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实施现状与特征探究
——基于对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6-04-10李永刚黄子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院系专家学科

李永刚 黄子明

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实施现状与特征探究
——基于对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调查分析

李永刚 黄子明

介绍了我国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情况,阐述了学科国际评估的实施过程与特征,即以发展性评价为目标,采用自我评估与国际同行评审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评估内容的整体覆盖与有机联系,强调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和国际竞争力,重视学科结构与学术方向布局的合理性,关注教师学术发展的潜力与支持条件。通过调查部分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情况,对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学科评估;同行评估;一流学科;研究型大学

一、实施学科国际评估的概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何为世界一流?”对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实践。十几年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始自发聘请学科内知名的国际同行专家,对自身的学科建设展开国际评估。引入学科国际同行评议,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①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高校都属于国内顶尖研究型大学,在各类国内学科评估中都名列前茅,现有的学科评价制度已经难以满足这些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这些高校需要新的评估模式来发现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差距,找准方向,促进发展。②自从1998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仅从数据来看,我国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日渐增多,中国内地大学在QS、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等国际大学排行榜中的数量和名次也不断增加、上升,然而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国际大学排名名次的跃升是否意味着我国大学真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③在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本土视角来理解与建设学科和学校,然而中国大学若要成为世界一流,至为关键的一点是得到国际同行的评价、认可与接纳。因此在新阶段,迫切需要的是从国际高水平同行专家的视角与水准来衡量、评判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现状与问题,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来评价国内一流大学的建设水平。所以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的实施,可以看作是我国高校在新时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新探索与实践,对认识世界一流大学内涵以及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和作用。

国内最早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高校是清华大学,2002年6月,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聘请杨振宁、沈元壤、沈平和沈志勋四位国际知名教授组成清华大学物理系顾问委员会,对清华大学物理系进行了国际评估。此次评估直接推动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会成立、教师分系列管理以及教师“准长聘制”等制度的建立,对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1]。2007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分别对学校的物理系、数学系等院系进行了国际评估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学科国际评估积累了经验。从2010年开始,国内多所研究型大学纷纷组织实施学科国际评估。据统计,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有16所高校邀请国际同行专家,通过参加现场验收或通讯评议的方式对多个学科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评估[2]。在研究生院高校中参与国际同行评议的高校达到12所,参与评估的学科主要是各高校的重点学科,其中部分高校的学科或院系已经实施了两轮评估,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学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除以上已经完成学科国际评估的学校,我们通过访谈还了解到,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也表示未来会开展学科或院系国际同行评议。

表1 研究生院高校学科国际评估概况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为及时了解国内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的现状与进展,深入探究学科国际评估的实施方式、效果及存在问题,受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委托,我们在2015年6~9月对研究生院高校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人员通过网络搜索和电话询问的方法,确定了目前共有12所研究生院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其中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对人才培养进行国际评估,其余10所高校均是对学科或院系整体展开国际评估。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采用实地访谈或电话访谈的方法,联络并确定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的7位曾经负责或参与学科国际评估的管理者进行调研。接受访谈的7位受访者均为院系或部门的负责人,其中有4人为教授,1人为副研究员;2人为学院的副院长,5人为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或学科办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2。

表2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此外,为更准确、翔实地掌握各校学科国际评估实施的情况,研究人员系统搜集了相关学校公布的学科国际评估政策文本、工作手册、评估方案以及新闻信息等材料,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与比较分析。

三、学科国际评估实施过程与特征

1.诊断水平、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和促进发展是学科国际评估开展的主要目的

调研中我们发现,各校在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时,都特别重视国际一流标杆,强调学科发展的国际意识和视野,旨在借助学科国际评估诊断自身在国际同学科领域中的位置、水平,发现优势与不足,进而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与战略。大部分高校都将“诊断学科、院系目前的发展水平”“寻找学校学科与国际一流学科的差距,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学科国际评估的主要目的。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开展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中,就指出“一方面是要了解各院系当前的发展状态和实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国内外同类院系的差距,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建议,以利于找准发展方向并釆取相应的改进措施”[3]。与此类似,同济大学的HW副院长指出,土木工程学科的国际评估目标旨在“通过学科国际评估,知晓同济土木工程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程度,找出与国际一流学科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不评水平,以评促建”。

此外,有的学校利用学科国际评估的契机,将学科国际评估结论和建议作为调整、完善院系或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学校二级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还有高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均表示未来会结合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组织或鼓励学科、院系积极开展学科国际评估。

