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发展力: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实践改进*

2016-04-10许大成沭阳如东中学江苏沭阳2236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权力教学内容监督

许大成(沭阳如东中学,江苏沭阳 223600)

提升学生发展力: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实践改进*

许大成(沭阳如东中学,江苏沭阳 223600)

培育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必须从改进教学设计开始。以提升学生发展力为理念引领,构建政治课新型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指向素养生成的层级目标;彰显知识意义的教学内容;基于成长逻辑的教学过程;崇尚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这样做,可以促进教学设计的理念转型和品质优化。

学生发展力;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实践改进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制定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很多方面决定着学生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能学到什么。因此,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必须从优化和改进教学设计开始。但综观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还普遍存在着把核心素养标签化、碎片化、形式化的倾向,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促进学生发展的力量。这表明,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既需要先进的理念引领,又需要明晰的操作路径。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以提升学生发展力为理念引领,促进教学设计从“零敲碎打”走向“整体优化”,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生成”,有助于培育核心素养的“国家意志”转变成为一线教师的“实际行动”。本文以政治生活“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为课例,探索提升学生发展力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理念与路径。

一、教学理念:为提升学生发展力而设计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考试成绩经常领先于同学科教师。近期在教改探索中,笔者对过去知识教学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意识到过去的教学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把握,教学过于表面化,并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备课组交流会上,笔者倡导:在培育核心素养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更多的应该是“进入世界的知识”,自觉丰富和释放知识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的发展,不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身心素养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学生发展力,是指学生对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进行诠释、批判、转化并生成意义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现象的理解能力、知识价值的辨识能力、知识向信仰和行动的转化能力。那么,怎样提升学生的发展力?发展心理学以及中外教育名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任何素养的形成与完善,都“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必须通过自身的能动活动”[1]。基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教师应该树立为提升学生发展力而设计的理念,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中,深刻领会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定位,自觉彰显“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建构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把高中政治课设计成真正的“公民教育课程”。

二、教学目标:指向生成素养的层级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结果的预设。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常常用“课程目标”的三维框架设计“课时目标”,在实践中带来的问题是:要么过度追求知识目标的落实,导致思想观点淹没在碎片化、考点化的知识中;要么片面强调情感类目标,造成知识教学目标“悬空”或“虚无”。怎样克服两种倾向,融合知识能力情感为一体,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整体指向学生的素养培育?实践中,我们将新课程三维目标转化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三个层级目标。政治生活中的“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基础性目标:了解“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知识;能辨别“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中内外监督的方式;举例说明政务公开的内容和重要性。

核心目标:学生能在情境的观察和反思中相信“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站在“公民”立场,领会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体系的“健全”,既离不开“合力”,也离不开“我”的参与;能调研当地政府政务公开的实施现状,并就如何改进提出建议。

延展性目标:引导学生以“未来主人翁”的身份,设想自己应有的监督素养。

从案例可以看出,三个层级目标以核心目标为中心,既重视知识铺垫,又注重情感升华,它们可以分析,但不可以分离,共同指向学科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首先,基础性目标是达成核心目标的基础。离开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和延展性目标就失去了落实的根基。它又需要核心目标和延展性目标的引领,否则知识就成为一堆无用的信息。

其次,核心目标指向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它不仅体现知识的难重点,更体现学生发展的难重点。案例中的核心目标,书本知识成为学生成长的工具,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领悟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延展性目标是围绕核心目标而拓展的。其核心是“转化”,即化知为“智”,化知为“德”,化知为“行”,从而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态度。

三、教学内容:教给学生知识的意义

知识具有一个内在的结构,它包括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三个层面。其中,知识的符号是知识的“表层”形式;逻辑形式是知识形成的结构化的“纽带”;而意义则是知识的“内核”,是内隐于符号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系统[2]。显然,教学内容不能等同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中表层的“概念和原理”,还包括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和经历”,知识对发展学生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生发展力,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仅要促进学生对表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要丰富学生知识体验和探究的经历,认同和践行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三种类型的设计:

类型1:呈现情境,让学生观看反腐倡廉的一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情境体现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当堂完成一组试题训练。

类型2:呈现情境,让学生观看反腐倡廉的一组视频。在此基础上,呈现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新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建设一个法治政府。

类型3:学生在赏析孟德斯鸠名言时提出疑问:对权力进行监督是“必须的”吗?笔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成长价值,设计四个环节:(1)观察探究:教师呈现一组地方落马官员的视频,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获得书本知识。(2)对比设疑:教师呈现上述落马官员中学时代的另一组视频,并设疑:这些官员在中学时代也很优秀,可后来为什么又堕落了呢?(3)讨论反思:学生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意识到,人的成长既需要严于自律,又需要国家加强制度建设。(4)点拨升华:教师以名言佐证名言,以生活引领生活:邓小平说,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当前,国家致力于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不敢腐”威力彰显,让“不能腐”印刻于心,让“不想腐”成为自觉。

