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80后导演的成长回忆与思维特质

2016-04-09李萨

电影文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回忆成长

李萨

[摘 要] 80后导演群体堪称中国影坛的新兴力量,他们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多元化的电影艺术观念俨然已经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新崛起的一代,80后不但群体共性鲜明,而且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在叙事策略、主旨内涵和艺术意识形态表达上都区别于以往的导演。80后导演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后起之秀,其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决定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对他们及其创作的评述则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国80后导演;成长;回忆

80后导演及其电影是伴随着80后群体在社会各领域逐渐产生影响力、取得话语权而出现的。带着特有的时代印记,80后导演粉墨登场,他们在电影创作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无论是语言特性还是适应市场的能力,都不同于以往的导演。他们的影像图谱反映了这一代人独有的文化语境和价值体系。

一、集体记忆唤醒与主流价值认同

80后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成长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裂变的夹缝中,是计划生育国策实施的第一代,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经历赋予了他们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相同的历史环境中培育出来的一代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特质是基本一致的,所以80后导演创作出来的电影能够得到80后群体的普遍认同。他们通过“回忆”来唤醒集体意识中的主流价值观,在赢得社会和群体认可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快餐型”的生活节奏,使现代人在忙碌间丢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所以80后导演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追寻“回忆”来唤醒沉睡在80后群体心中的“精灵”。而这种重塑集体记忆的创作策略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更多的是为了展现属于这类特殊群体的创作特质和思想内涵。微电影《老男孩》就使用了记忆唤醒的创作方式,并以描写了青春岁月的电影同名主题曲《老男孩》结尾,余音绕梁,引起观众的共鸣,其超高的票房业绩便是对导演最直接的肯定。

“怀旧”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所以,不可以将80后导演的“追忆”圈禁在电影领域,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现象并且应该受到关注。因为单纯从时间上分析,80后这种“怀旧”情绪出现得过于提前,进而可以将其视为现代化发展过快的后遗症。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不免会给80后制造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所以他们更喜欢通过回忆来追溯那些已经消逝的文化,以达到心灵上的满足。隐藏在这种“平衡”状态下的是80后群体两难的处境。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出了“一孩化”的计划生育国策,虽然给80后营造了一个相对平稳并且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是也给他们埋下了很多隐疾。80后普遍有一个短暂却相对温馨的童年,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进入社会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让他们在工作与家庭间辛苦奔波。80后是时间迁移的见证者,所以根本不能从表象上判断他们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但事实是,这一代人在忙碌之余更迫切地想要找到一种慰藉方式,而“忆童年”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于新旧时代的交替中成长起来的80后,在缅怀过去的时候最关注三个方面:对重大事件的回忆,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和对情感历程的回忆。“忆童年”会是一段美好的心灵体验过程,就像《李献计历险记》中出现在李献计童年里的二叔,俨然就是成年后的他。

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或能够成为历史转折点的事件即可定义为重大历史事件。所以,对于80后而言,这样的事件会成为回忆中的时间坐标,例如,著名电影明星张国荣的离世、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和北京的申奥成功等,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印象会十分深刻,所以一旦将其投放在大银幕上,必然会唤醒观众心中的某段记忆。

对情感历程的回忆便是80后对自己青春的回味,可能会遭遇甜美的爱情、轰轰烈烈的友情,也可能会经历伤痛的父母离异。就80后自身而言,本来就深陷于独生子女的困境当中,所以在面对情感问题时就会显得更加敏感。《老男孩》虽然是以喜剧的方式追忆了青春岁月中的过往,但始终沿着“怀旧”的伤感路线前行,真实地反映了凝结在80后群体身上的情感经历。

与其说80后导演在创作的时候更懂得迎合观众的喜好,不如说他们是在寻得同类人的认可,寻得社会的赞同。所以,80后创作的电影作品中隐含着个性鲜明的主流价值观,他们对“回忆”的热衷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情感回归的迫切需求。

从表达诉求的角度考虑,80后的导演会选择用非常柔和的方式将个人的真实情感和体验过程适当地融入电影的角色当中,没有盲目的自恋,也很少有情绪的宣泄。从80后导演身上散发出来的大多是不畏艰辛、努力拼搏的精神,例如电影《盲人电影院》《疯狂的蚂蚁》《80后》和《十七》,里面的主人公们都会经历一段坎坷的过去,甚至弄得自己遍体鳞伤,但他们从不自甘堕落,更不怨天尤人。因此,80后导演的电影中罕见迷茫、颓废等相对负面的情绪,整体感觉都是积极向上的。而对于情感,80后导演所坚持的也是水晶般纯洁的、正统的爱情价值观。

二、成长母题与“生而受伤”

作为一类具有充分话语权的群体代表,80后导演以其独特的特质构建了一套特殊的电影叙述母题,并聚焦于个体的成长与情感的表达。所以,80后的电影创作多起源于真实生活的土壤,不追求对宏大历史的展现,不迷恋于民族情结的表达,而是将个体经历与故事主人公合为一体,以唤醒集体的回忆。在80后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个体在面对伤痛时刚开始都会表现得十分抗拒甚至回避,但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便学会了面对与承担。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也是获得群体及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身体从幼小变成高大,心智从青涩走向成熟,情绪从极易暴怒慢慢转化为容忍和宽容。就像电影《80后》,整个剧情横跨了20年的时间长轴,详细地描绘了沈星辰与明远的成长历程。导演李芳芳的创作初衷就是为了打造一部能够为80后代言的作品,表面是对个体的展现,其实是在影射这一代人的情感经历,在唤醒人们记忆的同时赢得高度的认同感。

