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4-10宋亚峰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学管理学研究生

黎 军 宋亚峰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黎 军 宋亚峰

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方向的研究,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SWOT分析,最后对优化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对策建议。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培养;SWOT分析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1997年由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经济学合并组成的一个新的专业,并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中被归到公共管理学科下,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近20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专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特点,深入分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最后对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由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从1997年设立该专业以来,在近20年的发展中,该专业一直是面向研究生招生,因此,该专业发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质量的高低。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研究主要从培养机构特点、培养方向等方面加以研究。

1.培养机构

根据对教育部公布的2845所高校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等的整理与汇总,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机构的研究,主要从培养机构的数量、地域分布、培养机构的构成、本专业所属的高校二级院系等方面做系统的研究。

(1)培养机构的数量和地域分布。通过统计发现,截至目前,我国现有的高校中,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高校有127所,除了海南和西藏没有一所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的大学之外,全国其他各个省份至少拥有一所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大学(港澳台除外)(如图1)。各省份的大学数目又是不均匀的,北京市的数目最多,达19所,其他像湖北、辽宁、江苏、上海、湖南、浙江、广东等教育大省的数量也比较多。在地区分布方面(如图2),每个地区都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大学,其中华北地区最多,有29所,西北和西南地区最少,只有9所。华北、华东、华中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数量差别不是很大,但相比于西部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差异却非常明显。总之,在数量和地域分布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总量不大,区域分布差异明显。

(2)培养机构的构成。根据对现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127所高校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的培养机构中师范类高校的比例占到21.26%(如图3),在全国师范类高校占高校总数比例较少的情况下,有本专业硕士点的师范类高校所占比重超过现有培养单位的1/5。这说明师范类高校非常重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原因是由于本专业与教育学的联系比较紧密,而且这些师范类院校大多为部属或省属的重点师范院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从“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以下简称“985”/“211”高校)占培养机构的比例来看,“985”/“211”高校占培养机构总数的48.03%(如图3),接近培养机构总数的1/2,这说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机构平台。

图1 各省拥有的该专业硕士点的大学数目

图2 各地区拥有该专业硕士点的大学数目比较情况

图3 培养机构的构成情况

(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所属二级学院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127所高校发现,该专业所在学院为管理类相关学院的高校有59个,占总数的46.46%;二级学院为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高校占总数的37.01%。二级学院为管理类相关学院和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总和占到总数的83.47%,这说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所在二级学院主要为管理相关类和教育学院、教育学部。还有许多其他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特色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在文法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商学院、人口研究所等二级学院(如表1所示)。

2.研究方向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不同的研究机构和高校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高校本专业的研究方向较多,有的高校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比较单一。根据各高校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对涉及的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分析与汇总,具体方向如表2所示。根据统计,我们可以得出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教育管理研究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他的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还有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等。②教育经济与管理被作为其他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的也比较多,如将其作为教育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学科下的一个方向。③将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与本校的特色相结合,比如理工和农业类的高校的农科教协同理论与政策方向等。④在管理学和教育学各学科下“嫁接”新方向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形成的主要途径。

表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所属二级学院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1)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按大类分,该专业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所以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研究方法[2],也非常有必要多学科互相借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可以借鉴计量经济学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从而对本专业的相关数据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处理;该专业的研究还可以借鉴管理学中数字管理、博弈论、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正是由于本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在进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时可以借鉴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本专业跨学科研究的优势。

表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

(2)跨专业生源的优势。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由于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在大学本科阶段鲜有高校开设本专业,因此所招生源大多是其他专业的考生,据调查,生源大多为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在2015年全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11名硕士新生中,有4人来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人来自经济学专业,2人来自外语专业,1人来自教育学专业,1人来自信息管理专业。这种跨专业的生源,有着更加广阔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积累,在该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能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3)本专业研究方向与现实联系紧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人才。中国有2800多所高校,并且该专业的研究生也学习和生活在高校,此外,本专业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总共有51所院校开设。教育管理研究与高校的日常管理息息相关,从本专业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也可以看出,本专业是一门和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这一特点也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动力。

2.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

(1)生源质量不高。通过调查研究本专业的生源发现,部分院校本专业生源的本科学位五花八门,除了与本专业相近的专业之外,很多考生来自外语、文学等和本专业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专业,有的甚至来自理工类的专业。此外,本专业生源的调剂率每年都居高不下,以兰州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例,2010~2014年共5年统招的考生全部为调剂考生,调剂率为100%。上述诸多原因使得本专业的生源存在质量不高问题。

