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创新计划”为例
2016-04-10王海燕李春科林欢欢
王海燕 李春科 林欢欢 肖 敏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创新计划”为例
王海燕 李春科 林欢欢 肖 敏
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创新计划”所包括的五大工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结构优化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程和研究生拔尖人才培育工程,以这五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围绕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多平台、全方位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翱翔创新计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均指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鼓励高校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国防科技创新。2015年,李克强总理将创新创业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是指将信息、知识、经验、技术运用于各种实践活动中,并不断创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着力研究的课题。
西北工业大学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学科特色鲜明,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在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创新计划”为例,阐述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翱翔创新计划的内容与实施
“昔有华夏祖先,演绎羽人飞翔、嫦娥奔月、琴高游海,神思雄飞九天,壮志潮涌五洋。今有西工大人,在蓝天追寻羽人未圆之梦,在太空探索嫦娥未尽之路,在大海续写琴高未了之情”。此为学校形象标志——翱翔之寓意也。创新计划取名“翱翔”,旨在激励研究生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肩负振兴中华之大任,让创新的思想永远翱翔。
学校于2012年申请并获批启动工信部部级研究生创新基地——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创新计划。该计划包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结构优化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程、研究生拔尖人才培育工程。翱翔创新计划以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即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为原则,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导师责权机制、构建质量保证监督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平台水平为突破口,全面高质量完成研究生教育的“五大工程”建设任务。
1.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工程
(1)改革招生选拔机制,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完善以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资源动态调节机制,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以及杰出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团队的招生资源予以特殊支持,不断拓宽本硕推免生和硕博连读生选拔渠道,进一步提升研究生优秀生源比例。如利用媒体并发挥知名教授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组织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通过延保措施、优秀生源互推机制等一系列招生措施选拔优秀考生,不断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2)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完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完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打造高素质导师队伍。实施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明确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指导的责任,加强导师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优秀导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以实施“博导百人计划”为牵引,打造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尤其是加强中青年导师梯队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共享,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整体水平。
(4)完善奖助保障与激励体系,强化价值塑造和目标导向。通过“助、奖、挣”途径,大幅提高优秀研究生的待遇。学校在完善国家奖助金制度基础上,重点在研究生“奖”和“挣”的待遇上下功夫,引导研究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科研,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如改革研究生荣誉和成果评价体系,发挥翼鲲班、卓研班、国际班等育人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软环境,加强学术交流与碰撞,大力激发研究生学术志趣、创新灵感和创新动力,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行业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
2.研究生培养体系结构优化工程
(1)修订培养方案,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2014年学校启动研究生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出台了《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提高创新能力和提升职业能力的目标导向,从精英教育、给天才留有发展空间的视角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在部分优势学科制订全英文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合理修订确定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结构,统筹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环节,能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目前,西北工业大学共有38个博士生培养方案、94个硕士培养方案、37个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方案,2个领域的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特色鲜明。
(2)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根据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多元化、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学科核心课程建设力度,增加各类跨学科课程,打通本硕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教研融合,提升研究生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2014年,学校新开设了40门学术前沿课程,由各学科院士、长江学者、博导、教授进行学术前沿知识的传授,对于提升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3)完善分类培养机制,促进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健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体现“贯通本硕博、拓宽口径、夯实基础、提升学术素养”的培养特征。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面向应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等应用型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造就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军人才。
为保证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内容,强调实践环节,要求研究生从事专业实践活动,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显著的不同。此外,学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研究生实践基地从无到有,三年间共建立了77个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并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分别与多家科研院所建设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3.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以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和校(院)基地为依托,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学校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之一。中心的指导方针是:自行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中心占地面积为1394m2,拥有仪器设备200余台套,由研究生自行管理,全天向全体研究生免费开放。学校依托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发挥学科特色,建成“未来无人飞行器创新实践基地”、“微小卫星创新实践基地”、“竞技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等高显示度的主题创新基地17个。其中,竞技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围绕竞技机器人智能系统开展创新探索和研究开发工作,涉及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决策对策、自动控制、电力传动、无线通信、嵌入计算、多智能体系等多项技术。基地自2012年成立并参加国际、国内机器人竞赛以来,已取得国际冠军10项、国际亚军3项、国际一等奖10余项、全国特等奖13项、全国一等奖20余项等优异成绩。同时,以竞技机器人项目为研究背景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收录3篇、Ei收录4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2)以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制作和创新实践学分为牵引,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学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每年有近千名研究生参与到国际无人机创新大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活动中。我校于2015年发起并承办的“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大赛有来自全国上千名研究生的参与,涉及近百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大赛决赛于2015年8月份在我校进行,决赛期间多名知名专家出席并参与评审。中央电视台、光明网等多家媒体对这次比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2014年,我校承办的“陕西省第一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暨创新成果洽谈会”上,有全省23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43件作品在工科类展馆进行了展示,工科类展馆接待参观人员3000余人次,签订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协议15项。其中,我校选送作品“翱翔一号”微小卫星获得成果展特等奖,其余作品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这次会议得到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更以“创新之花为什么这样红”为题,对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