与“第六代”电影作品中颇具边缘特性的人物相比,80后影片中的个体相对鲜活,并且充满青春的气息。首先,80后电影中的主人公多为80后,是当下社会的主流,更是导演用来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这类电影更像是导演的“独白”。至于剧情中纠缠不清的人物谱系也多半以导演的情感经历为蓝本,以至于从影片中渗透出的情感会尤其强烈。作品的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电影中,自然会令其变得有血有肉。就像郭凡在打造《李献计历险记》的时候就将自己与父亲间发生过的事情加入电影当中,所以更具真实感,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80后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最小的可能刚刚步入社会,最年长的也不过才度过了而立之年,他们刚从青春期破茧而出,所以身上还留有那段青葱岁月的印记。青春是人生中的躁动期,也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在这期间迸发的情感虽然幼稚却更纯洁,更值得铭记。作为独生子女的第一代,80后的成长又增加了孤独的烦恼,“生而受伤”的状态给不同的个体造成了不尽相同的缺失。将这些沉淀下来,便形成了80后群体共同的“伤”。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长,物质水平提高了,家庭关系的维持也变得越来越难。80后的孩子是遭遇父母离异困境最直接的一代,这种亲情的缺失对他们心理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也是无法弥补的。叛逆、自卑以及对爱情的质疑慢慢在这个群体中蔓延开来,并且势头越来越猛。

细细品味80后的成长,“孤独”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也是80后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情感问题。“孤独”不是仅仅因为“独生子女”政策,而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与父母间的情感沟通问题,与朋友间的相处问题,或是梦想与现实间的差距问题。仍以《李献计历险记》为例,主人公自语式的独白、与他人间的疏离感都将这种“孤独”放大化了。就连他与王倩的爱情也似乎并非源于荷尔蒙的作用,而是两个孤独者的相互慰藉。不得不说,独生子女的身份的确给予了80后足够丰厚的物质生活和足够多的父爱母爱,但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体验手足亲情的机会,那么就难免会出现人格上的缺陷。当与他人的相处变得越来越困难时,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

三、游戏思维与后现代特性

时间从来不会因为某一代人停止,80后已经茁壮成长起来。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儿时的玩具、游戏和书籍已经离80后越来越远。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自由自在的空间和那些充满诱惑的电子游戏。“游戏文化”早就悄悄渗透进了80后的惯性思维之中,并左右着他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80后电影的创作也自然脱离不了“游戏文化”式的叙事风格。另外,80后导演更偏爱喜剧电影,而游戏恰好是可以用来放松和娱乐的一种存在,换言之,“游戏”即创作。

为了在忙碌并且高压的生活节奏中跳出来,80后导演非常愿意将影像“游戏化”,其中最典型的叙事模式就是“闯关夺宝”式。比如在《李献计历险记》中,李献计就像在游戏中打通关了一样,最终挖掘到了生活中的宝藏,得到了50万元。在影像的处理上,也用极具动感的画面代替了古板的现实:在拆除公园的过程中,导演没有表现现实版的爆破和清理,而是借助挖掘机上演了一幕“愤怒的小鸟”。尤其在李献计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时,“小李献计”酷爱打“红白机”,并在游戏中完成了超现实的想想,实现了时空的穿越。

与“游戏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叙事表现手法就是将影像“漫画化”。电影《李献计历险记》本身就改编自漫画,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在多处保留了原作的某些细节。而且导演也特意沿用了漫画中的调度方式进行故事情节的设定。例如,李献计在街角的电话亭打电话购买兴奋剂时,就套用了色彩上明暗对比的手法,并按照漫画中的画格进行镜头的剪辑。另外,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80后的视角更为宽广,其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尤其注重对好莱坞电影叙事模式的借鉴,并乐于吸取韩国新锐电影中的优势部分。80后是从《泰坦尼克号》中哭过来的,并经历了“韩流”的洗礼,所以更能接受新概念的电影文化,其创作也更具新意。

在《李献计历险记》中导演采用“游戏化”的叙事模式将大战恐怖分子描摹出来,颇有一种解构好莱坞特工的感觉。而电影《一只狗的大学时光》则集动作片、惊悚片、爱情片和公路片等多种类型于一身。另外,还有一些80后的影片承袭了新晋韩国影片的特征,就像在电影《夜·店》中随处可见《加油站袭击事件》的影子一样,而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可以融入本土文化的特征,达到“胜于蓝”的超越效果。至于电影对细节的描述和人物的设置,依然可以轻易捕捉到国外电影的痕迹。

作为新时代最高速并且快捷的一种传播媒介,网络对80后电影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网络赋予80后电影较快的叙事节奏和高度自由的时空观。电影《李献计历险记》中超现实的时空穿越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其没有受现实空间格局的限制,用极具跳跃性的影像带领观众回顾了一下人类发展的文明史,虽然略显滑稽,但效果显著。

四、结 语

从电影创作角度分析,80后导演是一股新生代力量,虽然具有足够的可塑性,但其作品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憾与不足。在众多80后电影中,有的过于强调政策伦理,有的像“写作业”一样古板刻意,有的则浮华无内涵。但在这些80后导演之中大部分人也只不过仅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电影的叙事语境和策略略显稚嫩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毕竟有很多成功的作品摆在了观众面前,80后导演这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群体的确具有巨大的潜力,假以时日,他们必然能够破茧而出、随风起舞,届时世界都将为之震动。

[参考文献]

[1] 紫金山.80后导演缔造“中国最牛校园剧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4).

[2] 宋红岩.由当下80后青年导演创作现状引发的思考[J].电影文学,2015(01).

[3] 游耿特.从“80后”执导电影看其话语权的转变[J].电影文学,2012(21).

[4] 廖金生.“80后”青春电影中“家庭空间”的呈现[J].当代文坛,2014(03).

[5] 彭琨.“80后心中的青春童话”——电影《梦幻岛》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3(05).

猜你喜欢

回忆成长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