类型1坚持知识为本,围绕书本知识的提取和记忆、理解、巩固展开,基本上停留在知识的符号层面,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只有知识的增长,没有学生的成长”,课程中丰富的精神营养被设计“过滤”掉了。

类型2力求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阻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灵活取舍知识,把能力和方法迁移到新情境和新问题中。

类型3力求建立起知识与学生生存状态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关注知识接受和能力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信仰”知识,“践行”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状态。

应该说,三种类型的教学内容设计,类型3最能提升学生的发展力。类型1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符号层面;类型2则进入到知识的逻辑层次,知识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结论,而是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再生产”出来的;类型3则进入到知识的第三个层次,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时刻的那份悸动,体验到知识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书本知识融化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因此,教学内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力度,取决于知识内涵的呈现与实现程度。提升学生发展力的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基于知识的发现,行于能力的提升,成于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把“真理问题”升华为学生是否幸福的“成长问题”。

四、教学过程:基于成长逻辑的教学展开

传统的教学过程设计过于单一,基本属于认知性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虽然分成前后相继的几个活动板块,但大多围绕知识的“记忆与巩固”展开,遵循的是“知识掌握”逻辑。提升学生发展力的教学过程设计则是基于学生的成长逻辑,从整体上看,努力让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构,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一次“预演”和“缩影”。笔者在设计“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大活动板块:关注生活,感受监督—赏析名言,问辨监督—盘点反腐,点赞监督—提升自我,践行监督。

过程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在以教学目标为统领、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前提下,遵循三个原则:

1.落点求真。调查研究学情,把教学的着力点精准地落在解决学生发展的困惑点上。本节课制约学生发展有“三个困惑点”:一是认知上的“疑难点”,即权力为什么是双面刃?二是价值上的“迷茫点”,即“防止滥用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必须的吗?三是意义上的“空白点”,这个知识的学习对我成长有意义吗?这三个“困惑点”就是教学的着力点,困惑点化解了,学生就获得了发展的“生长点”。

2.转化求美。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既有探究性活动,也有情感陶冶活动;既有价值辨析活动,也有实践性活动。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活动,都要融入当今时代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满学的“灵活”,议的“灵动”,思的“灵敏”以及悟的“灵性”,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智慧之美乃至生命之美。

3.指向求善。以立德树人为指向,以素养生成为目的,增强活动设计的价值性。其中,“关注生活,感受监督”,通过情境的观察和反思活动形成“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意识;“赏析名言,问辨监督”,通过价值辨析活动体悟孟德斯鸠的名言,培育学生“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理性精神;“盘点反腐,点赞监督”,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对党反腐倡廉举措的政治认同;“提升自我,践行监督”,则通过设计实践性活动,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行为自觉。

五、教学方式:崇尚自我导向的学习

教学方式分为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教的方式既引领学的方式又服务学的方式。这里侧重谈谈学的方式。按照学习的目的和指向不同,学生的学习分为对象化学习和自我导向学习。对象化学习就是把知识“作为定论、作为对象、作为结果”来接受,把书本知识的简单占有与获得作为学习的目的。这种单一的对象化的接受和训练,只能培养没有灵魂的人和解题机器。自我导向的学习就是让知识回到“我”这个人的身上,建立起知识与自己生存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自我情感的变化、价值观的提升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进而获得生存技能和人生智慧。自我导向学习的主要形式有:

1.理解性学习。理解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不断丰富和扩大视域的过程。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中,理解性学习意味着,学生能把“自觉接受监督”理解为法治政府的内在的要求,而不是一个外在的“摆设”;能把“参与对政府的监督”理解为现代公民宝贵的政治素养。通过这样的知识理解,学生走出原有的“局限”与“狭隘”,生成新的“视野”与“格局”,实现与新课程的“视界融合”。因此,理解性学习成为学生借助知识重构精神自我,把知识转化成为洞察生活智慧、增进人生幸福的过程。

2.价值性学习。人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物。人总是为了某种意义而从事实践活动。因此,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简单的知识学习转化为“应该怎么看”和“应该怎么办”的价值指引。笔者教学时,曾布置学生以“具有监督素养的公民形象应该是怎样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设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公民和政府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价值的体验与判断、选择与认同,实现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3.实践性学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因此,提升学生发展力,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学习方式的设计。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中,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开展一次当地政府政务公开情况的调查,形成建议性调查报告。实践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3];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生活世界,改造和重组原有的社会生活经验,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形成生存智慧。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发展力的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坚持两个基本的信念:知识是公共的,素养是个人的;知识可以传授,而素养只能通过学生的能动活动才能形成。因此,这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既不能在知识取向的框架内完成,也不能依靠先学后教、少讲多练等技术改进来实现。它需要教师自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在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引领下,对原有的教学设计予以理念上的转型和品质上的优化。只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促进学科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素养,增强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力量。□◢

[1]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4-85.

[2]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42-144.

[3]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吴国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第11期课题“提升核心素养:构建高中课堂教学新常态校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5Jk11-L233。

猜你喜欢

权力教学内容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