2.学科自我评估与国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学科国际评估是高校自行开展的自我评价,在评估方法上一般采用自评和国际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不同学校或院系评估目标的取向与侧重点不同,故而自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譬如北京大学采用的是SWOT分析法,而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采取的是在初次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同行专家的反馈建议,形成自我评价报告。此外,还有高校如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则是参评院系自主确定标杆,综合相关指标,形成院系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在提交自评报告后,学校通常会邀请5~13名国际同行专家到校进行现场评估。调查发现,受聘专家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个学科国际评审专家数平均为7人,其中身份为非华裔的国际专家约占总数的48.5%,华裔国际专家为32%,大陆地区专家的比例为13.6%,港台地区评审专家较少,占总数的5.9%。国际同行评审专家进入现场后,通常会用2~5天时间了解情况,如听取参评学科负责人的汇报,参观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教学活动场所,随堂听课,与师生和行政职员进行深入座谈等。受访者HW和LA指出“同行评审专家在访谈教师和学生时要求院长和系主任全部避开,……他们自己来随机选择学生并分组,还包括年轻教师……先是小组式的一起座谈,然后又选择了个别教师”。评估专家在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上,进而对参评学科作出诊断和评价。

3.评估内容突出整体覆盖和有机联系

与通常学科评估不同,学科国际评估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估指标,调研中大部分高校更倾向于称其为评估内容。就评估内容的覆盖面来看,学科国际同行评议更为广泛、齐全。从表3可以看出,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的一级指标只有4项,而各校自行实施的学科国际评估内容基本都在5项以上。其中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等常用指标之外,同时还关注发展战略规划、院系管理制度、社会服务和国际化等内容[4]。

表3 部分高校学科国际评估内容与国内学科评估指标对比

不同于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学科国际评估更多是将被评学科或院系作为整体来看待,强调评估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因而评估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和层次。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都是从学科或院系整体、学术方向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展开。调研中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表示,国际评审专家特别重视学科或院系的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目标达成举措的可行性。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SX主任就指出在自评报告中“我们里面虽然强调规划的部分,但专家还是非常在乎、重视这件事情,他们关注的是你所采取的措施,是不是能够达到你的目标”。同样北京大学的HF副主任也发现,国际评估专家要求院系对自身发展目标及可行性作出更明确、清晰的说明。评估专家指出“结合中国科技提升发展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你的学科或院系的战略规划怎么样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对于你的战略规划……希望从微观的角度把它们描述清楚”。

4.强调学生培养的训练过程与国际声誉

在以往的学科评估或大学排名评价中,人才培养指标由于观测的困难,常常被简化为表现培养质量的结果性证据或是一系列发展状态指标,例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注重可量化、产出性的质量指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则关注人才培养从招生入口到职业发展出口整个过程的各项要素,包括量化和描述性两方面的指标。而学科国际同行评议则吸收这两种评估的优点,评估内容中既包括基本状态性的指标,也含有体现培养质量的指标。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学科国际评估中人才培养评估包括“①各类学生基本规模;②各类学生就业状况;③人才培养大纲;④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⑤研究生科研情况;⑥代表性博士学位论文;⑦学生其他论文发表情况;⑧杰出院友/系友简介”[5]。

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科国际评估中的同行现场评审,不仅对表现培养状态与质量的各项数据进行诊断,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YJ处长指出“研究生教育,他们只看一条,你们的毕业生能不能在哈佛、MIT等大学拿到学术职位,就业”,重视学院培养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培养环节与方式作出评价、指导。调研中,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国际评审专家对人才培养特别重视,他们更为关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以及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比如北京大学的HF副主任指出国际评估专家“主要是从现有的培养模式,项目设计,课程、科研训练,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整个交流平台来考察”。清华大学的SX也发现,“整个评估过程中……专家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看重的……我们自评报告中会有培养目标,那么专家就会问,你这些课程设置是如何服务于这个目标的。”

5.注重学科发展的学术方向与布局

在科研评估方面,国内学科评估通常的做法是考察科学研究的产出数量、质量,包括科研论文、奖项和项目等,这在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尤为明显。但在学科国际评估中,除了同样包括科研基本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数据外,还特别重视学科研究的领域、方向和团队。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学术方向发展质量及水平的判断,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把学术方向作为国际评估的一个基本单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院系在提交的自评报告中,要求包括每个学术方向近5年来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不超过5项),每个学术方向的基本情况,如学术队伍、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学术规划等科研环境,各学术方向带头人的国际学术声誉,各学术方向近5年来的代表性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5篇),以判断学术方向是否达到国际水平,位于什么层次[3]。

