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2016-04-09曾玲玲
曾玲玲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通过联系生活实例讲解数学思想,设置发散思维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培养学习者严密思维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要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础,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输液式”的知识灌输,自身个性与创新性思维受到扼制。新课改提倡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旋律。
一、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
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处理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的各项事务都需要具备严谨、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障。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将会促进日常学习效果的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要靠教师正确的引导,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尽管教师重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部分教师过分追求新颖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讲解时力求详尽,结果出现了“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的局面,忽略了数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有的教师迫切追求数学教学质量,但自身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的实效性不高;有的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解题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及数学方法的概括与总结……这些做法均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数学思维能力是一种融逻辑性与严密性于一体的数学思维品质,是一种运用严谨的逻辑定理与原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们希望与教师进行地位平等的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放松进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就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是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分严格的课堂管理与控制,师生关系紧张,使得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应充满温情与友善氛围,师生之间应是和谐、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只有气氛和谐,教师作风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上来。
例如讲解“三角形外角和”知识点时,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交流后,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关于三角形外角和定理的思路并加以证明。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构成一种合作关系,学生纷纷参与交流与互动,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教师没有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认为这样会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难形成。其实,初中生还处在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阶段,教师的直观性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活并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动手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解的时间转换为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僵化的灌输式教学,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笔者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定理。学生拿出自己课外制作的简单学具(即剪好的纸质三角形和剪刀),通过剪剪和摆摆,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顺次摆在一起,恰好构成了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将三角形中与一个外角不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剪下来,并将其放置到外角上,两者正好重合,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外角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再进行相关数学证明就变得直观而简单了。
(三)联系生活实例讲解数学思想
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要靠教师的有效引导,重点要教会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找到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渠道。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采取很多方式,如采取给学生设置选择题的形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反应能力,也可以采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加强数学知识的直观性,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讲解“直角坐标系”知识点时,笔者联系生活中到影院看电影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要到影院看电影,需要根据电影票上哪些信息才能找到座位?学生很快明白了教师的启发用意,懂得需要根据电影票上的几排几号才能对号入座,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接着引入利用直角坐标系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点,并且通过观察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设置发散思维练习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许多题目的答案都是单一的。这些封闭性的题目,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只是机械地套用与运算,甚至不用动脑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结果,如此一来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灵活性创新思维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训练题目,给学生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例如,用手机打电话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也是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下列两种套餐哪一种更加划算:一种套餐是月租18元,每分钟的通话费用是0.3元;另一种套餐月租为0元,每分钟的通话费用是0.6元。如果一个月的通话时间为300分钟,选择哪种套餐更便宜?这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其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与数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数学思路,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婧.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7).
[2]侯志伟.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24).
[3]杨秀明.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3).◆(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宽田中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