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达师范掠影

2016-04-09黑白

回族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波回族清真寺

黑白

1906年,江苏人童琮在镇江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穆源学堂”,之后一大批不同于传统“经堂教育”的新式回族学校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创立。民国时期所创办的数百所新式学校(学堂)里,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当属成达师范。

那还是1925年4月的时候,在山东济南西关杆石桥的穆家车门清真寺内,经过多年的酝酿、筹备,穆华庭、唐柯三、马松亭、法静轩等几位回族有识之士,本着“改良传统教授方法,造就中阿兼通之人才”的宗旨,创建了(济南)成达师范学校。

创建成达师范的几位元老级人物,虽然职业和背景各异,但都是本着“爱国爱教”的目的,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1875年出生的穆华庭,先后出任山东陆军先锋官、天津海关巡防营长、南京警备骑兵都练、济南镇守通防二师副师长。因看不惯军阀混战局面和官场腐败,四十岁时解甲归田,从麦加朝觐回国后,潜心民族教育事业。此番创办成达师范,他不仅将穆家车门清真寺作为校舍,而且按月供给寺中水、电、煤、柴等物,在办学经费中每月还分担三十块大洋。身为山东济南道尹的唐柯三,又是知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推举为校长。马松亭阿訇本来在北平西单清真寺任教长,早在1922年时,穆华庭就专程去拜访并竭力邀请他一起振兴民族教育。学校开学后,经汉两通的马松亭自然担任教务工作。就这样,招收了十名学员的成达师范,于1925年8月正式开学。开学不久,有过埃及留学经历的王静斋阿訇听闻此事,欣喜不已,毅然来到成达师范,一边给学生讲阿拉伯文学课程,一边翻译《古兰经》。图①是几位创办人在穆家车门清真寺内的成达师范校舍的留影,从左至右分别为唐柯三、穆华庭、马松亭、法静轩。

1928年5月,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济南惨案”,成达师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1929年秋天,成达师范迁往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今东四清真寺)继续办学,校名改为“北平成达师范”。图②是位于北京东四南大街的东四清真寺,如今已经修葺一新。据考证,东四清真寺始建于明朝,1920年改建。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又搬迁到了新的地方,当年成立了新的董事会,推举回族知名官员马福祥任董事长。

有了国民政府要员马福祥的支持,成达师范步入了正规发展阶段。先后聘请了华北著名的阿訇张子文、庞士谦等到学校任教。随着学校的发展,陆续扩大了董事会的成员,邀请北平的回族社会名流、商人等担任学校的董事,办学资金进一步得到保障,并创办了《月华》期刊。图③是不同版本的《月华》期刊。同年招收第二班学员二十四人。图④是出版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十日的《月华》。页眉处有“经中华邮政登记认为第二类新闻纸类”字样。

随着师资力量进一步壮大,1930年学校招收了第三班学员三十九人,第一班扩到十六人,同时成立了小学部。图⑤拍摄于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七日,是教职员工与小学全体学生合影照。此时由著名的张子文阿訇主持教务,主要以培养教长、校长、会长“三长”为教育方针。同时制定了“学生会简章”,聘请著名回族学者金吉堂(图⑥)讲课。图⑦是金吉堂和他的学生们合影,左边高个儿为金吉堂。此时,学生人数已多达二百余名。除正常上课外,校方还经常邀请学界名流顾颉刚、冯友兰、白寿彝等到校作学术讲座,学生受益匪浅。

1932年成达师范第一班学生毕业。图⑧为成达师范毕业证。学校还成立了毕业生服务指导委员会,图⑨为指导委员会合影纪念照。第一班毕业生里,一部分人担任了清真寺教长,一部分被派往西北各地从事回族文化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批毕业生里,有韩宏魁、王世明、金殿桂、马金鹏、张秉铎等五人被派往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继续深造,成达师范的这种开放的办学意识,对之后的中国回族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4年,学校创办了《成达校刊》(图⑩)。同年,马松亭和赵振武从埃及引入阿文铅字,并翻铸铜模,印刷阿文经书取得成功。也就是这一次埃及之行,马松亭接受了埃及福德国王赠书,回国后准备以埃及国王的名字创办属于成达师范自己的图书馆。

1933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研究部第一班顺利毕业,图11就是研究部第一班在民国二十四年七月一日拍摄的毕业纪念照。