(3)以创新创业基金为激励,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学校每年投入近600万元,以校内博士论文创新基金、优秀博士研究生奖励基金、研究生创意创新种子基金、创新实验基金等“四大基金”为支持和依托,鼓励学生在科研和学术中奇思妙想,营造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氛围。每年基金立项400余项,获基金资助学生达到2000余人。
4.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程
(1)探索国际联合培养新途径,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我校通过与国外大学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等方式,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学校在四个优势特色学科组建国际化试点班,积极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2)以特色学科为依托,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我校国际化改革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为依托,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3)拓宽研究生派出渠道,开阔研究生视野。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大学合作项目、研究生短期访学等项目,拓宽研究生派出渠道,通过研究生外出学习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三年来,累计派出学生近500名,2015年我校有国际交流经历的研究生比例达到在校生规模的10%。
5.研究生拔尖人才培育工程
(1)成立“翼鲲班”,培养领军型人才。“翼鲲班”成立于2011年,至今已经成功培训5期300多名优秀研究生。通过课程培训、创新实践、讨论交流等形式,让研究生走进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领军型人物的培养奠定基础。
(2)成立“卓研班”,培养青年学术精英和未来学术大师。“卓研班”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成功培训2期100多名优秀研究生。通过搭建起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和加强学校的学术交流氛围,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着力培育青年学术精英和未来的学术大师。
(3)组织“创客班”,培养未来企业家。“创客班”成立于2015年,至今已培训1期30名学生,通过设置创业课程、创业项目、创业竞赛等,激发研究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实现“创新人才+创客空间+创意校园”的理念。
二、翱翔创新计划的初步成效
三年多来,学校通过实施翱翔创新计划,立足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搭建研究生创新平台、构建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使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1.研究生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能力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截至2014年,在校内“四大基金”的支持下,学校已审批基金立项18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12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442篇,其中被SCI检索747篇、Ei检索867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为28,其中解文军、齐乐华、虞益挺等16人在创新基金资助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提名奖;蒋涛、刘圣等56人的学位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仅2014年,我校研究生共获国际奖45人次,国家奖284人次,省级奖43人次。学校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竞技机器人基地派出的代表队在2014年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上成绩优异,获3项冠军、1项亚军、1项季军,国际一等奖5项,国际二等奖1项,总成绩位列所有参赛高校第一。
以学校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为核心,相继延伸建立了12个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新实验基地。其中,“无人飞行器”“微小卫星”和“水中机器人”等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创新基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以教学、基金、竞赛、创新基地、暑期学校、博士生论坛等多种形式,在校园构建研究生创新软环境,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崇尚学术,乐于知识创新,勇于思想创新,敢于理论创新。通过学校研究生创新平台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我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我校高度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校内创新培养体系的扩展及延伸,学校加强与工业、通信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企事业单位及重点建设行业的联系。用人单位对西工大研究生的总体评价是:西工大严谨、朴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极具底蕴的校园文化功底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秉承了“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显示出专业素质高、理论素养高、进入角色快、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符合新一代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我校培养出一大批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材。航天测控通信与航天系统总体设计专家吴伟仁院士、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侯晓院士、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樊会涛院士、中航集团首席技术专家一飞院总设计师唐长红院士,等等,他们是我校毕业研究生的杰出代表。
3.研究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领军人物和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五年,我校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1~2014年的就业率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14年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率
毕业研究生到国资委管理的117家大型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实际就业人数的65%以上;到国防系统就业的人数达53%以上。
三、新形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双一流”建设方案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加强高等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培养体系来说既是巨大挑战,更是重大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我们有几点思考: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进一步提升学术型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第二,明确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指导的责任,加强导师对研究生价值塑造、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优秀导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第三,优化创新环境,鼓励原始创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发挥好典型成功创新育人平台的辐射和激励作用;拓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组织好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加强研究生创新基金支持力度;不断活跃研究生学术和创新氛围。
总之,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及培养对象特点,通过调整招生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创新培养模式等举措,提升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及导师质量,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构建适用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 贺小桐,汤书昆.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原则与模式——以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为视角[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42-46.
(责任编辑 赵清华)
10.16750/j.adge.2016.11.005
王海燕,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西安 710072;李春科,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工部部长,教授,西安 710072;林欢欢,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讲师,西安 7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