(2)专业师资和科研队伍缺乏。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时间短,本专业大多数高校的任课教师和导师都是非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科班出身。调查发现,本专业的科任教师以教育类背景的居多,还有的高校直接让做行政工作的书记兼做该专业的导师和科研指导工作。以兰州大学为例,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都和高等教育学专业非常相似,教育经济类的课程严重缺乏,这主要由于该专业的导师队伍都来自高等教育学专业,科研团队中缺乏经济方向的研究人员。所以,专业师资和科研队伍的缺乏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不足,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背景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应该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但现状却恰恰相反,除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拥有本专业的专业学位授权之外,其他120多所高校都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严重不足。

3.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契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复合型创新人才要一专多能、内外兼修[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符合国家对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本专业所在高校是良好的平台。通过分析现有的120多所高校发现,其中48.03%的高校属于“985”/“211”高校。这些高校具有良好的平台,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保障,使得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可以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发展。

(3)高校对专业管理人才潜在的巨大需求。我国高校的行政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是非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员,有的甚至完全不懂教育。上述原因使得我国的高校对专业的教育管理人员有着非常大的需求,这种潜在的巨大需求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动力。

4.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1)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由于自身发展的时间较短,并且该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低,致使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通过分析每年各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发现,很少有用人单位明确提出需录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所以,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是本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威胁。

(2)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难是我国所有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严重问题,2015年全国毕业生共有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等问题。

(3)本专业与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竞争激烈。适合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同时也适合相近的其他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学生,他们参与相关岗位的竞争,使得原本就业就比较困难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难进一步加剧。所以,在目前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近专业的人才数量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程度。

三、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对策建议

1.招生方面

招生工作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源头工作,要从源头着手,应该多招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的优质生源。从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生源看,该专业的生源存在质量较低和调剂率较高等问题,且大多数学生抱着三年混一个硕士文凭的心态,根本没有心思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学术中去,而是将重心转向了各种社会兼职上,结果使得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本末倒置。所以,在招生方面,一定要多招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的考生,并且在复试时加强对其学术兴趣和学术能力的考察,努力做好研究生培养的源头工作。此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不足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又一问题,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在该专业以后的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应该多增加专业学位的招生。

2.师资方面

专业师资和科研队伍缺乏,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劣势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科任教师大多是非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出身,主要是教育学专业背景为主的教师。以教育学背景的教师为例,他们更多的是以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和思路进行本专业的教学,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除教育学外,还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方法的运用。专业师资的缺乏可能造成本专业研究生很难全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所以,在师资队伍方面,高校一定要狠下功夫,大力引进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为本专业人才的培养配备良好的师资。

3.课程方面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有的高校过于注重管理方面内容的学习,忽略了教育类和教育经济类相关课程的学习;有的高校却恰恰相反,过分强调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有的高校该专业的课程甚至和高等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完全相同。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所以,本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方面,一定不可偏废,不应过分强调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中的任何一门课程,而应该努力使本专业的课程安排多元化,使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内容都有所涉及,这样才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视角,让学生可以借鉴各个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为以后的科研写作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论文写作方面

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学位论文抄袭问题和研究生发表论文刊物质量低下问题等,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高校对研究培养过程中论文写作训练和学术道德培养等环节的弱化问题。学术论文写作是每位研究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良好的学术道德也是每位研究生必需的品质。在培养本专业研究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以严苛的标准要求每位学生的学位论文,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每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使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既有过硬的学术本领,同时又有非常好的学术道德。

5.实习与就业方面

首先,加强在校学生的实习环节的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并且我国有着众多的高校资源供本专业的学生深入高校进行实习。高校培养对本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书本知识和论文写作,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鼓励学生深入高校进行实习实践,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

其次,积极提供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引导,积极开展就业培训与指导,积极鼓励准毕业生创新创业。面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的难题,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向准毕业生提供及时可靠的招聘信息,做好就业引导工作。还可以定期召开就业培训讲座,邀请就业达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技巧等。此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响应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即将毕业的准毕业生创新创业。

最后,积极鼓励有强烈学术兴趣的准毕业生继续深造,为其提供良好的复习条件和支持,使得继续深造的准毕业生可以在以后的科研过程中,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郭欣,任增元.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49.

[2]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16-02-02] .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 171904.htm l.

(责任编辑 周玉清)

10.16750/j.adge.2016.11.009

黎军,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兰州 730000;宋亚峰,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兰州 730000。

猜你喜欢

教育学管理学研究生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浅谈管理学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