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文化差异看国产女性电影当代性
2016-04-09刘秀玲赵解语
刘秀玲 赵解语
[摘 要] “女性电影”在表现手法、审美、题材等方面的呈现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从对时代特点的展现和社会特征的阐述上可以明显区分出中美文化的差异所在。这足以说明,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电影既能完整地展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又能够起到弥合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聚焦现代“女性电影”中的文化特质,在时代的潮流中体会滋生于中美文化断层中的个人及社会焦虑,感知国产“女性电影”对年轻人婚恋观、职场观的关注及其潜在的现代性。
[关键词] 女性电影;当代性;婚恋;职场
“女性电影”的文本表现差异,本质上是社会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由于地域和社会发展情况不同,中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也恰好反映在了电影文化之上。本文将在历史的氛围中体验国产“女性电影”,从大众社会心理上把控中美文化差异中的本质特征,深层探讨该类电影背后隐含的当代性。
一、都市空间造就的人际危机
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和状态。现代都市生活取代了传统的家庭关系模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间,都市逐渐演化成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亲情与邻里之情越来越淡。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际关系开始建立在情感和利益的双重保障以上,并多将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利益纠葛作为择友的标尺。利益关系的不稳定性,令都市人无法真正掌控好情感的方向盘。因为不受血缘关系的束缚,人们更迫切地希望通过牢固的“情感”来捆绑人际关系,这样不但能够降低成本,而且稳定性较强。尤其是在都市“女性电影”中,往往都是在赞美那些坚不可摧的友情、亲情和爱情,以此来提高“情感”在维系人际关系时的重要性,巩固其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从过去传统的家庭格局中跳出来,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尤其是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女性,她们不但思想独立、行为独立、经济独立,而且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社会中人情的冷暖令女性的心理更倾向于封闭式的自我疗伤状态,她们更加喜欢独自相处,不过这种相对孤单的状态也令她们的内心变得十分焦灼。例如,在国产电影《等风来》中,女主角对所谓的集体旅行十分反感,所以宁愿待在乡村旅店中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但突发的停电情况将她长期积累下来的焦虑情绪推向了最高点,最终爆发出来。面对社会的庞大,女人真的特别容易感到孤独,进而难免会滋生恐怖的情绪。
同样,在美国女性电影中,也很少涉及家庭元素。偶尔的出现也是为了衬托对友情或者爱情关系的表现。在中美“女性电影”中占有主导地位的都市人际关系描写透露出了现代人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困惑。
二、社会壁垒带来的生存危机
80后、90后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在中国经济大好发展的局势下出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与此同时,来自西方的文化、习俗和美食也逐渐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宏伟壮观的好莱坞大片,还有“肯德基”等快餐,受到了都市青年的普遍欢迎。相较于老一辈,青年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不过机会并不是完全均等的,都市主流文化将一部分人划在了界限之外。由于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但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也限制了年轻人发展的机会。加之生活背景和自身才能的差异,也使普通人难以逾越阶级的壁垒。
中国的特殊国情令都市青年在阶级突破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而生活在美国的年轻人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虽然,美国一向主张自由和民主,但这只是多元化文化主流造成的开放与包容的假象。事实上,以白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才是美国主流文化的把控者,而白人的心理诉求与政治理念却更倾向于保守。阶级在美国社会中其实从未消除过,甚至从居民居住的区域上进行了普遍的划分,那么不同的阶级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自然不同,所以美国主流文化并没有将其变成一座“大熔炉”,而是让阶级间的界限愈加明显,就像“比萨饼”一样材料混杂,冲突明显。
都市超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人前进的步伐越来越沉重,家庭、工作和情感的多重压力迫使年轻人更急于找到一个情绪的发泄点。而“女性电影”则从励志的视角着手,挖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人物”,然后从这些成功的经历中鼓励年轻人,给他们铸造一个心灵的归宿。
三、文化断裂下的价值观转变
信息时代的发展令网络成为一条传播文化的高速公路,社会舆论不再以宏大叙事为核心,反而转向对个人的阐述。因此,个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淡薄,“钱”开始成为一种主流向导。中国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动乱之后,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再热衷于政治生活,而是将关注点转移到实现自我价值之上。经济格局的转变,重组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而社会系统的蜕变则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艰难展开。此时,一些负面的拜金主义、利己思潮开始慢慢腐蚀主流文化,情况不容乐观。