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学术方向设置前瞻性和学科布局结构合理性的诊断,YJ处长指出国际同行评审专家“首先特别关注主要做的方向是什么……是不是属于前沿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学术方向的设置是否与国际接轨,是否走到了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而XQ副院长则发现,国际评审专家较为重视学科布局是否充分考虑国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他指出学院在学科优先发展次序的选择上,之前将“已经被评为重点学科的排在第一位,……他们就提出说根据我们的位置,上海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顺序就要作出些调整,金融要放在第一位”。此外,还有评审专家从发展目标、科研发展方向等角度出发提出建议,例如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评估中,专家们建议取消与办学目标不一致的课程和研究方向[6],而在力学系的评估中则认为应增加与热研究方向及固体力学的交叉[7]。

6.关注教师研究方向、国际化水平以及青年教师的发展

在师资队伍的评估中,除了一般的学术成果评价外,学科国际评估似乎更为重视教师的研究方向、国际化程度与青年教师的发展。如表4所示,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在评估内容中都包括教师的研究领域、方向以及国际化程度。在专家现场评审中,受访者YJ发现国际评审专家对教师的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你有没有开展让学术同行觉得有趣的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前沿方向,有没有做这个工作是第一,有没有成果在其次。”同样,在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现场评审中也出现同样的现象,“如果某位专家正好知道某个方向,就会进一步问,国际上某某学者也在做,你的工作与他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们关心学科发展,比如未来5年还将能有什么发展,或者开辟出什么新的方向。”[6]

表4 部分高校学科国际评估与国内学科评估师资队伍指标的对比

此外学科国际同行评议专家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青年教师发展,受访者SX主任指出在学科国际评审中,“他们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聘评机制是什么样的,如何促进人才的成长,我们对老师的放开(青年教师带博士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在第二轮评估中,国际评审专家指出学校应继续开展青年教师Mentor计划,并积极为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8],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学科国际评估是我国研究型大学自我评估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促进学科建设和管理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学校与院系对学科国际评估的目标尚未达成共识。在当前高校开展的学科国际评估中,主要有院系自发和学校推动两种,对于后者而言,学校和院系对学科评估目标的认识经常发生冲突。由于校—院(系)双方缺乏充分的沟通协商,加之学科国际评估周期长、工作繁重,致使部分院系对学科国际评估的意图和价值表示怀疑,从而出现抵触、消极应付的情况。这在行政管理部门相对强势的高校中,院系尚能配合支持,但在院系具有较大发言权的学校,极有可能导致学科国际评估的流产。在此次调研中,就发现部分高校由于没有得到基层院系的认可和支持,以致对学科国际评估的延续和推广造成不良影响。

(2)学科国际评估的双方对评估重点的选择存在偏差。受到国内学科建设惯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在学科国际评估中沿袭传统,将学术研究、科研奖项和人才队伍等显性指标作为国际评估的重点,在自评报告中主要以科研为导向。但国际评审专家除了对院系开展的学术研究进行诊断、评估外,对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目标和战略等问题也格外重视,有的甚至认为人才培养在学科评估中更具价值。例如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在学科国际评估中,评估专家认为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评估就是评估了全部,因而拒绝对该系进行整体评价[6]。由于评估文化和理念的差异,导致在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双方的主要关注点存在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国际评估的效果。

(3)评估过程中国际评审专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科国际评估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同行评审专家作用的发挥,这一方面体现为对评估内容的规定和要求,即同行评审专家对评估内容设计的介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学科发展的诊断。但在目前评估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在设计评估内容时并没有预先征求同行评审专家的建议,在自评报告的撰写上加入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这导致学科国际评估在评估内容和材料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化。此外有的学校在专家现场评审中,存在对专家引导、约束和规定等行为,制约了同行评审专家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了评审专家对参评学科水平及问题作出真实的判断。

(4)“软学科”缺乏可操作的国际评估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科评估方式,学科国际评估方兴未艾,日益受到众多研究型大学的青睐。然而就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引入国际评估的学科主要集中于理工学科,即“硬学科”(“hard”discipline),这些学科的范式一致性较高,知识具有累积性、普遍性、共同性和发现的特性,因此可以不受国别影响进行无差别评价。但对于范式一致性较低的软学科(“soft”discipline)而言,由于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具体性、理解性和情境性的特征,所以往往很难开展国际深入对话。在12所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几所高校对新闻传播学科、经济管理类学科和历史学科进行了国际评估,因而如何将这一评估模式扩展到其他人文社科学科则是当前许多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