为了创办图书馆,成达师范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成立了“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图12),并发出《征书启事》,筹办福德图书馆。筹委会则由学术界和教内知名人士蔡元培、陈垣、顾颉刚、白寿彝、王梦扬、唐柯三、马松亭等二十七人组成,向中外各界征集阿拉伯文、中文书籍。1936年8月福德图书馆建成,馆址设在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福德图书馆的建成,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1936年,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后,成达师范部分老师与顾颉刚、钱玄同、冯友兰、沈从文、朱自清等人发表了著名的《七十二教授抗日宣言》。1937年,当北平沦陷后,日本侵略者早已对成达师范虎视眈眈。为了摆脱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成达师范全体员工商议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南迁广西。1938年,在白崇禧的帮助下,师生分两批南迁至桂林西门清真寺。图13是成达师范南迁桂林后制作的校徽。正面有“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字样,背面有“桂林宝成”字样。

在桂林的日子里,成达师范师生目睹日寇暴行,部分学生参加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广西分会”。学校还组织了“抗日防护团”和“战教服务团”,一边救济受苦受难的民众,一边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战活动。我们都知道,老舍和宋之的共同撰写的抗日名剧《国家至上》(图14),是讲抗日前线附近的一个村镇上,暗藏的汉奸金四把,利用两个回民拳师的矛盾,挑拨结盟兄弟之间不合,企图破坏回汉民族团结,破坏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一件件血的事实面前,人们终于明白了:大敌当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以民族团结为重,个人的恩恩怨怨都是小事,必须携手并肩,保卫祖国神圣的领土。当成达师范组织师生将《国家至上》在各地演出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1941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办学目的为培养回民小学教育师资,兼收其他民族学生。图15为国立成达师范时期学生佩戴的标志。图16为唐柯三校长赠送给毕业生的纪念章,刻有“成德达材”字样。这也是唐柯三当初之所以选择“成达”作为校名的原因。

1942年起,唐柯三不再担任校长,原教务主任谢松涛担任校长。

桂林沦陷后,迫使学校迁往重庆。到达重庆后,居无定所,由于马松亭阿訇在十八梯清真寺担任教长,就临时安置在了十八梯清真寺等待复课。图17为马松亭阿訇和他的弟子,二排中间为马松亭。西迁重庆后,成达师范师生的生活陷入了困顿状态。据当时入校的林裕森曾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只见数十名学生,在经受了一场大灾大难、颠沛流离、死里逃生后,各个衣衫褴褛、面如菜色、有气无力……令人心酸不已。”

抗战胜利后,薛文波校长力主将成达师范迁回北平。1946年,学校在和平门内北新华街中华中学旧址复课。年底迁入西郊新北京万寿路新址。此时成师在校生已达三百余名。当年暑假学校还举办学习班,邀请校内外学术界名流来校讲演。出版了《古尔邦》月刊,并印制《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年刊》和《回教歌曲》等。图20为北平时期成达师范领导合影,左二为马松亭。

1949年10月6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六天,人民政府接管成达师范。随后,成达师范与西北中学、燕山中学、西北女中合并为国立回民学院。北京回民工作队的负责人马玉槐(回族)担任院长,并从华北军区调来李恕(回族)担任专职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回民学院属教育部直属管理,校址设在北京牛街北口广安门内大街100号,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在一个院内(图21)。由此,国立回民学院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的第一所少数民族院校。

成达师范作为民国时期中国回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在二十四年的办学生涯中,可谓命运多舛。但这所由回族民间发起成立的学校,却是民国时期办学时间最长、教学效果最显著的一所新式学校,注定在中国回族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45年8月16日,薛文波(图18)临危受命,在重重困难中承担起了校长职责。9月,学校搬迁至重庆郊外青木关彭家大院后,停了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开始恢复。由于几次三番迁移校址,师生颠沛流离,人数锐减,薛文波决定扩大招生。据资料记载,当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薛文波校长带领回族师生徒步五十多公里,到十八梯清真寺参加“会礼”。由马金鹏(图19)、马淳夷讲授阿文和教义。在此期间,学校经常邀请知名学者如黄炎培、郭沫若等到校做讲座。需要一提的是,之前,成达师范都是在清真寺上课的,而此次薛文波将学校从清真寺分离出来办学,这种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选择,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猜你喜欢

文波回族清真寺
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制而成
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制而成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Cities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欢欢的游乐场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迷路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