在这种局势下,“女性电影”的崛起警醒了生活在都市中的青年人。国产女性电影尤其注重对婚姻与情感的表述,其中拜金和利己的思想趋势凸显。婚姻不再仅仅是因为爱情,而是与房、车等物质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所以,现代都市女性多将择偶的标准建立在对男性经济情况的考量基础之上。就像某个比较火爆的相亲节目中,一些女性的婚姻观就非常现实,并且直接地表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会坐在自行车上笑”。所以,不得不说当代青年的婚姻观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以上现象并不足以说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已经被完全颠覆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金钱至上”的观点。就像很多国产“女性电影”中表现的那样,真挚的爱情是可贵的,不会因对方身份、地位和经济情况的改变发生动摇。例如,广受好评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女主角从开场就给观众留下了一种“拜金女”的形象,自私、嚣张甚至跋扈。她打着“爱情”的幌子享受着已婚男人给她提供的丰厚的物质生活。当她遇上为感情放弃事业和美好前途的“深情大叔”时,两人矛盾连连,而这也正是传统价值观和拜金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最终经过一系列事情,女主角开始觉醒,并在“深情大叔”的帮助下完成了自我救赎的过程。所以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在潜移默化中扶正了现代都市青年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对个人主义的崇尚使主流文化的核心更偏向于勤劳务实的新教道德传统,他们看重物质,却强调要通过积极进取的方式获得。所以,为了能够获得更充足的物质,新教徒们都会努力工作,以此证明上帝是认可自己的,才会赐予自己更富裕的生活。换言之,如果财富诱惑人的目的是使其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来实现自身价值,那并没有错。但如果财富令人贪图享受,沉溺于罪恶,那么它就是邪恶的。所以,不可以将美国价值观与拜金主义画上等号,应该挖掘其中的本质所在。
美国所宣扬的是实用主义,所以美国“女性电影”中赞扬的多是个人奋斗的精神。社会结构的转变使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个体提供了自我发挥的宽广空间。美国“女性电影”中的“小妞”从故事开始就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无论中途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勇敢地克服,直到能够功成名就,收获实质上的利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人向“小妞”施以援手,进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是各种版本的“灰姑娘”的蜕变记。美国文化崇尚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更渴望被他人拯救,而“小妞”式的个人奋斗精神就显得更加珍贵,这与国产电影中女性表现出来的焦虑是完全不同的。
四、符号消费和视觉奇观
消费文化潮流在都市生活中已经站稳脚跟,其在女性电影中也颇为明显。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与实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不论中美,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炫耀型的消费文化符号。换言之,女性电影中被植入了消费符号。一些商品已经不仅仅是消费的对象,更象征着情调、档次、气氛或者审美等。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解码符号的游戏,所以能够收获更多的愉悦感。何为奢侈品?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或者内涵已经超越了自身的价值,其不再是一件独立的物品,而是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务的象征,是虚荣与欲望的结合体。就像十分抢眼的好莱坞电影《穿着普拉达的女王》里极尽奢华的服饰、令人炫目的场面和一幕幕接踵而来的奇观画面都向观众传达了一种信息:这些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而如此转换却将影片的意义强行定格在了物质的层面。再看国产系列电影《小时代》,里面所展现出来的场景、服饰及各种抢眼的奢侈品,俨然都已脱离了生活的本质,成为一种消费的符号,剧中女主角不停地变换发型与服饰,且多次穿梭于人群聚集的纽约街头,在视觉上尤其令人赏心悦目。另外,巴黎时装秀上璀璨的灯光更令画面变得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使其不仅仅是一场时装的展示,更是一次审美的体验。消费符号本身并无任何内涵意义,却能够给观众营造一场视觉盛宴,感受奇观性的画面效果。
社会的进步,将人类推向了一个新的文明高度,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其本身使用价值之上,而是更关注附加价值和象征意义。或者说,在消费思潮的冲击下,商品的文化功能开始凸显,并慢慢转化成社会地位、身份以及品位的符号。随着女性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越来越高,家庭、情感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也愈加明显,不仅可能失去男友,还可能众叛亲离。不过,在真实体验了时尚圈的生活之后,女主人公最终明白了何为“尔虞我诈”,也学会了适时地“急流勇退”。从都市人情感方面的缺失看,这种浮华的符号元素虽然能够展现财富的魅力,却无法满足年轻人对情感的需求。所以,女性电影在用时尚元素包装自己的同时,还要努力进行心灵深处的情感挖掘,尽量做到“重情重利”。
从受众角度分析,“女性电影”的观众肯定多为女性。所以,为了迎合当代女性的心理诉求,电影多将视角锁定在女性打破男性强权的束缚之上。而为了聚焦观众的目光,女性电影竭尽所能地去张扬专属于女人的特质,比如靓丽的打扮、性感的着装,还有酷爱购物的本性。所以,不管是国产还是好莱坞女性电影,都会展现高大华丽的建筑、闪闪发光的珠宝和极尽奢华的衣帽,竭尽全力地将画面“奇观化”,充分满足了女性的欲望和心理。
审美是电影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而当代社会也习惯将“美”量化。比如,胸部其实是区分女性与男性的一个重要的身体特征,换言之,“胸”可作为代表“女性特质”的一个符号,具有丰满胸部的女人比胸部扁平的女人更有“女人味”。而物质上,能够象征女性特质的则非“高跟鞋”莫属了,例如电影《小时代》的宣传照上,几个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脚上都踩着一双独属于自己风格的“高跟鞋”,其俨然已经成为男性强权定义女性美的一种符号。因为,从生理舒适度上讲,高跟鞋其实并非最好的选择,但无论是工作中还是高级交际场合里,都满是高跟鞋的身影,这仿佛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也是“小妞儿们”在社会中打拼的必备要素。
五、结 语
“女性电影”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且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更注重对社会热点话题的阐述,且能够从“小人物”入手反映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实。女性意识的觉醒,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当代人敲响了警钟。类型电影受益于成熟的产业化机制,因此获得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吸收消费符号带来的良好视觉效果,进而使“女性电影”集思想深度表达和经济收益创造于一身,在慰藉当代青年人情感的同时,也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也是当代女性电影中凸显出的当代性。
[参考文献]
[1] 金梅.为女性电影而战——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述评[J].电影评介,2007(08).
[2] 金丹元,曹琼.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J].社会科学,2007(12).
[3] 王虹.女性电影文本——从男性主体中剥离与重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8).
[4] 李毅梅.女性电影的情感视角[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5] 郭泽青.中国当代女性电影、女性生存及未来——以三部当代女性电影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06(03).