队”系列活动过于理性化而缺少活动主体的接纳程度和主观意愿。我们理所当然地计划实施,一个月后孩子们理所当然地就戴上了红领巾,孩子们似乎走了一个过程,结果仅仅是戴上了红领巾。

3.“入队”仪式本身过于程序化而缺少作用对象的真实参与和情感升华。入队仪式是庄重的,戴上领巾瞬间的神圣感是溢于言表的,但过于统一的换领巾、戴领巾、宣誓言等进程却很难打动队员的内心深处。

针对传统入队活动中的不足,我们把“入队”活动,发展为“入队季”活动,让“红色”的种子在队员心田生根发芽,让孩子为“我是一名少先队员”而感到光荣和骄傲。我们想到了三个关键词——全员:尽可能关注每一个儿童团员,入队活动是他们自己的事;全程:尽可能地策划系列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全程有参与感;全真: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做到真参与,激发真情感,取得真进步,收获真快乐。达成共识后,我们召集了二年级中队辅导员们,共同改善了原先的活动方案,探索了覆盖整个学期的“入队季”活动:

1. 2月的争章活动引领团员们前进。我们加长了入队的播种和孕育期,开展了“星星火炬章”的争章闯关活动,在小辅导员的帮助和陪同下,二年级全体儿童团员在过程中参与“六知基础关”“六会挑战关”“五要晋升关”挑战,让儿童团员们了解并感受少先队组织的先进性,明确了组织对自己的要求,学会树立榜样从小做起、不断前进的方法。

2. 5月的探访融入队仪式活动。青年节后,在烈士陵园里举行神圣而庄重的入队仪式,其中增加了有意义的探访,孩子们佩戴红领巾,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绢花放在烈士的墓碑上,向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孩子们在烈士纪念馆中徜徉,走近革命烈士,走进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在《小兵张嘎》《小小飞虎队》影片故事中,孩子们看到昔日少先队员的风采,“我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的使命和职责油然而生。

3.后续的评价见证新队员成长。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就应该让胸前的红领巾不断飘扬,哪里有红领巾,哪里就有新风尚。我们设计了“好习惯伴成长”的后续评价单,邀请每一个少先队员和“十个道德好习惯”交上朋友,邀请他们把现在的自己、努力一个月后的自己、父母眼中的自己作比较评价,让孩子们发自内心、不断向上的激情和行动持续。

猜你喜欢

领巾入队红领巾
今天我入队——入队仪式
红领巾要戴好
斑比的红领巾
《红领巾》的“童年照”
领巾成团食之有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入队誓词
红领巾·萌芽 2019年1、2期合刊
今天我入队了
“红领巾”是谁
入队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