2.对策建议

鉴于学科国际评估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与改革:

(1)建立高校内部的通力协作机制。学科国际评估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确立明确、清晰的评估目标,学校应充分考虑各学科或院系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国际评估的形式,加强校—院(系)双方的协商沟通,达成共识,调动院系参评的积极性。其次,学科国际评估是一项耗时长、任务繁重、牵涉部门多的工作,国际评估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凝聚共识,更需要有力的组织支持和保障,因此参评高校应制定详细的国际评估方案,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组,并由工作协调组来统筹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准备材料、撰写自评报告和联络国际同行评审专家。而具体参评院系也应配合工作协调组,做好评估材料准备、现场评审服务以及评审后期的总结与整改工作。最后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科国际评估的制度体系,结合国务院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与建立高校自我评估制度的要求,实现学科国际评估的制度化与周期化。

(2)加强评估主客体间的民主协商,提高学科评估内容与形式的国际化水平。不同于当前国内外其他学科评估形式,学科国际评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主确定评估目的,自主选择评估专家和自主设计评估内容,评估院校拥有很大的主动权,旨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但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是评估理念、内容与材料等仍沿用国内方式,“国际化”仅体现在同行专家的评审环节上。所以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目标出发,在促进学科评估的国际化方面,应加强与国际同行评审专家之间的协商,立足于自身评估目的,充分吸收同行专家意见,共同商讨确定评估内容和方式。同时,在英文自评报告的撰写上,应注重采用国际通行数据和材料,遵循国际思维方式与行文规范,以此提高学科评估理念、内容设计以及呈现形式的国际化水平。

(3)充分发挥国际同行评审专家的作用。国际同行专家是学科国际评估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但在当前的学科国际评估中,国际同行专家的作用主要局限在现场评估这个环节,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提升评估的国际化水平与实效性,参评院校应让评审专家提前介入学科评估的环节,与国际同行评审专家共同协商,确定评估内容、标准和材料。在评估过程中,应避免在评估思路、对象等方面对专家给予不当的引导或规定,而是让专家充分行使权利和发表意见,按照国际一流学科水准和评估惯例,诊断学科发展水平,指出存在问题与不足。针对评审专家在评估结论中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应加强参评院系与评审专家之间的事后联系与沟通,不仅针对评估结论进行充分论证,而且应将院系形成的整改方案反馈给评审专家,进一步征求评审专家的意见。

(4)开展以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人文社会学科国际评估。如何对软学科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是当前学科国际评估的一个难点。正如受访者SX所言:“文科与国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学科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所以如果从学科的共通性来看的话,人文学科确实不适合开展深入的学科评价,然而无论是理工硬学科还是人文社科等软学科,都需要开展人才培养,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师队伍、制度管理和资源等条件的支撑。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的话,人文社科等学科开展学科国际评估不仅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软学科的国际评估应侧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这也相应地要求人文社科学科在开展国际评估时,不只是聘请国际同类学科中的知名学者,而且应注重遴选具有相关学科管理经验的院系负责人或校务管理专家,以此提高学科评估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1] 王敏.清华大学物理系准长聘制十年实践的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4):101-102.

[2] 魏欢.我国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分析与思考——以“工程”三期建设中高校国际评估为例[J] .教育研究,2014(7):90.

[3] 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上海交通大学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工作手册.2版[EB/OL] . http://plan.sjtu.edu.cn/info/1004/1068.htm.

[4] 蒋笑莉,王征.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47.

[5] 张杰.用国际一流标准开展院系中长期评估[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0):6.

[6]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首次进行国际学科评估[EB/OL] .(2006-11-14).[2016-01-11]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sbnews1.aspx?id=171432.

[7]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进行力学学科国际评估[EB/OL] .(2010-12-01).[2016-01-11] . http://page.renren.com/600005988/note/502864436?ref=minifeed&sfet=2212&fin= 19&fid=6715809430&ff_id=600005988&feed=org_blog.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开展第二届国际评估工作[EB/OL] .[2016-01-11] . http://bme.buaa.edu.cn/newsInfo.aspx?catID=13&subcatID=45&curID=4226.

(责任编辑 周玉清)

10.16750/j.adge.2016.11.002

李永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黄子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猜你喜欢

院系专家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致谢审稿专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请叫我专家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专家面对面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